登录 QQ 注册 我的订单 投诉建议 帮助中心 手机版
收藏本站

您好,欢迎光临国内领先的12306网上订火车票官网--114票务网!

火车票预订手机版
政府网站查询
云抢票客户端
当前位置:114票务网 > 政府网 > 陕西政府网 > 咸阳政府网 > 泾阳政府网
中文名:

泾阳县政府网

官网:
www.snjingyang.gov.cn
地址:
中心街190号
车牌:
陕D
区号
029-36221668
百度分享
分享到:

泾阳县政府介绍

泾阳位于陕西省中部,泾河之北,“八百里秦川”的腹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所在地,陕西省园林县城。古以水之北为阳,故名。其名最早见于《诗·小雅·六月》“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古为京畿要地、三辅名区,今有“关中白菜心”美誉。东与三原、高陵区交界,南与咸阳市渭城区接壤,西隔泾河与礼泉县相望,北依北仲山、嵯峨山与淳化、三原县毗邻。全县总面积780平方公里,地形呈南北高中部低走势,东西长37公里,南北宽27公里。

泾阳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柳毅传书》的发生地。泾阳是国务院印发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三个重点经济区之一“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的战略重地,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的全部,秦汉新城、空港新城的部分在县境内,属“西安一小时交通圈”,为大西安北部中心,有力促成西安大都市圈。

建制沿革编辑

泾阳县

夏、商(约前21世纪~前11世纪),泾阳县属雍州。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属畿内。

东周(前770~前256),前770~前750年,为犬戎占据;前750~前646年属东周地;前646~前256年属秦国,其中前424~前415年为秦国国都。

战国(前475~前221),晚期秦置泾阳县。今县域西北部为云阳县辖地,东南部为弋阳县辖地。

秦(前221~前206),前221年,秦并六国,行郡县制,京都咸阳所在地关中不称郡,沿用周朝掌管京师的官名,今县域泾阳、云阳、弋阳县属内史辖。前207年,项羽三分关中为雍(都废丘,在今兴平)、塞(都栎阳,在今西安市阎良区)、翟(都高奴,在今延安),史称“三秦”。泾阳县地属塞。

西汉(前206~8),高祖二年(前205)灭塞,设立河上郡,九年(前198),复设内史,今县域泾阳、云阳、弋阳县分属河上郡、内史辖。惠帝四年(前191)改泾阳为池阳县,景帝二年(前155)内史分为左、右内史,四年(前153)改弋阳为阳陵县,池阳、云阳、阳陵县属左内史辖。元封五年(前106),加强中央集权,划分全国为14个行政监察区域,在京畿范围的称为司隶校尉部。太初元年(前104),左、右内史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史称“三辅”,池阳、云阳、阳陵县属司隶校尉部左冯翊辖。新莽(9~23)撤销司隶校尉部,天凤元年(14)分三辅为六尉郡,二年(15)改阳陵为渭阳县,池阳、渭阳、云阳县属烈尉郡。

东汉(25—220),沿袭西汉地方行政制度,渭阳复名阳陵县。今县域属司隶校尉部左冯翊池阳、云阳县和京兆尹阳陵县。

三国(220~265),曹魏划分全国为12个州,池阳县(今县域东南部阳陵县辖地及西北部云阳县辖地并入池阳县)属曹魏雍州冯翊郡。

晋及十六国(266~420),266年,今县域属西晋雍州扶风国池阳县;316年起,属前赵雍州扶风郡池阳县;后赵因之;352年,析池阳复置泾阳县(辖区为今县域东南部和咸阳市渭城区东部),属前秦司隶校尉部咸阳郡池阳、泾阳县,后秦因之;419年起,属西夏南台。

南北朝(420~589),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并泾阳入石安县,属雍州咸阳郡(治所在今县城)池阳、石安县;太和十一年(487),分池阳县北部置云阳县,今县域北部属雍州北地郡云阳县辖,东南部属石安县辖,余境属池阳县辖;景明二年(501)分石安县复设泾阳县,辖区为今县域东部,西部属池阳县辖,北部属云阳县辖。西魏因之。北周建德三年(574),并池阳县入泾阳县,今县域北部属宜州云阳郡(治所在今口镇长街村)云阳县辖,南部属雍州咸阳郡泾阳县辖。

隋(581~618),开皇三年(583),实行州、县二级地方行政制度,撤销咸阳郡及石安县,辖地并入泾阳,直属雍州。同年,撤销云阳郡,今县域北部属宜州云阳县辖。九年(589)泾阳县改名咸阳县,十一年(591)咸阳县迁治咸阳故城西10.5公里,今县域南部复设泾阳县。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将咸阳县废入泾阳,属京兆郡泾阳、云阳县。

唐(618~907),初依隋开皇旧制,罢郡为州,改京兆郡为雍州。武德元年(618),属雍州泾阳、云阳县。贞观元年(627),整治地方行政区划,划全国为十道,实行道、州、县三级行政制度,今县域南部属关内道雍州泾阳县辖;北部因云阳县易名而改为池阳县辖,八年(634)复为云阳县辖。天授二年(691)设鼎州(治所在今口镇长街村),云阳及今县城南部属鼎州辖。久视元年(700)鼎州废,复属雍州辖。开元元年(713),京都和皇帝幸临的州改设府(相当于州),雍州因之改为京兆府,属关内道京兆府泾阳、云阳县。二十一年(733),增设京畿道,属京畿道京兆府泾阳、云阳县。

