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QQ 注册 我的订单 投诉建议 帮助中心 手机版
收藏本站

您好,欢迎光临国内领先的12306网上订火车票官网--114票务网!

火车票预订手机版
政府网站查询
云抢票客户端
当前位置:114票务网 > 政府网 > 内蒙古政府网 > 阿拉善政府网
中文名:

阿拉善盟政府网

官网:
www.als.gov.cn
地址:
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
车牌:
蒙M
区号
0483-8334398
百度分享
分享到:

阿拉善盟政府介绍

阿拉善盟是内蒙古自治区所辖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地理坐标为东经97°10′~106°52′,北纬37°21′~42°47′,西与甘肃省酒泉市、张掖市、金昌市、武威市、白银市相连,东南隔贺兰山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吴忠市、银川市、石嘴山市相望,东北与巴彦淖尔、乌海市、鄂尔多斯市接壤,北与蒙古国交界。

地理环境 编辑

气候概况

阿盟地处亚洲大陆腹地,为内陆高原,远离海洋,周围群山环抱,形成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冬寒夏热,四季气候特征明显,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摄氏6~8.5℃,1月平均气温-9~14℃。极端最低气温-36.4℃;7月平均气温22~26.4℃,极端最高气温41.7℃。年平均无霜期130~165天。由于受东南季风影响,雨季多集中在七、八、九月。降雨量从东南部的200多毫米,向西北部递减至40毫米以下;而蒸发量则由东南部的2400毫米向西北部递增到4200毫米。年日照时数达2600~35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147~165千卡/千方厘米。多西北风,平均风速每秒2.9~5米,年均风日70天左右。

水文特征

黄河流经阿拉善左旗的乌索图、巴彦木仁苏木,在境内流程达85公里,年入境流量300多亿立方米。额济纳河是盟内唯一的季节性内陆河流,发源于祁连山北麓,流至巴彦宝格德水闸分二支。西为木仁高勒(西河),注入嘎顺淖尔(亦称西居延海);东为鄂木讷高勒(东河),下记分数支,注入苏泊淖尔(亦称东居廷海)、京斯田淖尔(又称古居廷海、天鹅湖)和沙日淖尔。额济纳河在盟境内流程200多公里,年流量10亿立方米。贺兰山、雅布赖山,龙首山等山区许多冲沟中一般有潜水,有些出露成泉。在三大沙漠中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湖盆500多个,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其中草地湖盆面积1.07万平方公里,集水湖面积400多平方公里。这里绿草如茵,湖水荡漾,被称为沙漠中的绿洲,是良好的牧场。

地形地貌

地形呈南高北低状平均海拔900~1400米,地貌类型有沙漠戈壁、山地、低山丘陵、湖盆、起伏滩地等。土壤受地貌及生物气候条件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由东南向西北依次分布有灰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在湖盆和低洼地区有盐碱土和沼泽土。著名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横贯全境,面积约7.8万平方公里,占全盟总面积的29%,居世界第四位,国内第二位。巴丹吉林沙漠以高陡著称,绝大部分为复合沙山。相对高度从外缘的5~20米,向内逐渐增高到200~400米,最高达500米。高大沙山互不连接,峻峭陡立,巍巍壮观。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多为新月形流动或半流动沙丘链,一般高10~200米。沙漠中分布有500多个咸、淡水湖泊或盐碱草湖,其中较大的有古日乃湖、拐子湖、沙日布日都、头道湖、查干高勒、敦德高勒、辉图高勒、巴彦霍勒、乌日图霍勒、图兰太湖、通古勒格淖尔、英格田、特莫图、通湖音高勒、树贵湖、浩木肯高勒、伊和吉格德等。北部戈壁分布较广,面积约9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盟总面积的33.7%。阴山余脉与大片沙漠、起伏滩地、剥蚀残丘相间分布,东南部和西南部有贺兰山、合黎山、龙首山、马鬃山连绵环绕,雅布赖山自东北向西南延伸,把盟境大体分为两大块。贺兰山呈南北走向,长250公里,宽10~50公里,平均海拔2700米。主峰达郎浩绕和巴彦笋布日,海拔分别为3556米、3207米。贺兰山巍峨陡峻,犹如天然屏障,阻挡腾格里沙漠的东移,削弱来自西北的寒流,是外流域与内流域的分水岭。

资源

矿产资源

已探明的矿藏有86种(占自治区发现矿种的71.67%),产地共计416处。其中有开发利用价值的54种,现已开采40种。分布规律为:东煤炭,西萤石,南多磷,北富铁,中部建材石墨盐碱硝。矿产以湖盐煤炭、石油、芒硝、石膏、萤石、花岗岩、大理石、白云岩、铁、冰洲石、石墨、宝玉石为主,形成明显的矿产优势,其中无烟煤、湖盐、花岗岩、冰洲石储量居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位。阿盟境内有大小盐湖53个,主要是吉兰泰、雅布赖等,湖盐探明储量达1.62亿吨;天然碱产地10处,总储量57.76万吨;硝产地30处,总储量1亿吨。阿盟煤炭资源丰富,煤种齐全,煤质优良,主要分布在贺兰山、长山子、西戈壁滩三大含煤区,矿区16处,探明煤炭储量达13.9亿吨,其中无烟煤探明储量4亿吨。古拉本无烟煤(又称太西煤)以其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高比电阻、高块煤率、高机械化强度、高化学活性、高精煤产率等“三低六高”优势,走俏国际市场,出口10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20多万吨,被誉为“煤中之王”、“黑宝石”,可与越南的鸿基煤相媲美。

土地资源

阿盟属典型的生态经济型土地利用区域,有宜耕土地300万亩,其中现有水浇地33万亩,播种面积28.6万亩;全盟草场总面积2.6亿亩,可利用面积1.5亿亩;全盟森林总面积1336.6万亩,其中:贺兰山青海云杉为主的天然次生林36万亩;额济纳天然胡杨林45万亩;天然梭梭林1000余万亩。全盟森林覆盖率为3.27%。

