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QQ 注册 我的订单 投诉建议 帮助中心 手机版
收藏本站

您好,欢迎光临国内领先的12306网上订火车票官网--114票务网!

火车票预订手机版
政府网站查询
云抢票客户端
当前位置:114票务网 > 政府网 > 广西政府网 > 桂林政府网 > 兴安政府网
中文名:

兴安县政府网

官网:
www.xazf.gov.cn
地址:
兴安镇三台路51号
车牌:
桂C
区号
0773-6222131
百度分享
分享到:

兴安县政府介绍

兴安,位于广西东北部的湘桂走廊,地处北纬25°18′~ 26°55′、东经110°14′~110°56′之间,属桂林市辖县,是湘漓二水之源,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灵渠的所在地,自古以来即是楚越文化交汇之区。湘桂铁路和国道322线一级公路斜贯全境,县城南距“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区57公里。总面积2348平方公里;人口37.2万,其中农村人口31.1万。境内居民以汉族为主,另有瑶、壮等少数民族1.3万人。辖6镇4乡,县城兴安镇,位于全县中部,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兴安地势由西北部以猫儿山为主峰的越城岭山地和东南以盘皇殿为主峰的都庞岭海洋山余脉相对倾斜,形成两大山之间的狭长地带,俗称“湘桂走廊”。

历史沿革编辑兴安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春秋战国时期今县境属楚国疆土。 兴安古属百越。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凿成灵渠后的第三年,即平定岭南,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在今全州县咸水乡设立了零陵县,由长沙郡管辖。当时,兴安境内东北部的湘江流域,全属零陵县治。而西南的漓江流域,则属桂林郡。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汉朝。南海郡的龙川令赵佗却趁楚汉相争,无法顾及岭南,而夺下桂林与象郡,建立了南越国。赵佗势力延伸至越城岭地区,今兴安的西南部成为南越国的北方前线。赵佗不仅加固了位于溶江的古秦城,还在今兴安县城附近修建了越城。这就是后来古籍中提到的越城峤。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平定了岭南,次年南越灭亡。汉武帝将原来的南越国分为九郡,统归交趾刺使部。又在今临桂(包括桂林市)、阳朔、永福、灵川和兴安西南部等地设立始安县,属零陵郡,归荆州刺使部管辖。三国时期,始安县升格为郡,但仍归荆州刺使部。西晋,始安划归广州郡管辖,而兴安境内的湘江流域一带仍属零陵郡。 晋永嘉元年(370年),荆州郡将今属全州、灌阳等地分出来,成立湘州,始安郡亦随之划归湘州。南北朝的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年),广州郡被分割,在桂林设置了桂州,始安郡划归桂州管辖。至陈朝,原来属零陵郡的今兴安湘江流域一带,被并入了始安县,兴安县的范围基本确定,并完全脱离了零陵郡,其地北至界首镇与全州相邻,南至高尚、溶江与灵川为邻,西至越城岭深处,包括大、小溶江流域的金石、华江,与龙胜、灵川、资源为界,东至都庞岭深山,与全州、灌阳为邻。隋朝统一中国后,始安县仍归始安郡管,兴安整个县境都归入了今日之广西。隋亡,唐帝国撤郡建州,增加了州县,使行政区划范围缩小,以便管理。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渊派大将李靖击溃后梁皇帝肖铣,收降岭南五十余城,在始安县内划出了今日的兴安地区,设置了新的临源县(因兴安县是湘江、漓江的发源地),隶属桂州,县城设在城台岭上(今兴安中学、兴安二中校址)。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桂州将领朱济时与广州番禺的冯崇道叛唐,朱攻下了周围10余座州县城池,而临源县内官民坚守,朱久攻不下。后朱济时被容管经略使王平定,唐代宗为表彰全县官民忠义,将县名改为“全义县”。所以,柳宗元歌颂吏治改革的名文《全义县复北门记》,已没有临源之名。唐末,湖南马殷趁农民起义之机,攻占桂州、贺州、柳州等多个州县,908年自称楚帝。此时后晋皇帝重贵虽已无法管理马殷占领的全义县,但他在开运三年(946年)仍然将全义县升为溥州,把县名改为德昌。直到后汉高祖刘知远乾佑元年(948年),马殷失败,德昌才归后汉管辖。至宋,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三年(963年)撤消溥州,重将德昌恢复原名全义县,重归桂州管辖。976年,赵匡胤死,其弟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因为全义的“义”字犯了他的名讳,第二年(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他便下诏将全义县改为“兴安县”,取意为兴旺安定,仍归桂州辖治。兴安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元、明、清、民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迄今都称兴安县。元属静江路,明、清时期属桂林府。民国2年(1913年)7月隶属漓江道,民国3年6月隶属桂林道,民国16年直属广西省政府,民国19年隶属桂林民团区,民国23年3月隶属桂林行政监督区,民国29年3月隶属桂林行政督察区, 民国31年3月直属广西省政府,民国33年5月隶属第八区,民国36年3月直属广西省政府,同年4月隶属第八区,直到临解放。解放后属桂林专区,1970年后属桂林地区。1998年9月8日 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兴安县属桂林市。 而建在城台岭上的县城,后来因人口增加,狭窄的城台岭不适宜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明朝中叶,迁至西边一里之外的岳王台和凤凰台上,一直保持到今天。这就是兴安县城的“三台”。