五代(907~960),道一级建置逐步废除。后梁,今县域属大安府泾阳、云阳县;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属京兆府泾阳县、耀州云阳县。

北宋、金(960~1234),初袭唐制,分全国为13道,属关西道京兆府泾阳县、耀州云阳县。至道三年(997)改道为路,路下设府、州、军,府、州、军之下设县,府、军非常制,故行政建置仍为路、州、县三级,今县域属陕西路京兆府泾阳县、耀州云阳县。熙宁五年(1072),置永兴军路,属永兴军路京兆府泾阳县、耀州云阳县。金皇统二年(1142)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属京兆府路京兆府泾阳、云阳县。

元(1206~1368),对行政区划进行较大调整和改革,除首都周围的县由中书省统辖之外,将全国划分为11个行中书省,形成省、路、州(府)、县四级制。至元元年(1264),并云阳入泾阳县,二年(1265)并泾阳入高陵县,三年(1266)分出复置泾阳县。皇庆元年(1312)直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

明、清(1368~1911),初分全国为12个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直属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清实行省、府、县三级制,属陕西省西安府。

中华民国(1912~1949),民国3年(1914),省县之间设道,属陕西省关中道;17年(1928)取消道制,地方行政区划为省县两级制,直属陕西省;20年(1931),为强化反动统治,镇压革命力量,国民党设置行政督察区;28年(1939),属陕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17日,泾阳县解放,属陕西省三原分区;1950年5月起属陕西省咸阳专区;1953年1月起属陕西省渭南专区;1956年10月起直属陕西省;1958年12月与淳化、三原、高陵一起并入三原大县;1961年9月恢复泾阳县建制,属陕西省咸阳专区;1969年10月属咸阳地区;1983年10月属咸阳市至今。

区划编辑

1949年5月泾阳县解放后,以民国时期12乡为基础,泾阳县划为12区、74乡、8街、7镇。12区为城关、大东、永乐、云阳、广吉、千云、临泾、石桥、百谷、冶峪、鲁桥、敬中区。7镇为城关、永乐、云阳、王桥、石桥、鲁桥、口镇。

建国后,1950年4月,并12区、74乡为9区、60乡,撤销大东、千云、百谷3个区。9区为城关、敬中、临泾、广吉、鲁桥、冶峪、云阳、石桥、永乐。

1951年3月,泾阳县仍划分为9个政区,区名改以序数代替,乡减至50个。

1955年6月,政区仍为9个区,名称改为原称;乡增至52个,名称以序数代替。

1956年2月,撤区并乡,泾阳县划为20个乡,即:永乐、崇文、瀛洲、三渠、雪河、姚坊、城关、太平、中张、石桥、川流、王桥、兴隆、白王、云阳、扫宋、蒋路、龙泉、口镇、燕王乡。

1958年9月,取消乡建制,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泾阳县建立9个人民公社,即:东方红、太阳升、红色、红旗、红卫星、超美、先锋、东风、太平人民公社。

1958年12月,泾阳县并入三原大县,原县辖区划为4个人民公社、22个生产管区(简称管区)。泾阳公社(驻县城)辖蒋刘、泾干、太平、中张、燕王5个管区,永乐公社(驻永乐镇)辖高庄、姚坊、雪河、永乐、崇文、三渠6个管区,云阳公社(驻云阳镇)辖扫宋、云阳、蒋路、龙泉、口镇、张家屯6个管区,石桥公社(驻石桥镇)辖白王、兴隆、川流、王桥、石桥5个管区。

1961年4月,撤销4个人民公社,泾阳县划为城中、中张、永乐、三渠、高庄、云阳、安吴、口镇、白王、王桥、石桥、太平12个中型人民公社。

1961年9月,恢复县制,泾阳县划为20个人民公社,211个生产大队,1590个生产队。20个人民公社是:城关、永乐、三渠、姚坊、崇文、雪河、龙泉、蒋路、云阳、扫宋、口镇、白王、王桥、兴隆、石桥、川流、中张、燕王、太平、瀛洲公社。

1962年,析瀛洲公社为蒋刘、高庄2个公社。泾阳县辖21个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数依旧。

1964年,城关公社分为泾干公社和城关镇,驻地均在北极宫。

1966年,川流公社并入石桥公社。泾阳县辖1个镇、20个公社,4个居委会,209个生产大队,1529个生产大队。

1981年,泾阳县划为1个镇、20个公社,4个居委会,213个生产大队,1591个生产大队。

泾阳县行政区划图

1984年5月,改变“政社合一”体制,实行政社分开,设立乡镇,人民公社事实上不复存在。乡、镇下设村(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下设村民小组。设立永乐、云阳、口镇、桥底4个镇。泾干公社并入城关镇,更名为泾干镇。泾阳县划为泾干、永乐、云阳、桥底、口镇5个镇和王桥、白王、兴隆、太平、中张、扫宋、燕王、蒋路、龙泉、蒋刘、雪河、姚坊、崇文、高庄、三渠15个乡,8个居民委员会,538个村民委员会。