生物资源

阿拉善双峰驼和白绒山羊是阿拉善两大优势畜种,素有“骆驼之乡”的美称,所产驼绒曾获美国“阿米卡驼毛奖”;羊绒曾获意大利“国家柴格那奖”,被誉为“软黄金”;绒、毛产量相当可观,其中:有白绒山羊92万只,年产绒145吨;绵羊毛产量为680吨;骆驼毛产量为506吨;羊皮年产量为34.5万张;全盟现有绒毛企业十数家。境内有各类野生动物18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7种,如蒙古野驴、野骆驼、马鹿、盘羊、天鹅、蓝马鸡等;境内有野生植物600多种,其中肉苁蓉、麻黄、甘草、琐阳、苦豆子、山沉香等属野生名贵中药材,其中:驰名中外的阿拉善肉苁蓉肉质肥厚,芸油性大,保健疗效强,面积632万亩,年贮藏量20万公斤;作为蒙药、藏药主药之一的山沉香,全国唯阿拉善独有,贮藏量80万公斤。

交通

截止2007年,全盟已有公路74条,总里程5630公里,其中:国

阿拉善沙漠示意图

道6.88公里(110国道),由交通厅授权乌海市代管;省道8条、2211公里;县道17条、1285公里;乡道26条、1014公里;专用线17条、407公里;边防线6条、706公里。全盟共有高速公路45公里,一级公路85公里,二级公路286公里,三级公路1937公里,四级公路1893公里,等外路453公里,自然路931公里。其中:黑色路面里程达2780公里,占全盟公路总里程的49%,较“九五”末增长2087公里。全盟23个苏木镇中有19个通上了油路,190个嘎查(含巴彦桃来农场8个生产队)中有138个通上了公路,通路率达72.6%。一个疏密有序、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公路交通网初步形成。

随着公路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有力促进了道路运输业的发展。

截止2007年,全盟营运汽车达9571辆,其中载客汽车1205辆,载货汽车8366辆。较“九五”末增长208%。共有4个二级客运站和11个四级客运站,客运班线72条,每天发送230个班次。苏木镇、嘎查村通班车率分别达到87%和62%。登记注册的出租车公司8个,共有登记在册的出租车1179辆(左旗932辆,包括巴彦浩特的755辆、乌斯太的131辆和吉兰泰的46辆;右旗127辆;额旗120辆)。

人口 编辑

一、全盟常住人口

全盟常住人口为231334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9935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1983人,增长16.04%。年平均增长率为1.50%。

二、家庭户人口

全盟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77440户,家庭户人口为198348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56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2人减少0.56人。

三、性别构成

全盟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26144人,占54.53%;女性人口为105190人,占45.47%,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5.04上升为119.92。

四、年龄构成

全盟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31093人,占13.44%;15-64岁人口为185333人,占80.11%;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908人,占6.44%。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72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5.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1.61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

全盟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72466人,占74.55%;蒙古族人口为44635人,占19.30%;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14233人,占6.1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36879人,增长27.2%;蒙古族人口增加120人,增长0.27%;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增加3657人,增长34.58%。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盟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38564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44167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79201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4765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6029人上升为16670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9434人下降为1909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2465人上升为34236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25350人下降为20599人。

全盟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9084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7004人,文盲率由8.44%下降为3.93%,下降了4.51个百分点。

七、人口地区分布

全盟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如下:

阿拉善左旗:147823人

阿拉善右旗:25430人

额济纳旗(包括东风场区)32410人

阿拉善经济开发区18783人

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6888人

注 释:

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普查登记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全盟的人口,是普查登记的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地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家庭户是指以家庭为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文盲率是指全盟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所占比重。

社会 编辑

文体卫生

2010年拥有广播电台3座,电视转播发射台37座,调频转播发射

额齐纳东风航天城

台10座,广播电视卫星收转站10799座,微波站31个。广播覆盖人口20.89万人,覆盖率达93.30%,电视覆盖人口21.35万人,覆盖率95.36%,有线广播电视用户48985户。拥有公共图书馆4个,群众艺术馆及文化馆4个,文化站23个,图书馆藏书19.12万册。全年出版报纸200.2万份。

2010年全盟共有卫生机构163个,其中:医院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8个,卫生院37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73个,妇幼保健机构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个,卫生监督所4个,采血机构1个。医疗卫生单位拥有病床815张,卫生技术人员1614人,执业医师657人,执业助理医师146人,注册护士411人。拥有嘎查、村卫生室171所,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24人。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2010年全盟共举办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40余次,近10万人次参与了活动。常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8.07万人,体育人口比例达43.71%。全盟体育健儿参加全区体育比赛获奖牌68枚,其中:金牌13枚,银牌9枚,铜牌5枚,其他奖牌41枚。

环境保护

全盟确定的自然保护区9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6个,旗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303.81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9.40万公顷。全盟二氧化硫排放量5万吨,化学需氧量6800吨。拥有工业废气治理设施176套,工业废气排放量572.77亿标立方,工业粉尘排放量10501.82吨;拥有工业废水治理设施39套,工业废水处理量448.95万吨。全年巴彦浩特空气质量达优良以上天数348天。

初步核算,我盟能源消费总量335.82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37%。规上工业企业煤炭消费量增长8.21%;规上工业企业电力消费量下降6.68%。全盟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56%。

社会保障

2010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11元,比上年增加2507元,增长15.10%。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2661元,人均经营净收入3371元,人均转移性收入5092元,分别增长15.11%、22.45%和9.6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7369元,增长23.16%。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836元,比上年增加1015元,增长14.87%。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778元,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4392元,人均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2666元,分别增长16.66%、7.57%和28.69%。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镇为32.12%,农牧区为32%。城镇居民每百户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电话15.22部,接入有线电视网络的电视机98.46台,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44.44台。城乡居民每百户耐用品拥有量有不同程度增长。