地理环境编辑地质地貌

兴安县地处江南古陆西段东南缘,湘桂褶皱带的北部。地质发展历经前泥盆纪地槽 (约25至4亿年前),晚古生代地台(约4至2.3亿年前)和中新生代陆缘活动带(2至3亿年前至今)三个发展阶段。在地质矿产研究史上是桂东北有重要意义的地区,部分地方性地层单位的命名渊源于此。 兴安县的地形多样而复杂,西北和东南为山地,山峦重叠,沟谷溪流纵横。西北部为越城岭山系,逐渐向西南倾斜。东南部是都庞岭的海洋山系,并逐渐向东北倾斜。形成两大山系之间的狭长谷地,称“湘桂走廊”,其间有土岭、石山、河谷平原。

水文状况

兴安自然环境优越。湘漓二水在这里发源,华南第一峰“猫儿山”在这里崛起。地形东南和西北高,中间低,西北部为越城岭山脉,其主峰猫儿山海拔2141.5米,是华南第一高峰;东南纵贯都庞山脉。两大山脉中间的狭长地带为“湘桂走廊”,其间分布着丘陵及河谷平原,是农业耕作区和水果种植区。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为17.8℃,极端最高气温38.9℃(2010年08月05日),最低气温-5.8℃,年平均降水量1842毫米,年无霜期293天以上。境内河流主要有属长江水系的湘江,属珠江水系的漓江;由于兴安海拔较高,自古有“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之说,形成湘江北去、漓水南流的独特景观。走廊中部的临源岭是制高点,湘江和灵渠由县城东郊分水塘的东北和西南低处方向分流。湘江流向东北,属长江水系;灵渠向西南流汇入大溶江,合流称漓江,属珠江水系。人称“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

气候特征

兴安县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宜,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积温多,霜期短。境内东南和西北地势高,东北和西南地势低,中部的湘桂走廊以县城附近的分水岭为中心,地势分别向东北随湘江下落和向西南随漓江降低,形成县内错综复杂的地区性气候特征,水热条件的地域性差异十分明显。

行政区划编辑

兴安县城全景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2005]190号)同意撤销金石乡,整建制并入溶江镇,溶江镇政府驻地不变(8月实施)。调整后,全县行政区划辖6个镇、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兴安镇、湘漓镇、界首镇、高尚镇、严关镇、溶江镇、漠川乡、白石乡、崔家乡、华江瑶族乡。县政府驻兴安镇。县人民政府驻兴安镇,邮编:541300。代码:450325。区号:0773。2005年8月,撤销金石乡,整建制并入溶江镇

自然资源编辑土地资源

全县共有土地面积3522069亩, 其中耕地369446亩, 占10.49%, 轮兴安中心广场歇地16017亩, 占0.45%,林地2053746亩,占58.31%,宜林荒山荒地450611亩,占12.79%,宜农荒地43949亩,占1.25%,宜牧荒山荒地113686亩,占3.23%,水库山塘池塘19712亩,占0.56%, 石山148119亩, 占4.21%, 村庄占地58104亩, 占1.65%,道路、河流、渠道及其他等248679亩, 占7.06%,概括起来说,就是八分山地、一分耕地、一分其它。由于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和农村、圩镇占用耕地建房及其他用地,致使耕地面积由1980年369446亩减至1990年354051亩,减少15395亩。

矿产资源

县内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有16种,如沉积赤铁矿,主要产于溶江镇老茶亭至茶源村一带和严关乡(镇)塘堡村金山凹一带土岭;锰矿产于华江瑶族乡高寨村;此外还有铅锌矿、锑矿、钨矿、金矿重晶石、方解石、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煤矿等 。