1989年,辖6镇14乡,8个居民委员会,321个村民委员会。

2014年,泾阳县辖泾干、永乐、云阳、桥底、王桥、口镇、三渠、太平、高庄、中张、崇文、兴隆、安吴13镇,231个行政村。

2015年,泾阳县下辖泾干街道办事处1个街道办事处,永乐、云阳、桥底、王桥、口镇、三渠、太平、高庄、中张、崇文、兴隆、安吴12镇,231个行政村。

地理编辑

位置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泾阳县

泾阳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泾河下游。县境介于东经108°29′40″~108°58′23″,北纬34°26′37″~34°44′57″。东与三原、高陵县交界,南与咸阳市渭城区接壤,西隔泾河与礼泉县相望,北依北仲山、嵯峨山与淳化、三原县毗邻。县城位于西安市北偏西54公里,咸阳市北偏东28公里,距首都北京1290公里。

地貌

泾阳县位于渭河地堑北缘中段,岐山至富平断裂带两侧。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西长37公里、南北宽27公里,海拔最高1614米,最低361米,垂直高差1253米。境内北部和西北部系嵯峨山、北仲山、西凤山及黄土台塬。泾阳县南北宽27公里,东西长37公里,总面积780平方公里,有耕地67万亩。山区面积97平方公里,占泾阳县总面积的12.4%。中部为冲洪积平原,自西向东逐渐展宽降低,大部分海拔400米左右,地势平坦,面积503平方公里,占泾阳县总面积的64.5%。南部为黄土台塬,位于泾河以南,塬面开阔,海拔为430~500米,面积180平方公里,占泾阳县总面积的23.1%。

气候

泾阳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13℃,冬季(1月)最冷为~20.8℃,夏季最热(7月)为41.4℃。年均降水量548.7毫米,最多降水量829.7毫米,最少为349.2毫米。日照时数年平均为2195.2小时,最多(8月)为241.6小时,最少(2月)为146.2小时。无霜期年均213天。

资源编辑

矿产资源

泾阳县境内矿产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有石灰石、粘土、铁矿、大理岩矿、白云岩矿、石英砂岩矿和泾河沿岸的沙砾石矿,其中石灰石、藏量最为丰富,发展前景广阔。已探明储量599亿立方米,大理石岩矿总储量为52万吨、耐火粘土总储量为242.68万吨,且易开采。

水资源

泾阳县水资源由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组成。地表水资源总量19.2328亿立方米,主要由三条过境河流供给。泾河自王桥镇谢家沟入境,张家山出谷,东南流至桃园村附近出境。县内河长77公里,流域面积634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8.67亿立方米。张家山谷口建有著名的泾惠渠引水枢纽,是该县地面灌溉的主要水源。冶峪河系渭河二级支流,口镇三王沟入境,口镇出谷,东注清河。县内河长27.3公里,流域面积45.7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539万立方米。清峪河为该县与三原县的界河,接界段长16公里,年平均径流量0.63亿立方米,境内流域面积100.5平方公里。地下水资源年均8306万立方米,占泾阳县水资源总量的25.8%。

人口编辑

1954年,泾阳县总户数42887户,总人口196827人。

1964年,泾阳县总户数41480户,总人口261341人,其中男134141人,女127200人,非农业人口11321人。

1982年,泾阳县总人口388900人,与1964年普查结果相比,18年增加127559人,年均增加7087人,年均增长率2.23%。总人口中男性194659人,女性194244人,分别占50.95%和49.05%,性别比例为100.22:100。1982年出生9213人,出生率29.58‰;死亡2127人,死亡率5.84‰;自增人数7086人,自增率23.74‰。城镇人口7748人,比1964年4181人增长43.1%。

1990年,泾阳县总人口454360人,与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相比,8年增加65460人,年均增长率1.96%。常住泾阳县人口444322人,占总人口的97.79%;在泾阳县居住一年以上,常住户口在外地者2150人,占总人口的0.47%;在泾阳县居住不满一年,但已离开常住户口登记地一年以上者177人,占总人口的0.04%;常住户口待定者7710人,占总人口的1.7%。城镇人口27037人,占总人口的5.95%。

2010年,泾阳县总户数143587户,户籍总人口514845人,其中男性269654人,女性245191人。全年出生5818人,死亡3250人,出生率11.3‰;死亡率6.3‰;人口自增率5‰。

2014年,全年县域内出生人口10623人,人口出生率12.04‰,死亡率7.24‰,自然增长率4.8‰,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8.42%,各项指标均保持较好水平。