2010年全盟参加基本养老保险46201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41826人,享受救济金人数956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58420人,比上年增加6717人,增长4.43%。其中:城镇职工参保人数64244人,比上年增加1927人;城镇居民参保人数34216人,比上年增加3398人;新农合参合人数59960人,比上年增加1392人。年内全盟城镇低保户3081户5271人,发放低保资金1833.5万元。农牧区低保户2039户4199人,发放低保资金1033.7万元。各类优抚对象532人。年内我盟搬迁转移安置农牧民200户647人,解决贫困人口温饱2412人。

2010年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4个,床位217张,收养人数121人,福利企业9家,安排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65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119万元。

经济 编辑

综合

2012年 ,全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4.76亿元,同比增长1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77亿元,同比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377.65亿元,同比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66.34亿元,同比增长9.0%。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81%,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8.87%,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33%。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由上年的3:82:15调整为2:83:1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1841元,比上年增长11.8%,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30390美元。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4%。从构成居民消费价格的八大类指数来看全部呈现上涨态势,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5%,居住类上涨2.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2.1%。

年末全盟就业人员171260人,比上年末增加30895人,增长22.01%。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26813人,比上年末增加29165人,增长29.87%;农牧区就业人员44447人,比上年末增加1730人,增长4.05%。第一产业就业人员42694人,增加3309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47209人,增加6965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81357人,增加20621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44%,比上年末下降0.38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60.70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94亿元,同比增长20.6%;上划中央税收收入20.88亿元,同比增长5.3%;上划自治区税收收入3.88亿元,同比增长5.9%。全年全盟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累计完成75.33亿元,比上年增长17.1%。2012年,公共与民生领域仍是支出的重点。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2.41亿元,增长25.7%;教育支出6.41亿元,增长0.5%;城乡社区事务支出9.89亿元,增长51.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17亿元,增长23.1%。

农业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1850.67公顷,比上年减少467.33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028.67公顷,比上年增加94.67公顷,增长0.5%。粮食总产量179011吨,比上年增产5001吨,增长2.87%;油料产量22949吨,增产90吨,增长0.39%;棉花产量1550吨,减产775吨,下降33.33%;蔬菜产量13963吨,减产1691吨,下降10.80%。

牧业年度全盟牲畜存栏170.1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长0.38%;牲畜出栏58.94万头(只),出栏率34.65%;牲畜总增65.48万头(只),总增率达38.50%;良种及改良牲畜总头数126.43万头(只),占存栏总头数的74.33%。全年肉类总产量15542吨,比上年同期下降0.98%。其中,猪牛羊肉产量分别达到2099.9吨、544吨和11390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3.30%、3.21%和2.93%。牛奶产量2580吨,下降5.39%;羊毛产量728吨,增长3.96%;山羊绒产量295吨,下降1.34%。

全年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面积46979公顷,比上年增加13146公顷,增长38.86%。其中:人工造林面积20513公顷,飞播造林面积14667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面积11799公顷。全年完成封山育林面积35.18万公顷,完成退耕还林面积4万亩,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造林面积39.12万亩,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面积15万亩。年末全盟森林面积206.43万公顷,其中:有林地6.84万公顷,灌木林地199.5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65%。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28.81万千瓦,增长5.53%;本年有效灌溉面积达66.9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60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达22.2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53千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0.88千公顷;农牧区用电量15769万千万小时,增长0.85%;农用化肥适用量(折纯)18884吨,增长10.37%。

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59.27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5.9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6.4%。

从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看,全盟原煤产量达1547.40万吨,增长42.6%;原盐产量达253.46万吨,同比下降13.6%。与上年相比,增幅较高的有石墨及碳素制品、洗煤、铁精粉和无烟煤等,分别增长210.6%、90.0%、46.4%和42.8%,其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降,详见下表。

2012年,全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23.51亿元,比上年下降2.63%。实现利润-8.85亿元,比上年下降150.09%,亏损企业亏损额19.24亿元,比上年增长229.52%。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8.38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全盟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25个;建筑业总产值达98.52亿元,比上年下降13.49%。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41.47亿元,比上年增长23.08%。其中:城乡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240.47亿元,增长23.20%。从建设性质看,新建投资162.85亿元,增长74.16%;扩建投资43.71亿元,下降29.29%;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18.04亿元,下降9.69%。按构成分,建筑工程投资191.57亿元,增长24.48%;安装工程投资40.41亿元,增长25.50%;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2.83亿元,下降55.88%。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6.00亿元,增长34.47%;第二产业投资166.03亿元,增长38.43%,其中:工业投资156.82亿元,增长46.94%;第三产业投资69.44亿元,下降3.29%。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5.69亿元,下降19.69%。

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27%。按所在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6.74亿元,增长16.3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40亿元,增长5.34%。按行业统计,批发业商品销售额23.69亿元,零售业商品销售额54.56亿元,分别增长25.14%和17.04%。住宿业营业额3.58亿元,餐饮业营业额12.59亿元,分别增长15.07%和14.13%。

对外经济

全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61085万美元,比上年下降6.1%。其中:进口额55282万美元,出口额5803万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5.0%和15.1%.策克口岸过货量903万吨,比上年下降12.7%,其中:进口原煤873万吨,下降14.1%。全盟实际利用外资729万美元,增长1.3%。

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全年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电业实现增加值9.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1%。盈利性公路客运量206万人,货运量307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5.08%和22.12%;客运周转量39151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1117983万吨公里,分别增长32.34%和22.13%。年末铁路总里程达1348.4公里。公路总里程达8121公里。其中:等级公路7846公里,等外公路275公里。在等级公路中:高速公路114公里,一级公路191公里,二级公路375公里。年末全盟机动车保有量达6.97万辆;驾驶员拥有量达10.58万人。

文化艺术 编辑

非遗文化

阿拉善盟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枯死树木

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申报的“牛羊肉烹制技艺(烤全羊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项目类别,序号951。 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申报的“地毯织造技艺(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项目类别,序号893。

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申报的“蒙古族象棋”,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项目类别,序号792。

