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QQ 注册 我的订单 投诉建议 帮助中心 手机版
收藏本站

您好,欢迎光临国内领先的12306网上订火车票官网--114票务网!

火车票预订手机版
政府网站查询
云抢票客户端
当前位置:114票务网 > 政府网 > 广西政府网 > 来宾政府网 > 金秀政府网
中文名:

金秀瑶族自治县政府网

官网:
www.jinxiu.gov.cn
地址:
金秀镇功德路37号
车牌:
桂G
区号
0772-6217176
百度分享
分享到:

金秀瑶族自治县政府介绍

金秀瑶族自治县地处桂中东部的大瑶山,成立于1952年5月,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截至2009年,全县土地总面积2518平方公里,森林面积319.35万亩,耕地面积1.44万公顷。截至2009年,全县行政区划辖3镇8乡80个村民委(含街委),总人口14.73万人,有瑶、壮、苗、侗等少数民族11.45万人其中瑶族占全县总人口34.4%,壮族43.7%,其他民族占21%。金秀是一座以瑶族文化为载体的多民族聚居城,具有“天下瑶都”之称。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44147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7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50元。县内主要旅游景点有莲花山、圣堂山、罗汉山、板显峡谷、花王山庄、原始森林度假村和银杉公园。重要矿产资源有重晶石、硅、花岗岩、彩色大理石、铜、金和铁。土特产品有灵香草、八角、绞股蓝、黄笋、甜茶、香菇、木耳等。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称:“世界瑶族文化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文化研究中心在金秀”。

中文名称金秀瑶族自治县外文名称Jinxiu行政区类别县、特小城市(Ⅱ型小城市)所属地区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下辖地区金秀镇、桐木镇、头排镇、三角乡政府驻地金秀镇电话区号0772邮政区码545700地理位置来宾市东部面 积2518平方公里人 口15.46万人(2012年)方 言瑶语、壮语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著名景点莲花山、圣堂山、老虎潭峡谷、花王山庄机 场柳州白莲机场火车站来宾站、金秀站车牌代码桂G特 产绞股蓝、八角、灵香草行政代码451324目录1 历史沿革2 行政区划3 地理环境4 资源介绍5 经济发展6 交通情况7 教育卫生▪ 教育▪ 卫生8 民歌文化历史沿革编辑1951年2月,永宁乡和崇义乡合并成金秀瑶民自治区

大瑶山(图一),归修仁县管辖;古朴乡和岭祖乡合并,加上车田、中山、林秀等村成立岭祖瑶民自治区,归蒙山县管辖;1951年8月,修仁县撤销并入荔浦县,金秀瑶民自治区属荔浦县,原修仁县桐木、七建、头排、三江等区亦划入荔浦县。其余各乡仍分属象州县、武宣、桂平、平南等县管辖。经广西省人民政府决定,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1952年5月28日,正式成立大瑶山瑶族自治区(县级),属平乐专区管辖。区治金秀。1955年8月26日改称大瑶山瑶族自治县,1958年改属柳州专区,1966年4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改称金秀瑶族自治县。1952年成立大瑶山瑶族自治区(县)时,原武宣县

大瑶山(图二)翁祥村、象州县中平区青山村划归本县管辖,1954年原荔浦属大樟、互助2个小乡划入本县;1955年原荔浦县属桐木区(包括今桐木镇和七建乡)划归石龙县管辖,头排区划归鹿寨县管辖;1957年,原县属大樟区本山乡划归桂平县。1984年7月17日,国务院批准,象州县桐木公社、鹿寨县头排区划入金秀瑶族自治县。

行政区划编辑金秀瑶族自治县为来宾市辖县,截至2013年,共辖3个镇、7个乡:金秀镇、桐木镇、头排镇、三角乡、忠良乡、罗香乡、长垌乡、大樟乡、六巷乡、三江乡(县政府驻金秀镇)。

金秀瑶族自治县

金秀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东,地跨东经109度50分——110度27分,北纬23度40分——24度28分之间。金秀瑶族自治县地处桂中东部的大瑶山,323国道过境。截至2009年,全县土地总面积51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208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0%。森林面积319.35万亩,森林覆盖率87.34%。耕地面积1.44万公顷。重要矿产资源有重晶石、硅、花岗岩、彩色大理石、铜、金和铁。土特产品有灵香草、八角、绞股蓝、黄笋、甜茶、香菇、木耳等。

资源介绍编辑(一)矿产资源:截至2009年,县内有铁、铜、金、水晶、重晶石、彩色大理石,彩色花岗岩、石灰石等10余种近百个矿点。其中,桐木镇、头排镇的重晶石矿储量为250万吨;桐木彩色大理石储量为3000万立方米以上,长垌彩色花岗石预测量为1.5—3万立方米。(二)森林资源:截至2009年,全县总面积2518