经济编辑

综述

泾阳县2005-2015年前三季度经济指标

年份

GDP

亿元

增长率

第一产业

增长率

第二产业

增长率

第三产业

增长率

三次产业比

2005年 38.18 13.7 15.47 11.7 11.72 18.4 10.99 11.5 40.5:30.7:28.8

2006年 43.24 13.1 18.65 9.9 11.99 19.2 12.6 11.5 43.1:27.8:29.1

2007年 51.2 14.0 20.78 6.8 15.08 18.7 15.33 19.2 40.6:29.5:29.9

2008年 64.9 16.3

26.60

7.5

19.93

26.5

18.30

17.0

41.0:30.7:28.3

2009年 74.04

14.4

27.69

6.8

24.92

19.0

21.43

17.9

37.4:33.7:28.9

2010年 87.40 14.4 30.26 8.1 30.52

21.4

26.62 13.4 34.6:34.9:30.5

2011年 101.52

12.5

35.23

7.7

35.16

18.6

31.13

11.1

34.7:34.6:30.7

2012年 118.02 13.5 38.64 6.5 44.02 22.2

35.37

10.6

32.7:37.3:30.0

2013年 135.01 13.1 42.7 4.45 52.98 22.9 39.32 9.0 31.6:39.2:29.2

2014年 152.03 11.0 43.86 5.2 61.85 15.4 46.32 10.3 28.8:40.7:30.5

2015年

前三季度

112.22 10.5 34.06 5.7  42.89 12.2  35.26

11.2

30.4:38.2:31.4

第一产业

1949年,泾阳县手工业、工业总产值16万元。建国后,立足县域资源,大力兴办地方工业,工业从业人数、产值全面增长。1954年,工业总产值525.4万元。1956年,着力进行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建立生产合作社(组)33个,公私合营企业3个。1963~1965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主要生产设备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业发展速度减缓。1979年,县办工业总产值3412.1万元。1989年,县办工业企业39个,职工4387人,固定资产原值4695.8万元,工业总产值4392.8万元,初步形成纺织、机械、建材、化工、食品等五大行业,涌现出省级先进企业2个,市级先进企业4个;部优产品2个,省优产品5个,市优产品4个。

2010年,泾阳县83户规模工业企业共完成产值63亿元,同比增长29.5%,其中食品加工、建筑建材、机械加工、医药化工、饲料农资、电线电缆等六大支柱产业六大支柱工业累计完成产值58.1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86.6%,同比增长34%。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0.69亿元,比上年增长21.1%。

2012年,泾阳县实施陕建钢构等10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和文泾水电站等9个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投资共计22.05亿元。新增顶麦食品、润浙纺织等规模企业14户,规模企业总户数达到57户,规模工业产值达到116.62亿元,同比增长33.3%。列支215万元,对工业发展先进典型进行重奖。县永佳面粉厂、药材公司等5户企业改制进展顺利。新增中小企业102户,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63.0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

2014年,24个工业项目完成投资35.2亿元,县工业集中区被列为省级重点园区;新增规模企业5户,总户数达到79户,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80.2亿元,同比增长20.4%。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7.7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增加值46.38亿元,增长17.6%,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11.54亿元,增长8.3%。全年签约项目22个,合同资金512亿元,投资130亿元的华晨汽车、投资28亿元的神州雷达、投资30亿元的五洲云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泾阳。7个市级和42个县级重点项目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68%和1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79.43亿元,增长26.1%。

第二产业

泾阳县

建国前夕,泾阳县粮食平均亩产仅82公斤,农业总产值2239万元。

建国后,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坚持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不断改进耕作技术,使用先进的农业机具,生产力有较大发展。期间,由于急于求成,农业经济也曾遭受损失。1958—1977年粮食产量在低水平徘徊。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立健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发展多种经营,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泾阳县先后被国家和陕西省命名为商品粮、优质棉、烤烟、蔬菜、果品、奶山羊、笼养鸡、食用菌八大生产基地县。1989年,泾阳县农业总产值31400万元,比1949年翻了三番多;粮食平均亩产252公斤,是建国前的3.1倍。

2010年,泾阳县粮食总产量28.79万吨,同比增长3.8%,其中夏粮14.48万吨,秋粮14.31万吨。

奶牛存栏6.6万头;奶山羊18.5万只;生猪存栏24万头;家禽存栏203万只。肉类总产量2.11万吨,奶类总产量20.09万吨,禽蛋产量1.45万吨,分别增长8.2%、3.8%和6.6%。

2012年,农业部新型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1360万元,吸引社会投资2700万元,推广大型拖拉机、玉米收割机等农业机械8630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3%,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粮食总产25.73万吨。新增奶牛1.1万头,奶牛存栏7.4万头,存栏奶山羊18.6万只,生猪31.3万头,家禽231.3万羽,改扩建500~1000头奶牛养殖场(小区)7个,新建千头标准化奶牛养殖场4个。新增种植蔬菜1.2万亩(设施蔬菜6136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0.7万亩,年总产量166万吨,实现产值20.5亿元。新增酿酒葡萄1.01万亩,果树总面积发展到19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15.5万吨,果品产值3亿元,人均果品产业收入570元。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2万亩,累计流转土地16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3.5%,新增农民专业合作24个,新增省级百强示范社2家。

2014年,县财政支出3514万元支持“黑白红绿”产业发展,完成茯茶、蔬菜、酿酒葡萄和关中环线观光农业等专项规划编制,泾河新城(泾阳)现代农业示范区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完成了泾阳茯砖茶“三项保护”,全县粮食种植面积76.18万亩,总产23.98万吨。其中夏粮42.1万亩,平均亩产301公斤,总产12.67万吨;秋粮34.08万亩,平均亩产332公斤,总产11.31万吨。桥底、中张镇高产创建万亩片和攻关田小麦每亩515.8公斤和568.1公斤,玉米每亩620.3公斤和744.8公斤。完成种子田间检验1万亩,三田建设2.9万亩,农作物新品种试验试范115个,876.7万元粮食补贴12月底己通过“一卡通”直接兑付给种植户。畜菜果产业稳步发展,新增奶牛8590头、设施蔬菜6138亩、酿酒葡萄5350亩。