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申报的“沙力搏尔式摔跤”,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项目类别,序号794。

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申报的“查玛内”,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项目类别,序号654。

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申报的“蒙古族养驼习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项目类别,序号999。

民族文化

文化渊源

阿拉善民族主要有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藏族组成,在阿拉善蒙古族最具本民族特色。阿拉善旗蒙古族源于卫拉特(也称额鲁特)之一的和硕特部,系元太祖之弟哈布图哈萨尔后裔,姓博尔济吉特氏。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清廷按四十九旗之例设阿拉善和硕特旗,从此形成了阿拉善和硕特蒙古族。

阿拉善左旗各民族都有信仰宗教之故俗,阿拉善历史上主要有喇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天主教5教。从建旗开始,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历代相传,阿拉善左旗喇嘛庙颇多。建国前,全旗共有寺庙、教堂46座,其中喇嘛庙37座、清真寺7座、汉佛寺1座。喇嘛庙的建造规模宏大、设计精致。

蒙古族

饮食:阿拉善旗与额济纳旗牧区蒙民的日常饮食品种及食法大致相同。蒙民的饮食品,以牛羊肉、奶制品为主,另有炒米、青稞炒面及米、面。城镇居民食俗与汉族基本相同,即多食面、米,一日三餐。平时宴请以手抓羊肉为主,稀尊客人待以羊背子、烤全羊。

奶制品:牛羊驼乳待奶挤完后用锅煮之,取其上面凝结的脂肪皮,余乳移置缸内,把取出的乳皮贮藏起来。称之为“奶皮子”。将鲜奶盛于木桶中使之发酵,用一木棒(下端钉一木板,略小于木桶),放入桶内,手持木棒不时地上下冲击,奶起泡沫后奶油分离,奶油渐渐浮于上层,即可取出,称之为“白油”。用白油炸制“酥油”。把桶内发酵的奶称为“酸奶”,用火熬煮或置于日光下,蒸发水分,使之成冻豆腐形,制成“酪蛋子”,贮藏以供冬季食用。把熬煮后的奶子兑入熬好的茶水中,熬成奶茶。阿拉善蒙古族无论男女老幼,都酷嗜饮茶。

用马奶或牛奶酿出的酒,称为“奶酒”。用蒸馏法或发酵法制成,奶酒似清水,无色透明,味酸,多饮可醉人。奶食品为牧区平时主要食品。

食粮主要是白面、大米、炒米、糌粑。用白面做面片、炸油饼、包饺子。用大米做米饭或在煮了“手抓肉”、“羊背子”的汤里下米,熬米汤,再兑些酸奶味道极好吃。

炒米是由糜米舂净炒熟加工制成。把炒米泡在奶茶中,再加酥油、酪蛋、糖,边喝边吃,香甜可口。炒米耐饥抗饿,故牧民特别爱吃。

阿拉善蒙古族还食用青稞炒面制成的糌粑。在羊油内炒熟大米,然后再加奶茶,称“米茶”。

进入21世纪,由于交通方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城镇牧区蒙民的饮食品种及食法都有了大的变化。能吃到各种新鲜蔬菜,在吃“羊背”前有凉拌菜、炒热菜。不过牧区蒙民最爱吃的还是长在沙漠里的“沙葱”和“沙盖”,入冬前大多数家庭腌制“沙葱”和“沙盖”。

服饰:阿拉善地区蒙古族男女的装束打扮有其独特之处。男子身着左右下摆开岔的蒙古袍,腰间束绸带,外套坎肩,腰带前系一绣花褡裢,内装鼻烟壶等珍贵日常用品,腰后系银鞘,内插蒙古刀和象牙筷,右边别有旱烟袋与烟管。冬季戴皮帽或毡帽,夏季戴礼帽,现在喜欢戴前进帽。脚穿长筒式、黑色或棕色皮靴,靴子前端带钩儿。手指带金、银、铜制成的戒指,年岁大点的脖子带一串经珠。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少数人穿蒙古袍,或遇喜庆日才穿蒙古袍,多喜欢穿制服及其他时髦服装。

阿拉善地区蒙古族妇女的打扮既华丽又整洁。身着不开岔的蒙古袍,已婚妇女上套开襟坎肩,未婚妇女不穿坎肩,均系腰带,女靴样式与男靴无大区别。妇女的头饰很有讲究。头蓄两条长发辫,装入发套,分垂两侧,从坎肩的袖轮里塞进,把下面露出来。发顶分岐处带两颗大珊瑚,额上系银饰带,上面镶有翡翠、玛瑙、珠宝,称“达拉鲁格”。耳悬金银环,手戴银镯子,指上带金银戒指。这些多是王公贵族及有钱人家夫人的妆饰之物。以前姑娘们分辫好多小辫,后来只辫一条辫子,为掩藏没有装饰的头发,头上绕有各种绸丝头巾,戴小耳环。

阿拉善地区蒙古族人民的衣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天穿单褂,春秋穿夹袍与薄棉袍,冬季穿羊皮袍、羔皮袍,外披长毛羔皮大衣。

起居:阿拉善地区蒙古族牧民为了便于游牧生活,选择水草适宜之地。随即搭起蒙古包、简易蒙古包、帐篷等,游牧生活中最舒适,最常用的是蒙古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城镇蒙古族人民多住土木结构房屋。

蒙古包:蒙语称为“蒙古勒格日”,它有大小之分,有四、六、八至十二个哈那的蒙古包,外形美观,结构复杂。包壁为圆形,高约四、五尺,围壁由几部分交叉连接的细木棍和驼毛绳扎成,蒙语叫“哈那”。蒙古包的大小由哈那数的多少而定,哈那数多,蒙古包就大,反之则小,一般有4个、6个、8个、乃至12个哈那。外用毡子裹起来,包顶为伞形,它是在已搭好的包壁上固定起一个架,固定方法是在每个哈那上配17个杆子,蒙语即“乌尼”,然后用毡子覆盖。包顶中留一圆形天窗,蒙语为“哈拉查”或“陶高努”,可通气透光,也可作烟囱之用,可盖可开。从地面到包顶高约十三四尺。蒙古包的门高三尺余、宽二尺五寸,大都面向南或向东南,挂有毡门帘,内用各种摆设装饰而成。