动物资源

县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解放后,由于乱猎滥捕,野生动物数量逐年减少,特别是虎、豹、麝、鸳鸯等今已少见。毒鱼、电鱼、炸鱼者屡禁不止,致使江河、水渠鱼源日渐枯竭。县内常见的动物有哺乳类、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昆虫类,共127种,其中主要有:

哺乳类虎、豹、狼、狐狸、野兔、獐、鹿、猴、獭、狗熊、野猪、野山羊、黄鼠狼、松鼠、野猫、箭猪、鬣羚、穿山甲、竹鼠、果子狸、大灵猫、小灵猫、鼬獾、麂子、黄猄。

鸟类凫、雉、鸬鸪、鸲鹆、子规、鹭鸶、鸬鹚、百舌、长鸣鸟、啄木鸟、白鹇、禾鸡、乌鸦、喜雀、麻雀、白头翁、竹鸡、画眉、老鹰、鹞鹰、猫头鹰、秧鸡。

鱼类鲫鱼、鲤鱼、青鱼、白鱼、斑鱼、骨鱼、鲢鱼、黄尾鱼、金鱼、白鳝、黄鳝、鳜鱼、鳅鱼、银鱼、铁鱼、石鳞鱼、风鱼、鱼、乳穴鱼、草鱼、黄山骨、塘角鱼、沙鳅、虾、蚌、蟹、鳖。

两栖类田鸡、青蛙、土蛙、石板蛙、上树蛙、塘孔蛙、蟾蜍、大鲵。

爬行类金环蛇、银环蛇、五步蛇、烙铁头、青竹蛇、南蛇、菜花蛇、乌梢蛇、泥蛇、过山蛇、鸡冠蛇、吹风蛇、干芋苗蛇、干毛蛇、壁虎、蜥蜴、山龟、蕲蛇等。

昆虫类蚕、螳螂、蚯蚓、黑蜂等。

植物资源

境内植物,计有用材类、药用类、油脂类、纤维类、水果类、饲料类、薪炭类、观赏类,共752种,其中主要有:

用材类杉木、马尾松、扁柏树、吊柏树、樟木、楠木、梓木、柳树、椆木、棉木、水青冈、椎木、长苞铁松、湿地松、枫香树、椿树、毛竹、筋竹、蒲竹、箭竹。

药用类土党参、独活、花粉、黄精、首乌、土茯苓、石菖蒲、威灵仙、白毛根、藕节、贯众、山慈菇、七叶一支花、紫苏、走马胎、白狗肠、千斤拔、车前子、使君子、王不留行、苍耳子、韭菜子、西瓜皮、桃仁、大麻仁、草叩、巴豆、陈皮等。

油脂类漆树、油茶、油桐、乌桕、山苍子、蜡树、花生、豆类、芝麻。 纤维类 棕皮、苎麻、黄麻、胡桐麻、山棉麻、葛麻、桑麻。 水果类 山板栗、山卷栗、酸枣、山楂、杨梅、茅栗、米珠、桃金娘。

饲料类五节芒、丝茅草、马鞭草、野古草、香菇草、雀稗草、黄背草、水扁丝、水葫芦、水浮萍、灯笼丝、黄花菜、水汉菜、滑藤菜、水蕨菜、山蕨菜、山芭蕉、油麻菜、苎麻叶、贺菜。