第三产业

2014年,该县制订了《泾阳县商贸服务业三年(2014-2016)发展规划》。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30.7亿元,增长1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91.22亿元,同比增长15.4%;各项贷款余额37.97亿元,增长14.7%。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59亿元,增长15.1%。从经营地看,城镇零售额26.39亿元,增长15.4%;乡村零售额11.2亿元,增长14%。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总额31.26亿元,同比增长15.2%,住宿和餐饮业收入6.33亿元,同比增长15%。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8.8:40.7:30.5,二产比重较2013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县日用品农家店达450家,13个镇实现全覆盖。

社会编辑

科技

明代,泾阳县人王徵编译的《新制诸器图说》、《远西奇器图说录最》、《西书译释》等科技著作问世,对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影响颇深。

清以后,科技相对落后。

民国时,科技仅限于农业领域。

建国后,科技事业稳步发展。50~60年代,设立科技机构。70年代,科技人才有所增加,科技水平逐渐提高,但全民科技意识尚差,科技推广仍受束缚。80年代,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指导下,加快发展科技事业,全民科技意识日益增强,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成果显著,科技应用广泛。1989年,全县有科技人员5515人,其中高级职称91人,中级789人,初级4262人。成科研项目18项,通过省、市技术鉴定7项,获得专利6项。

2010年,申报国家科技部1个项目,省级科技项目3个,市级科技项目6个。被列入国家及省市项目项目8个,共获得项目资金209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资金50万元,省级150万元,市级9万元。安排县级科技三项费用资金55万元,科技培训资金30万元,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500余场次,培训农民8.9万多人次。

2014年,全年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9项,其中县级科技计划项目18项,列入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计划11项。全年争取国家、省、市资金238万元。全年申请专利量95件,专利授权量58件。下派科技特派员130人,建设标准化科普画廊2个,建成农村科普宣传栏40个。科技之春活动月期间,举办各类培训班120余场,培训群众8000多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30000余份,发放科技书籍4000余册。

卫生

泾阳县卫生

泾阳县素有“医林故邑”之称。唐时,城南有“养疾院”。明时,西医传入,城西北设“医学”。清时,“大寺狗皮膏药”名噪关中。民国26年(1937),创立卫生院、中医研究社,因培养诸多岐黄高手,受到南京国医馆暨于右任先生嘉奖。但全县卫生事业总体发展缓慢,黑热病、猩红热、麻疹、乙型脑炎、痢疾等疾病流行,尤以黑热病、甲状腺肿等地方病为甚,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解放前夕,全县有中(西)医诊所、药铺(房)113处,从业人员约300人。

建国后,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1949~1956年,县、区、乡相继设立医疗单位28个,村普遍建起医疗保健室(产院),县、区、乡、村四级医疗预防网络形成。1989年,有县级医疗单位5个,地段医院6个,乡镇卫生院14个,村级医疗站279个,其中集体办30个,乡医联办56个,个体办118个,其他15个。

2010年,泾阳县共有医院、卫生院21个,病床1319张。卫生技术人员1529人,其中医生532人。

2011年,泾阳县有16家基层卫生院、270家标准化村卫生室现全部实行药品“三统一”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已全部纳入新农合、城镇职工、居民医保报销范围,16家基层卫生院全部建立卫生信息网络直报平台。农村育龄妇女叶酸补服率达到90%以上,1687名农村孕产妇享受孕免项目,累计补助资金140余万元;全面开展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活动。

2012年,泾阳县新建村卫生室31家,投入使用8家,主体完工23家。全县3家县级公立医院、16所乡镇卫生院、270个村卫生室全部实行药品“三统一”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全部纳入新农合和城镇职工、居民医保报销范围,“三统一”药品配备率和使用率均达到100%。七苗全程合格接种率达99%以上。累计建立居民健康纸质档案46.3万份,建档率89%,培训农村卫生人员1184人。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自增率为4.86‰,育龄妇女健康教育覆盖率达到90%以上,3429人享受孕免项目,补助金额309万元。

2014年,全县3家县级医院、16家乡镇卫生院、270家村卫生室,全部实施药品“三统一”和药品零差率销售。截止12月底,全县累计采购药品金额为8349.61万元,配备率100%、配送率98.7%、使用率100%,让利患者近1160万元。同时,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培训,先后组织开展培训4次,培训医务人员1780余人。新农合工作稳步推进,全县城乡居民共参合465491人,比2013年增加参合人口9053人,参合率100%。

教育

泾阳县泾干中学

建国后,泾阳县教育事业发展较快,但亦多波折。50~60年代中期,遵循国家教育方针,普通中小学教风、学风、校风普遍良好,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幼儿教育开始起步,成人教育规模空前。1965年,泾阳县中学增至6所,其中1所增设高中部;当时各公社均设农业中学;完小增至28所,初小增至363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6%。“文化大革命”期间,泾阳县教育事业历经浩劫。1987年,县职业技术学校被评为咸阳市市级重点职中。1988年12月,泾阳县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普通教育先进县”,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命名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县职业技术学校被评为“陕西省一类学校”。