除蒙古包外,还住无哈那的简易蒙古包,蒙语称为“车金格日”。还有用布或帆布制成的帐篷,即“麦汗”。这两种居室搭拆简捷,便于迁移,适应游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大牧民多数已定居,住上了土木结构乃至砖木结构的房屋,只有少数牧民在游动放牧时搭设蒙古包等简易屋室居住。

婚嫁:阿拉善蒙古族的婚嫁礼节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婚礼有以下几个程序:

媒妁—昔日青年男女的婚姻由父母决定,今日蒙古族青年自己决定终身大事,但须征得家长的同意,尚可成婚。由男方请一媒人带着礼品及哈达前往女方家,征求女方家长意见,如同意,再由男方的父母亲自与女方父母商量结婚事宜。

定亲——男方邀请4~8人,携带哈达、酒、礼品等,到女方家,问安行礼后,说明来意,给女方敬酒,并给父母、亲戚、兄弟、姐妹每人送一份礼物。双方各唱三支歌,娱乐片刻,由女方摆羊背子款待客人。待与婚礼有关的事议商定后,定亲之人即返回。

婚前准备——双方家长商定后,由男方家去庙上请喇嘛选一结婚吉日,再去告知女方。双方开始做婚前准备,为新人制作衣服、被褥、家具等;手持鼻烟壶或香烟,邀请客人,带着砖茶、哈达,敬请主婚人(阿哈拉其)、嫂子(胡日木音孛儿根)和厨师等。迎娶——男方以8—12人组成迎亲队伍(一般娶亲所去人为单数,娶回新娘成为双数,以图吉利)前去女方家接新娘,阿拉善蒙古族称“沙盖图”。必须在婚日前一天的日落时分到女方家,既不能早、也不能迟,日头一落就到。如迟到时,女方佯作闭门不纳之状,男方诵门词,递哈达,女方才开门让众人进宴房,男方主婚人持鼻烟壶向大家问候后,就座。新郎及伴郎向女方父母、主婚人及长辈一一问候。女方献上飘有红枣的奶茶。喝完茶后,男方主婚人拿出鼻烟壶请安问候说明来意,向女方宾朋敬酒,并向每人赠送一份礼物。行礼后,双方各唱三支歌,喝喜茶。然后女方设宴招待客人,大家喝酒、唱歌,直到天亮。

送亲——待嫁妆准备就序后,新娘打扮好,蒙上头纱,由嫂子领着进设宴房,新郎新娘品尝羊背子。之后,新郎叩见岳父岳母,岳父母送给女儿,女婿礼物,女儿就要开始告别父母、亲戚、朋友,唱《离别苦》、《辞行歌》时,迎亲嫂子替母亲唱《嫁女歌》,歌声一落,迎亲的人们一起出来,相互敬酒准备出发。送亲的人们带着新娘的嫁妆及陪嫁牲畜,绕蒙古包一周,先在前策马疾行,此时新郎等急出门上马追逐,驰至男方家。

迎接新娘——迎亲、送亲队伍到之前,男方派人在路上迎接女方。待客人到时,先端出一壶洁白的奶食品,让客人一一品尝。送亲人们到后,直接进设宴房,向在座的人们请安问候,喝茶。新郎、新娘及双方的嫂子拉着驮有嫁妆的牲畜到新房门口。女方嫂子到设宴房,手持鼻烟壶请新娘的公公婆婆到新房,公公婆婆到新房,点燃火后又退出。在新房门口铺好毡子,面朝东方跪拜天地。

新房礼——拜过天地后,嫂子们要领新娘进设宴房,新娘头上蒙有红纱巾,而且被二人拉展的彩帐遮住,女方的和力莫尔其(婚礼诗人)走在前头,其他送亲人跟在后面。欲入门时,两个男孩闭门不让进,这时双方要进行问答对词,亦经双方和力莫尔其的再三争问对答后,方给开门,迎新娘进屋。新娘隔着彩帐,借嫂子的手递鼻烟壶问候并跪拜公公婆婆及其他长辈。然后敬酒献哈达,行过礼后,新娘返回新房。双方各唱三支歌,相互敬酒。大家喝过茶后,男方亦设整羊席款待双方客人。喝酒唱歌,气氛非常热闹。这时,两位新人已由嫂子领着到新房歇息了。

新房之茶——次日早晨太阳一升起,嫂子请两家客人到新房喝茶。父母、亲戚、朋友均带礼物到新房。新郎新娘向来者一一问安敬酒,来者给两位新人送礼物并祝福他们,然后在新房摆设羊背子以款待,喝酒、唱歌,极为热闹。待新房宴席过后,客人返回设宴房。

客人返回设宴房后,女方主婚人当众宣读嫁妆书(记有陪嫁物品及牲畜),然后交给男方主婚人,男方主婚人接过后再交给新郎。最后,每人都要吃满满一碗特做的“肉粥”,阿拉善蒙语为“夏布尔布达”。吃过后女方客人要辞行告别,这时男方父母送给每人一份礼物,为报答母亲养育之恩,送新娘母亲一峰骆驼或一匹马。

女方客人走后,男方重新设宴款待客人和帮了忙的一些人并回送礼物,表示谢意。女方待送亲队伍返回后,也要设宴,送礼,致谢帮忙的人们。客散后,婚礼告终。

阿拉善婚礼按以上程序进行。阿拉善北部和西南部婚礼习俗,内容及程序基本相同。

随着婚姻法的贯彻执行,阿拉善蒙古族青年得到了婚姻自主权,阿拉善蒙古族传统而古老的婚姻习俗在逐渐改变,叩头跪拜天地改为向主婚人、父母及来宾三鞠躬,赶着陪嫁牲畜去送亲等繁琐的旧俗和项目也日益减少,现在城镇、苏木的一些地方仍保持着定亲、成亲以及其它一些欢乐而有趣的婚礼仪程。