圣堂山平方公里,森林面积329.35万亩。森林覆盖率87.34%,其中水源林面积158.59万亩。有“广西最大水源林区”、“国家级珠江流域防护林建设源头示范县”,“大瑶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称号。(三)水资源:截至2009年,县境内共有集雨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6条,担负着周边柳州、梧州、桂林、贵港等4个地(市)7个县(市)41个乡镇200多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及1500万亩耕地灌溉用水,年输出水量25亿立方米。河流落差大,水能蕴藏量达26.46万千瓦,可装机16万千瓦,年可发电2亿多度。(四)动、植物资源:金秀大瑶山地处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的过

莲花山渡地带,截至2009年,有维管束植物213科870属2335种,植物种类居广西之首。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7种,二级保护17种,国家I类珍贵树种4种,II类珍贵树种11种。陆栖脊椎动物373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动物4种,二类保护动物22种。昆虫资源也极为丰富,有21目168科570属853种,其中珍稀种类有14种。专家认定,金秀是广西最大的“天然绿色水库”,是重要的天然植物园,也是广西乃至全国少有的物种基因库。有世界动物活化石“瑶山鳄蜥”和世界植物活化石“银杉”。经科学家鉴定,金秀县还有27科、83属、144种大型真菌。(五)土特产资源:截至2009年,产品有灵香草、八角、香菇、玉桂、甜茶、山苍子、天花粉、茶叶、木耳、黄笋、蕨草、绞股蓝等。八角、香菇、灵香草、玉桂、绞股蓝不仅闻名全国,还远销东南亚,甚至欧美各国。2001年,国家林业局授予金秀县“中国八角之乡”称号。

经济发展编辑金秀瑶族自治县是典型的山区林业县,1998年,国家作出停止采伐天然林决定后,金秀县提出了“一县两策,八块文章”具体工作措施。“一县两策,八块文章”指依托大瑶山独特的区域经济,独特的民族风情,独特的发展模式,根据金秀特有的地域分布格局,认真抓好山内和山外两个板块的“二元经济”,在山内围绕保护、扩大水源林立法、水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及林下经济开发四块文章;在山外立足桐木工业小区和头排商业小区开发,积极抓好以林果经济、农业产业化、工业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开发一体化经济长廊建设,使之逐步成为经济高度膨胀、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弥补山内发展缓慢的不足,以山外拉动山内,整体推进,协调发展。200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43900万元(可比价),同比增长7.12%;农业总产值完成17917万元(不变价),同比增长5.82%;工业总产值17200万元(不变价),同比增长9.63%;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51131万元,同比增长1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00万元,同比增长4.3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12000万元,同比增长10.04%;财政收入完成2746万元,同比增长2%;农民人均纯收入1350元,同比增长13.35%。

交通情况编辑1957年,金桐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金秀县城不通公路的历史;1992年十六公里至忠良公路的建成,瑶山实现了乡乡通公路的奋斗目标;1994年,金秀头排二级过境公路的建成使用,结束了金秀无高等级公路的历史;1995年,金桐公路沥清路面的铺筑,使通县城公路实现了全线“黑色化”;2000年建成的北通道金秀至荔浦修仁公路,使县城的出口公路由建县时的一条增至四条,彻底改变了交通死角状况;2002年3月31日,金秀至头排二级公路顺利动工,将实现金秀主干线公路全部二级化。截至2009年,全县完成公路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达22387.27万元。全县境内干支线公路总里程达656.9公里,其中国道22.44公里,省道26.07公里,县乡公路共59条608.4公里,;其中二级公路24.82公里,三级公路8.4公里,公路总里程为建县初期50公里的13倍。全县11个乡镇73个村民委通了公路,村民委通公路率达93.6%。形成了以国道323线头排至八里塘、省道20134线仁里至头排、县道金桐线、金新线、金修线、刘马线为主骨架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截至2009年,全县已开通客运班线24条,其中客运专线2条,分别通达柳州市和周围毗邻县以及县内各乡镇。2001年,全县共完成客运量78.36多万人次,客运周转量达5101多万人公里;形成了以桐木镇为中心的集散货物运输网络,2001年货运量7.3320万吨,货运周转量430.3万吨公里;全县现有各种车辆达1400多辆,其中大型货运车辆436辆,客运车辆182辆,民用各种车辆800多辆。