1989年,泾阳县有幼儿园1所,幼儿班144个,入园儿童4323人;五年制小学252所,教学点161处,在校生53759人;初中36所,在校生20698人;高中4所,在校生4307人;职中2所,在校生878人;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及函授生1040人。各级各类学校有教职工5067人(含民办教师2119人),学生83574人。泾阳县形成了以基础教育为主体,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为两翼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新格局,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

2010年,泾阳县共有各类学校134所,其中普通中学28所,小学106所。在校学生69163人,其中普通中学40654人,小学28509人。专任教师6220人,其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3255人,小学专任教师2965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1.4%。

2011年,泾阳县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101.49%,高出指标任务16.49个百分点;高考一本上线人数达到479人,二本上线人数达到1372人,其中二本上线较2010年净增71人。

2012年,全面普及12年免费教育,投资3019万元继续实施“校安工程”,对高庄镇中心小学、泾干镇中学等11所学校19个单体进行改造,完成改造面积19750平方米,已全部交付使用;泾阳中学建设步伐加快,13栋单体建筑全部封顶;建成县特殊教育学校和7所中心幼儿园。2012年高考一本上线人数达到607人,较2011年净增长128人,其中理科最高分683分,夺取咸阳市理科状元;二本上线人数达到1546人,较2011年净增长174人,一本、二本上线人数实现新突破。

2014年先后争取省市资金6972万元,涉及校安工程、薄弱学校改造、食堂专项、体育场地改造等各级各类建设项目共9大类155个,其中153个项目已交付使用。全年参加国家、省、市、县各级教育培训28类,受训教师2380人次,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100%、99.7%、98%。

文化

泾阳崇文塔

泾阳县文化乃古京畿文化之大系,其民间艺术受宫廷文化、都市文化影响较深。唐贞观五年(632)前,太宗李世民聘十八学士于瀛洲台赋诗作画。明清时,众多书画名家在境内留下墨迹。

民国时,受新文化运动影响,一批文学青年先后步入中国文坛,在泾阳县叉化艺术史上写下辉煌一页。抗日战争年代,文化活动与安吴青训班的抗日宣传一道融会于中国革命文化的大潮,话剧、歌剧、黑白无声电影等新型文艺形式相继传入。

建国后,文化事业普及较快,品类日益增多,质量不断提高。1950年,县文化馆成立。1952年,县民声剧团组建。1956年,县广播站建立,《泾阳报》创刊,电影放映队组建。以歌谣和快板为主的文艺创作、以版画为主的美术创作引起县内外关注。1966年后,文化事业为“文化大革命”服务,形式单一,内容空泛,成就寥寥。1978—1989年,泾阳县文化事业呈现多形式、全方位发展新格局,文学、戏剧、书画创作空前活跃,一大批业余作者脱颖而出,成就斐然;戏剧演出、电影电视放映、音乐舞蹈活动广泛开展;企业文化、城乡文艺活动形式多样,内交丰富,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2010年,先后组织举办“泾阳县2010年春节文艺晚会”等6场大型文艺晚会。在“陕西省海峡两岸少儿书法绘画作文大赛”中,少儿作品获一等奖1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12个。开展声乐、器乐、舞蹈、书画等项目的艺术培训,参培人员达2000余次。举办各类书画、摄影展览5期。向各镇、村送图书9万余册,送戏7场,送电影2868场,极大地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片4部,《泾河号子》、《泾河竹马》等2个项目成功申报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完成县广播电视塔、图书馆扩建工程,新建10个镇电子阅览室和8个镇文化综合服务站,并配发相应文化器材。对基层单位、镇文化站及村级文化活动室人员进行书画、摄影、舞蹈等专业培训,培训人数4000余人,先后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各类艺术作品60余件。

2014年,县影剧院项目立项完成,兴隆、永乐2个镇综合文体中心开工建设;成功举办泾阳县第三届“秦腔大赛”、“大美泾阳”摄影展、纪念吴宓诞辰120周年诗歌朗诵会和书画展等大型文化活动10余场次;举办各类人才培训200余次,培训人数达5000余人次;送戏下乡48场次、送电影下乡2700余场、送文化下乡活动200余场次,服务群众5万余人;两馆一站”免费开放率达到100%;文化产业总产值12577.7万元,增长率为29.6%。

交通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位居泾阳南塬;咸铜铁路穿境而过;包(头)茂(名)高速、新西铜高速公路、208省道纵贯南北,关中环线、211国道沟通东西;在建的西咸北环线、咸旬高速也从县境通过;地方公路纵横交错,村村通油(水泥)路,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格局。

泾阳县占为京畿要地,交通道路比较发达,但运输工具长期停留在肩挑畜驮的落后状态。民国时期,咸榆、三淳两条简易公路及咸铜铁路途经县境。解放前夕,简易公路和泾河诸渡口遭国民党军队破坏。建国后50年代,以修简易公路为主,并对咸铜铁路进行改线,成立运输合作社,购置货运汽车,交通运输事业获得长足发展。60年代初,重点改简易公路为沙石公路,增强公路通过能力。泾阳县建成第1座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桥梁,并成立运输公司,确立了国营运输在运输生产中的主导地位。