丧葬:阿拉善蒙古族的丧葬仪式极为简单,贵族、喇嘛及平民的丧葬也有所不同。

王公贵族去世后,把遗体装入木棺,在家中放置7天,焚香念经,不停地奏哀乐。待出灵之时,有80人抬着前去安葬,死者的子孙全身着白孝服前去。若有一达官贵人去世后,他以下的官员及平民百姓都要戴孝致哀。喇嘛及贵族死后多行火葬。

平民的父母,长辈去世后,从庙上请来喇嘛念经超度数日,择安葬之地,定出灵之时。遗体在家中放置3至7天后,经窗户抬出(不能经门抬出),驮在驼背上,由子女们步行牵着骆驼送到安葬之地,以扎格(梭梭)引火,焚化遗体,直至完全烧尽为止,焚后由拾骸人拾其遗骸装入小罐,随地掩埋或送庙上匿葬。也行土葬或野葬。待安葬遗体的人们返回时,留在家里的人在离家远点的地方,点起两堆火让他们从中走过来后,端来一碗奶食,让每人尝一下。送给念经喇嘛一峰骆驼或一匹马,送拾骸人一峰二岁驼或一匹二岁马,以表谢意。

阿拉善蒙古族在父母、长辈去世后,子女们要守孝49天或100天。在这期间,见客人不行礼,不参加婚礼和宴请,不能剃头刮须和梳理头发,更不能宰杀牲畜。

葬法有三种:一是土葬,即死者躺于木棺或坐于木棺中,挖一深坑,进行埋葬。二是火葬,把遗体移置旷野,以柴禾引火焚化。三是野葬,将死者的遗体弃之人迹不到的荒野,数日后家人前去视看,若遗体被兽禽食尽,为大吉,否则还要请喇嘛念经另想办法灭尸,这种葬法很少用。

祭祀:阿拉善蒙古族除在家中敬佛、祭佛外,每逢庙会必要参加。传统的祭祀礼仪中,最为隆重的是祭敖包活动。在很早以前,蒙古族人民的祖先在打仗出征前要祭敖包,在敖包上献上酥油、鲜奶等最珍贵的物品,以祈祷能打胜仗,马到成功。至今,阿拉善蒙古族人民还保持着这一传统的礼仪。

敖包系用石块堆积的圆形物,沙漠中无石,就用树枝、梭梭(扎干)在沙滩高处堆成堆。在敖包正中插一木杆,上悬藏经文旗帜。敖包大小不等,高者有一丈多。祭敖包的含义最初为祭天地、山川、水草之神,后来演变成祭祀家乡的标志,以后又成为牧民群众集会、游艺、祈祷风调雨顺、迎盼丰收的活动场所。牧地境界敖包多由旗王或苏木、巴格官方建造。路标敖包多为牧民自行垒起,作为游牧地界或标志之用。牧民祭敖包只是祭祀本部落的中心敖包,其它敖包则不祭。据建国初不完全统计,阿拉善旗有145个敖包(其中不包括有些寺庙祭祀的敖包或作为地标的敖包),较为有名的有阿拉善旗的诺颜敖包(王爷),将军敖包(延福寺),巴音笋布尔敖包(南寺)。额济纳旗则有巴音宝格德等8个敖包。

祭敖包的时间一般为每年农历的五、六月份,牧草近青时节,有的为春秋雨季。祭敖包时,王公、喇嘛、黎民都要参加。祭祀时,先由喇嘛在敖包附近的泉水旁扎房诵经。参加祭祀的人们都身穿节日的盛装,在敖包上插柏枝、献哈达、挂彩旗,在木架上拴挂各类牲畜连绳、串起来的羔羊耳记等。然后开始祭祀仪式,先由头人代表部落献牲洒血,称血祭。喇嘛诵经吹海螺,众人从左向右绕敖包三圈。绕圈时,将带来的鲜奶,酥油、奶茶、食品等洒在敖包上,祈求平安幸福,风调雨顺,牲畜兴旺。

祭礼仪式结束后,开始进行射箭、摔跤、赛马、民族棋类等比赛娱乐活动。大家像过年一样高兴,男子尽情喝酒作乐,女子则唱起民歌助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阿拉善蒙古族人民还进行祭敖包活动,不但保留传统体育项目,还增加了赛诗、赛歌、放电影、物资交流等内容。

礼节:阿拉善蒙古族素以热情好客著称。凡来客,不论相识与否,全家老少皆出门迎接。宾主互相问候“塔赛音白努?”,“赛音、赛音、塔赛音”(躬腰,大臂下垂、小臂向前平伸、手心向上)。随后,主人热情谦让客人进蒙古包。进蒙古包后坐在右边,上首即北面,多为尊长者所坐。宾主各取出鼻烟壶(蒙语为“胡壶热”),鞠躬互换,举到鼻端之后互还,同时还念念有词地互相问候片刻。如拜见父母、长辈或逢喜庆场合时,均以哈达相献,以表示敬重之意,现在仍保留着这些传统礼节。

在寒暄的同时,主人摆好奶食及馍馍,献上奶茶,请客人食用,客人则用右手接过奶茶,对主人的敬献不可推让。喝过茶后,主人要给客人敬酒,客人用双手接过喝毕后,还要给主人回敬。

如果尊贵的客人或远方的客人在蒙古包就餐过夜或住上几天时,主人将用“手抓肉”等食品款待客人,席间唱歌,相互劝酒、敬酒。

客人告别时,常常是举家相送,并道别“赛音雅巴赖,巴依尔太(再见)”,客人道:“赛音萨特吉白!”