教育卫生编辑教育

清朝乾隆年间,县境内个别瑶族居住点始设私塾;清末,在瑶山腹地金秀等地设立“化瑶”小学,由清政府拨款,学生免费入学。中华民国初年,“化瑶”小学因经费来源断绝而停办。1934年,广西省府教育厅“苗瑶教育委员会”,在县境内罗香、门头、六庙、小横村等地分别设立“化瑶”小学。1935年,广西推行“三位一体”国民基础教育制度,县境内小学一律改名为国民基础学校,少数民族子弟,均可免费入学。1951年春,“瑶山会剿”结束,清除国民党土匪之后,人民政府接收了国民党政权遗留下来的34所小学校。1952年大瑶山瑶族自治区(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即设立文教科,主管教育工作;这一年,全县小学发展到66所,有学生2764人,学生人数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0%。解放后,自治县教育在波折中得到发展。1954年,成立自治县第一所中学。1958年,县内教育得到一次大发展;当年底,实现队队有小学,年末全县共有小学生5338名,比上年末增加50.3%。1961年,学校教育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为保证教学质量,对全县小学布局进行调整,动员大龄学生回村参加生产劳动,学生人数有所减少。又由于受1960年至1962年经济困难的影响,1962年底,全县仅有小学生3497名,比1959年末还少30%;县中学停止招收高中新生。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社会上大批“智育第一”、“师道尊严”,学生走上社会“闹革命”,教师受到批判,学生和教师被卷入派性斗争,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破坏,再加上教学内容以政治为主,以生产劳动为主,取消考试制度,师资力量不足,在整个“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全县中小学教育事业受到严重摧残,教学质量普遍下降。1976年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以来,特别是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批判了“四人帮”、“左”的错误路线,落实了党的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政策,建立健全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增加了对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提高了教师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使全县教育工作重新走上了正轨。至1987年底,全县共有小学80所,教学点357个,在校学生20396人;中学13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在校中学生共5087人;适龄青少年入学率、巩固率均达95%以上。

金秀县头排中学截至2002年,金秀瑶族自治县有高完中1所,初级中学10所(含社会力量办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小学75所,农村教学点204个(其中一个教师一所学校的教学点138个,隔年招生的教学点23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全县小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98.3%,初中入学率78.6%,在校小学生辍学率1.6%,初中辍学率为5.6%。截至2002年,“两基”工作取得一定突破,1998年全县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顺利通过自治区的达标验收。到2001年全县11个乡镇已有7个乡镇通过县级“普九”评估验收,“普九”人口覆盖率达78%。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81.6%,中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78%;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截至2002年,特别是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以来,全县投入教育经费达1000多万元,新建校舍面积27168平方米;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由过去327个教学点,合并到204个教学点。20世纪初,金秀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出台了《金秀县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方案》。《方案》着眼于金秀教育事业发展大局,从如何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普通高中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六个方面的新突破入手,着力解决金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思想理念问题,管理体制问题,布局调整问题,经费投入问题。改革的重点内容:一是撤并四所薄弱初中;二是办好一批寄宿制小学;三是分离一所完全中学;四是做强做大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五是制定一个符合县情的招生政策。

卫生

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卫生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截至2002年,基本上形成了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三级(县、乡(镇)、村)卫生服务网络,为全县近15万同胞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有效保障,为金秀县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相应贡献。截至2002年,金秀瑶族自治县拥有国营卫生医疗机构17个,包括行政管理局1个(县卫生局),县级医疗卫生机构5个(县医院为二级甲等医院、县妇保院、县防疫站、县药检所、县瑶医门诊部),乡(镇)卫生院11所以及合格村卫生室17所,另有个体诊所55家。县人民医院始建于1952年,占地面积为21293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6594平方米,科室设置比较齐全,能开展颅脑、胸外、脊柱、甲状腺移植等手术,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县级综合性医院。2001年元月通过了“二级甲等医院”验收。1988年县人民医院荣获自治区级“青年文明号”单位,1997年荣获爱婴医院称号,2000年获柳州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金秀县民族医药发展也比较迅速,1959年,金秀县成立了民族医药研究所,在总结数代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原来根据药物性味功能归纳为“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等104种传统药用植物发展至1700多种,八十年代以来,县卫生局组织近100人次对民间瑶医药效方、验方进行调查,收集和验证后,撰写了《瑶医效方选编》并在广西和台湾出版发行。

民歌文化编辑金秀瑶族自治县的主要文化体现在其民间多彩的歌曲

载歌载舞的瑶族人民,其是瑶族人民生活和斗争的艺术再现,在丛林、田野、山坡劳作或是在木楼、棚、火堂边都会有民谣的出现,逢年过节,唱歌也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由于五个瑶族支系聚居的地域不同,造就了瑶族民歌的绚丽多姿,风格各异,体现在“香哩”、“离惯”、“刮架”、‘嘎直”、“门钟”、“贵金钟”、“机社”、“吉冬诺”、“央唱”等数十种不同称谓的瑶族传统民歌。这些广泛传于民间的歌曲,具有了悠久的历史、传奇色彩及古今融汇的思想,是金秀瑶山人民聪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