1966年,泾阳县公路总里程达99。3公里,是1949年的5倍,其中沙石路占总里程的65%。年专业运输货运量12万吨,实现利润1万余元。“文化大革命”期间,开始油路建设。至1976年,公路总里程发展至167公里,油路65公里。1978年,公路总里程达226.6公里。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路建设朝提高路面质量方向发展,交通运输逐步向规范化、专业化迈进。至1989年,泾阳县公路总里程224.89公里,好路率83.4%。有各种机动车辆6936辆,私营运输专业户3596户,货运量239.46万吨,客运量492万人次,形成以公路、铁路为主的交通网络和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交通运输体系。

2007年,泾阳县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49亿元,建成公路430公里。其中投资1708万元改建高太三级公路30.5公里,投资960万元改建口鲁三级公路17公里,投资280万元改建三河路7公里,投资1400万元建成张家山二级公路6.3公里,投资599万元建成中扫路14公里,特别是投资9300多万元,建成通村公路368公里(水泥路356公里、油路12公路)。

2009年,泾阳县公路客运量5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8%;旅客周转量14589万人公里,增长10%。货运量244万吨,增长19.6%;货物周转量24368万吨公里,增长20%。

2010年,泾阳县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实现增加值6.58亿元,同比增长10.7%。

旅游编辑

全县文物景点共660余处,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是陕西省36个文物大县之一。有中国第一点—大地原点,第一渠—郑国渠首遗址,第一塔—崇文砖塔,第一班—安吴青训班,以及汉景帝阳陵、文庙博物馆、李仪祉纪念馆、张家山、文泾水电站等景点。

汉阳陵

汉阳陵是西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前141年)

汉阳陵

和王皇后合葬的陵园,座落在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高庄镇东南原上,是世界第九大奇迹。帝、后二陵并峙,呈西南—东北向排列,间距450米。封土呈四棱台体,景帝陵高31米,陵墓周长680米,王皇后陵高25.2米,陵墓周长640米。两陵各自围以墙垣,形为陵园,又各具四门。门外“司马道”两侧立“双阙”,高4~5米。陵园内外有很多地面建筑遗址,在东南部形为半月形。在阳陵北部分布有大型的陪葬墓数座,而集中的陪葬墓区则位于陵园东。“阳陵邑”还远在陪葬墓区东北的原边。

张家山风景区

张家山自然风景区是泾阳三大风景区之一,位于泾阳县城西北25公里,是九嵕山与北仲山交汇处,泾河由此出谷,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首的战国秦修郑国渠遗址就座落在此。由于河床逐渐冲刷下切,渠首逐渐向北迁移。秦郑国渠后历代又修了汉代白公渠、唐代三白渠、宋代丰利渠、元代王御史渠、明代广惠渠、通济渠、清代龙洞渠以至民国李仪祉先生修建的泾惠渠。在近十平方公里的三角形地带里密布着从战国至今二千二百多年的古渠口遗址四十多处,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引水、蓄水灌溉工程技术的演变,是中国的一座天然水利博物馆。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壸寺大殿

名胜古迹 (16张)

太壸寺大殿于泾阳县城二条街。1957年5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七架梁,抬梁式结构,歇山式屋顶,顶施灰布纹筒、板瓦,檐施沟头滴水。柱头斗拱为五踩重昂。转角斗拱为七踩三层,补间斗拱为五踩重昂一朵。据《史记》记载,太壸寺为前秦苻坚(357—384)所建之行宫。北周时改作佛寺,名惠果寺。隋文帝时,改为中兴禅寺。唐开元年间改称为太壸寺。唐天宝年间救修,其时与西安青龙寺齐名。《续陕西通志稿》载:“惠果寺,即县内大寺,唐日本太子留学于此”。金世宗、元世宗时皆重修。明正统年间重修。1932年,华洋义赈会朱庆澜拨款维修。

文庙

位于泾阳县城,南临南环路,北背北极宫大街。1980年,泾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建筑平面以南北中轴线对称排列,形成完全四合院群落,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358平方米,整个建筑分大成殿、戟殿(山门)、东西庑殿、东西翼室四大部分。清同治元年(1861)毁坏。同治四年(1865),知县黄传绅修大成殿。其它建筑系清光绪十一年(1885)吴周氏捐银所修。建国初,被学校占用,之后改为粮站、种子公司。1985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迁入办公,现为县博物馆所在地。查考旧志,对文庙始建年代均无记载。

宋代邑人所著《重修文庙碑记》中载有宋元右五年(1090)重修文庙的情况。

泾干湖公园

泾阳县泾干湖位于泾阳县粮集路北段,建设于城区的泾干湖公园,泾干中学向东100米左右。中央有湖心岛,由桥与北岸相通。2004年改造后免费对外开放。

特色美味编辑

穰饸

泾阳穰饸在陕西方言中有地方把好说成“谗活”,也

有了地方说成“穰饸”,而泾阳县有个小吃就叫“穰饸”,穰饸是泾阳县社树村里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一道秘制菜肴。