阿拉善蒙古族有一种“阿卜该拉呼”(称尊号)和“绰勒拉呼”(称绰号)的习惯,每个人一般都有名字尊号,人们喜欢叫尊号,而不叫原名。

禁忌:在阿拉善蒙古族的习俗中,讳忌较多。比如:称呼比自己年龄大的人为“您”(蒙语为“塔”)忌称“你”(蒙语为“其”);忌叫长辈的原名,或用其它记号代替,或称尊号;蒙古族视火为最神圣,最高尚,所以忌往火里扔垃圾、倒水和吐痰;讳忌从火、锅盖、盆子上跨过;骑马坐车接近蒙古包时要轻骑慢行,进蒙古包时要把马鞭放在门外,入蒙古包后坐右边;有客来时,忌手持空具或端着垃圾迎面而去;离蒙古包时,要等主人回去后才上车或上马;吃肉时刀尖不能对着客人放,也不能把刀子放反,给人刀或剪刀时,忌把刀尖递给对方;见到门前或门上挂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不能进去;忌吃自死动物肉和驴肉、狗肉、马肉;在祭过灶后的三天里,忌从家里借给或送给别人东西;给客人敬酒行礼时,忌不戴帽、不穿外衣等等。还忌浪费五谷粮食。盐、葱、蒜、辣椒等物,相互不能直接过手,否则会结仇。

现在,在日常生活中阿拉善蒙古族还很注意有些禁忌,尤其是年岁大的人们,不但自己注意,还时常要求和提醒晚辈注意。有些禁忌在不断的改变和消失着。

祭灶:阿拉善地区蒙古族人民每年阴历12月23日家家户户都要祭火神,即“祭灶”。在祭灶之前扫除屋里的灰尘,把屋里屋外扫得干干净净,把灶火整修好。祭灶时,要准备油炸果子、胸叉(熟的)、酒茶、松柏叶及各色绸缎头儿,五色丝线等。

到夜晚,满天星斗时,开始祭灶。把火炉烧旺或在灶火上点一小堆柴,待火着时,在其左方或前方铺一毡或毯子,放一张桌,然后把准备好的祭品摆在桌上。摆法是有讲究的,在木盘上或铜盘里把煮好的胸叉(绵羊、山羊、黄羊都可以)面朝上摆好,用五色丝线缠绕几层,在盘里盛满五谷、油果子、酥油、奶酪、奶皮、核桃、柿饼、枣子、冰糖、茶叶和各色绸缎头儿,最上面放一条哈达,主人高举胸叉,给火神上供。此时外边儿放鞭炮,屋里的人们从主人开始给火神供糖、油果子、酒等,给火神叩拜、祈祷,祈祷来年一切顺利平安。

祭过灶后,全家人围坐在火堆旁,喝祭灶剩下的茶,品尝所剩祭品。晚辈向长辈敬酒,父母分给孩子们糖果等,有的人家年三十还要祭灶。人们最喜欢吃的是“嘎林布达”(祭灶饭),它是在煮了胸又的肉汤里下些米,放入红糖、枣子、葡萄干、核桃仁等,煮之粘粥形,即可食用,其味道与人们吃的“八宝饭”相似,但吃时有油腻感。

春节:阿拉善蒙古族称春节为“查干萨日”。每年到腊月中旬时,就开始作过节准备。扫除房屋灰尘,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祭过灶后,家家户户开始做过年馍馍。蒙古族多做油炸果子。阿拉善各地蒙古族做馍馍的方法,样式和摆法都有不一样。阿拉善北部一带由于交通不便,多住蒙古包,没有发酵面的条件,就放些苏打或碱把面和好后,做成各式各样,直接用油炸。准备过年馍馍及其它食物,这表示今后一年过得富富有裕。

除夕,蒙语为“毕图乃苏尼”。在佛像前献上哈达,摆好五谷种子、糖果等供品,祭供佛祖,油灯点通夜直到天明。晚上祭灶表示迎接火神回来,但没有二十三祭灶那么繁琐,极简单。三十晚上,家家都要包饺子吃,在蒸煮饺子时都要放鞭炮。在包饺子时,饺子里包上银戒指或铜钱,如果谁吃着了表示他来年有财可得。三十晚上忌串门,晚上睡得很晚,甚至能熬天亮,老人们喜欢讲故事,年轻孩子们则玩羊踝、猜谜语等。

大年初一早上,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穿上节日盛装,在离家近的小山坡上点起火堆,献上馍馍、糖果、洒等,并向阿拉善山脉叩拜,献祭酒,祈祷自己来年一切顺利。从老年别小孩,每人都要放一颗鞭炮。在祭完天地后回到屋里,晚辈手捧哈达,向长辈及兄长拜年问候:“塔赛音新纳勒布?”长辈回问后,大家坐在—起喝新年茶。喝过茶,晚辈要向长辈敬酒,长辈分给孩子们糖果。敬酒时,先往火灶里滴杯酒,说是给灶王爷敬酒,再向天神敬杯酒。然后带着哈达和砖茶、酒等礼物给邻居乡亲拜年。从正月初三开始家家都选好日子,宴请亲朋好友和邻居。整个正月充满着节日的气氛。最忌正月初二串门。

剪发:阿拉善蒙古族在小孩子出生后,给孩子蓄发到3至5岁时,宴请亲戚朋友,举行剪发仪式。(阿拉善蒙语为“西木格海其拉呼”或“达克塔日胡”)。这是阿拉善、额济纳一古老而相传的民俗。

剪发时,也要选择良辰吉日,事先要请占卜者占定吉日,而且必须在所定的日辰举行。先准备一个盛有五谷粮食、枣子、果子,奶食的盘子,上面放一条哈达和一把剪子。剪发仪式开始时,小孩端着盘于或大人抱着孩子,手端盘子请一受众人尊重、有威望的客人为孩子诵祝颂词,诵毕,先由他给小孩剪发,然后到每个客人面前,让客人一一剪发,若是男孩从右边,若是女孩从左边剪,在剪一小撮头发放置盘里的同时,还要许诺给孩子牲畜或钱物等。剪下的头发不能乱扔,用东西包好,放在高处或山顶上。剪发仪式过后,摆上奶食和馍馍,向客人献奶茶。然后摆羊背子,招待客人,唱歌、喝酒,欢宴一整天。没有来得及参加剪发仪式的亲戚,无论什么时候,随到随手给小孩剪发、送礼,孩子的家长也要热情款待客人。

事过以后,小孩的家长带一瓶酒、哈达,前去答应给小孩牲畜的人家牵牲畜。向答应给牲畜的人敬酒、献哈达时,此人要给一牲畜让牵回。

祝寿:阿拉善蒙古族老年人从60岁(多为70岁)开始,每逢十便过寿,主要由儿女们张罗着为父母过寿。请占卜者占定祝寿吉日,待祝寿日期定后,邀请亲戚、朋友,作设宴准备。

祝寿之日,待客人到齐后,开始举行贺寿仪式。先客人、后儿孙一一为老人拜寿,敬酒,献哈达,端寿礼,寿礼一般有牲畜、钱物等。拜寿后,主人向客人献奶茶,尔后敬酒、唱歌、招待客人,最后摆羊背子款待客人。

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习俗:阿拉善地区还有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俗称“蒙古回回”。他们语言、文字、生产生活方式同于蒙古族,信仰习俗同于回族。相遇时,有时用阿拉伯语互致“色兰”(意为平安)问候语。少数词汇如爷爷、爸爸、嫂子、姐姐等,还用突厥语称呼。

阿拉善“蒙古回回”除过伊斯兰教三大节日外,还过春节、元旦、中秋节等节日。

他们在服饰上面大有改变,服装除了个别人以外,都同于蒙古族,但装饰方面有些不同于蒙古族。男子纯属蒙古族打扮。“蒙古回回”女子,两条发辫披于后背,左右两鬓各垂三条珍珠串链,前额上方嵌有一金属制作的方形八角宗教图案,其中横排镶有三颗大红珊瑚珠子。

饮食一般要求很严,只吃由阿訇宰杀的驼、牛、羊、鸡、兔、鱼肉,不吃猪肉、死畜肉,不吃各种牲畜的脑子、血等。到异教徒家中一般不吃东西,不乱用食具。他们与当地其他蒙古族一样,食用奶食品。

以前居住蒙古包,现在多住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房屋。日常所用坐骑、用具等与蒙古族相同。

阿拉善“蒙古回回”的婚礼基本上和当地蒙古族一样,不过要由阿訇主持婚礼,还有少量伊斯兰教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们一般不和异教蒙古族、汉族通婚,如有通婚者,必有一方要改变宗教信仰。总之,不许两教同处一家,一般要求对方加入伊斯兰教。同回族通婚不受约束,但由于地理、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等条件的限制和不同,两族通婚者也不多。

“蒙古回回”的葬礼纯系伊斯兰教习俗。由阿訇念经、洗尸、白布裹尸、采用土葬。

回族

阿拉善地区回族的风俗习惯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基本相同。

满族

居住在阿拉善地区的满族人民,风俗习惯和民族特点,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受和硕特蒙古族习俗的影响,形成了满蒙相混的生活方式,还有一部分满族已成为蒙古族。阿拉善满族是从北京而来,所以他们的生活习俗中也掺夹着北京汉族的生活方式及习惯。

教育机构

2010年全盟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8所,招生9740人,在校学生34205人,毕业生9042人。其中:普通中学17所(含九年一贯制6所),招生3884人,在校学生11747人,毕业生3782人;小学18所,招生1959人,在校学生13026人,毕业生2498人;幼儿园17所(民办6所),招生2244人,在校学生5164人,毕业生1803人。全盟义务教育辍学率:小学为0,初中为0.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年有1782人参加各类高考,录取1591人,其中:各类本科录取930人,录取率为52.19%;专科录取661人,录取率为37.09%。全盟总录取率为89.28%,比去年提高7.21个百分点,本科录取人数首次高于专科录取人数。年内对全盟学前教育幼儿实施了免保教费政策,共有3746名幼儿享受了此项政策,免保教费资金达337.14万元。全盟4294名高中阶段在校生享受了免学费政策,免学费资金858.8万元。

科研成果

全盟表彰奖励17项科技成果。全年专利申请量7项,受理5项,科技发展计划项目34项,年内签订项目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1077万元,推广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23项。

旅游 

旅游概述

阿拉善奇异的大漠风光、秀美的贺兰山神韵、神秘的西夏古韵、雄浑的戈壁奇观、古老的居延文化、豪放的蒙古风情、悠远的丝绸文明,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主体。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道桥自治区级胡杨林保护区以及旗级梭梭林保护区等集中了阿拉善盟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的精华;巴丹吉林沙漠(世界最高沙丘、最大响沙区、最密沙漠湖群)和腾格里沙漠世界著名;以历史悠久的曼德拉山岩画为代表的岩画是国内古岩画分布最广泛、最富集、数量最多的地区;境内的“东风航天城”威名远扬,多颗卫星、“神舟”1号、2号、3号飞船均在这里成功发射;壮观的吉兰泰盐湖、久负盛名的黑城遗址和古色古香的八大寺庙等,为开发阿拉善的观光旅游、科学旅游、探险旅游和生态旅游区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旅游景点

阿拉善左旗:腾格里通湖草原旅游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

阿拉善建旗三百年纪念碑

区)、延福寺、营盘山景观公园、阿拉善博物馆、广宗寺(南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腾格里达来月亮湖(国家4A级旅游景区)、敖伦布拉格大峡谷、吉兰泰盐池、福因寺(北寺)、哈布茨盖怪石林、母门洞、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腾格里沙漠天鹅湖、贺兰山国家狩猎场

额济纳旗:东风航天城、额济纳胡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神树、黑城遗址、居延海、额济纳河、怪树林、策克口岸、居延文化遗址

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阿拉善国家沙漠地质公园巴丹吉林园区、曼德拉山岩画、雅布赖山、海森楚鲁怪石城、红墩子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