茯砖茶

茯砖茶,属黑茶、也称发酵茶始祖。据史书记载第

一块茯砖茶诞生于陕西咸阳泾阳县,湖南茯茶泰斗施兆鹏先生为陕西咸阳茯砖茶题字“茯茶之源”。制作茯砖茶最早原料来自陕西、四川,由于后期消费需求猛增,陕西、四川原料以无法满足加工需求,才引进湖南的黑毛茶作为茯砖茶的原料。

甑糕

甑糕是泾阳地区特有的小吃,因蒸制的炊具叫“甑”,因此叫甑糕。《古史考》有“黄帝始做釜甑,火食之道使成”,可见甑糕可能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产生了,新石期时代已有陶甑,以后又有青铜铁制等。铁甑这个炊具就世代沿袭至今。这种铁甑型似圆筒,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小孔,置于大口锅上蒸食,现在泾阳的甑糕就是用这种古老的铁制甑蒸制的。

历史名人编辑

仵德厚

仵德厚(1910—2007),咸阳市泾阳县龙泉乡雒仵村人。国民党第30军27师少将师长。早年投身冯玉祥的西北军,后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军。台儿庄战役中,亲率40人组成敢死队与日寇搏杀,战至只剩3人。解放战争中,与27师师长戴炳南泄露其上级30军军长黄樵松的起义计划,导致起义失败,军长黄樵松及解放军第八纵队宣传部长晋夫等被国民党残忍杀害。后在太原被人民解放军俘虏。2007年病逝于家乡,享年97岁。

冯日乾

冯日乾(1939— )笔名仲鹿,白王镇冯家沟村人,杂文家,高级讲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杂文学会常务理事。

冯润璋

冯润璋(1902—1994)笔名一雯、丰庄、周茨石、黑鸽子,陕西泾阳白王乡人,现代作家、教育家。上海大学中文系毕业。作品语言朴实凝重,风格沉郁深邃,颇具震撼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革命文艺史上占据一定地位。

李若冰

李若冰(1926年10月——2005年3月)笔名沙驼铃。陕西泾阳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西部散文的代表人物、西部文学的拓荒者、“石油文学”奠基人之一。李若冰散文大都写亲身感受,反映我国大西北的风物、人情与生产建设,文笔优美、真实感人。他最早发现了西部美,歌颂了西部美,为祖国石油工业树起了一座丰碑。李若冰一生情系大漠,钟情勘探者、创业者,被誉为中国石油文学的拓荒人之一。所作《柴达木手记》等作品至今享有盛誉。2005年3月24日病逝于西安,享年79岁。

高鸿

高鸿(1918年-2013年)陕西泾阳人,我国近代仪器分析学科奠基人之一,分析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3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1945年2月赴美国伊利诺大学专攻分析化学,1947年9月获化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48年2月回国。历任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终身教授,并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博士生指导教师。1980年11月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擅长仪器分析,特别致力于电化学分析的研究。他在近代极谱分析基础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先后发表论文近300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曾多次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全国优秀图书奖等国家级奖励。

白描

白描,男,原名白志钢,汉族,1952年8月1日生于陕西泾阳。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大学任教6年,从事期刊编辑工作18年,著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以及散文随笔200余万字,影视作品多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理事,现任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副院长。

雷抒雁

雷抒雁(1942年8月18日-2013年2月14日),陕西泾阳人,当代诗人、作家。196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其成名作是纪念张志新而写的长诗《小草在歌唱》。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2012年5月任中国诗歌学会会长,并担任中国作协诗歌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任《诗刊》社副主编、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先后出版诗集《小草在歌唱》《父母之河》《踏尘而过》《激情编年》等,散文随笔集《悬肠草》《秋思》《分香散玉记》等。获得过各种文学创作奖,并有多种文字翻译诗作发表于国外。2013年2月14日,雷抒雁逝世,享年71岁。

吴宓

吴宓(1894—1978),陕西省泾阳县人。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1926-1928)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1941年当选教育部部聘教授。1950年起任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历史系(后到中文系)教授。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著作有《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吴宓日记》等。

于右任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

陈兰亭

(1890—1964)泾阳县泾干镇南强村人,著名秦腔、汉调二簧艺人。出身富农,倾心戏曲艺术,广交戏曲界名人,其艺术素养得到大家公认。1930年前后,在西安集资组建秦腔戏班“西安剧社”。1933年,在县发起成立二簧自乐班吸收有基础的爱好者参加,共同研习颇为流行的汉调二簧艺术。这个班子在40年代即挂衣登台,成为四乡闻名的二簧演出团体,演出活动一直延续至我县解放前夕,在当地群众中较有影响。解放后,积极参加人民庆祝解放的盛大活动,曾为业余剧团排演《红娘子》《鱼腹山》等节目。1953年,受聘于渭南民光剧团,担任教师和音乐辅导。1956年,在全省戏曲汇演中,获音乐一等奖。他在戏曲音乐方面造诣很深,洞晓大量戏曲曲牌,是蜚声二簧、秦腔剧坛的著名鼓师,著有《略谈汉调二簧》和《秦腔音乐》,详细记载了二簧、秦腔在关中地区发生、发展的过程,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1964年逝世,终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