观赏类桂花、月季、野玫瑰、野菊花、百合花、牵牛花、杜鹃花(映山红)、迎春花、栀子花、芙蓉花、金英花、野牡丹、美人蕉、夹竹桃、冬青树、山茶花等。

经济编辑2013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5.66亿元,增长9%;财政收入12.31亿元,增长1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38亿元,增长24.1%;规模工业增加值61.6亿元,增长1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15亿元,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91元,增长10.4%;农民人均纯收入10386元,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在2014年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工业经济实力持续提升。一是园区发展水平有效提升。高起点规划,实行功能分区,不断完善乡镇区块功能,园区产业承载力不断提升。加大园区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入驻企业达63家,项目总投资230亿元。二是新能源产业发展加速推进。风力发电一期项目10万千瓦机组正在进行投产发电前的安装调试,二期10万千瓦已于2013年5月开工,三期10万千瓦已获得核准,界首、漠川等乡镇的风力资源已启动开发。引导光伏企业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协助解决融资困难,兴安光伏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复产。三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海螺水泥等龙头企业不断做强做大,大锰锰业等11家公司被列为桂林市“两化融合”应用企业,宏旺菌业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交易。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7家,产值超亿元企业39家,“四上”企业118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69.3亿元,同比增长16.1%,工业经济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57.8%。农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一是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全县水稻、葡萄、柑桔、甜玉米、食用菌种植面积分别达到42.6万亩、13.3万亩、11.5万亩、11万亩、800万平方米,农林牧渔总产值44.39亿元。第十九届全国葡萄年会在兴安召开。二是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第十二年位居广西前列。“种—养—加”现代循环经济模式和“公司+基地+农户”现代种养殖模式极大地带动了农民致富;“115510”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得到区、市领导的充分肯定;积极培育肉牛等新兴特色产业,肉牛养殖达2万头;林下种植41万亩,林下经济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比扩大;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暨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会议在兴安召开,林业生产者组织国际会议将兴安列为现场参观点。三是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继续加快第三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建设,全区冬春水利建设现场会在兴安召开,荣获“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投入近4000万元完成村内道路硬化155个村屯164公里,全县95%以上的建制村已通水泥(柏油)路,15个区级贫困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全市农村公路标准化建设现场会在兴安召开;建成桂北水果交易市场(一期),当年交易额达4亿元;为105个村屯安装太阳能路灯1536盏,按照“三改三建”的要求完成40个“普惠制”新村建设任务,涌现出马头山、大车头、屯川等一批新村示范点。

第一产业

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劳力资源充足,适于发展农业。农业粮食作物以种植水稻为主,玉米、红薯、大豆等为辅。经济作物以花生、磨菇、茶叶、油菜为主,甘蔗、木薯、苎麻等为辅。园艺作物以种植白果、柑桔、葡萄为主,桃子、李子、枣子、西瓜、石榴、板栗等为辅。解放前,由于受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缚,农民文化素质低,生产条件差,因此农业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同时,国民政府对农业极不重视,每年国家对农业的投资极少。解放后, 平均每年国家投资444.2万元, 用于发展农业。1950年冬至1951年夏,通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以后,又通过50年代兴修水利和深耕改土,60年代推广种植双季稻,70年代大种柑桔和推广水稻矮杆良种,80年代推广种植杂交水稻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 1990年, 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66%,比1949年增长55.1%,粮食总产量增长2.53倍;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1.62%,比1949年增长1.66倍;农业总产值11907万元(1980年不变价) ,比1949年增长8.22倍。

第二产业

解放前,兴安工业以民间手工业为主。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创办兴安造纸公司,为县内有工厂之始,没有多久陷于亏损而倒闭。据《兴安年鉴》载:民国31年(1942年),兴安手工业作坊和工场主要有织布、洗染、酿酒、砖瓦、铁器、木器、首饰小五金、白铁、榨油等行业。共423户,从业970人。解放初, 有城关、高尚、百里、溶江4家私营碾米厂,主要设备有汽车

兴安夜景引擎带动单机碾米机。1951年3月,创办光明电厂,装机15.5千瓦,为直流发动机,以110伏电压供电,是县内最早的地方国营工业。1954年,对私营工业、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7月成立县手工业合作社。1956年,贯彻中央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指示,将城关、百里、 溶江、高尚4家碾米厂纳入公私合营并转为国营企业。同年,建立兴安、界首、溶江等3家国营酒厂。 1958年“大跃进”兴起,先后兴建铁矿厂、农具厂等数十家厂矿。同时,将集体所有制的铁器社、建筑安装工程队、印刷厂等转为全民所有。1959年因原料不足,成本高、质量差、大部分企业下马;职工人数锐减为1907人。1961年,开始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县办工业继续缩减。1968年, 全县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共18家,职工618人,年产值481.63万元。1970年增至25家,新增有农机二厂、化肥厂、农药厂等, 主要有冶金、机械、电力、燃料、化学、建材、森工、轻工等行业,年产值1090.74万元。1977年,境内有中央属企业1个(邮电部兴安通信设备厂) ;地区属企业1个(桂林地区兴安水泥厂) ;县属及各局办全民所有制企业共34家;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73家,其中,二轻手工业企业5家, 农村公社工业企业68家。 县属工业总产值3134.9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36.2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业企业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方面作了相应调整。同时进行工业体制的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使企业逐渐趋向合理发展,税利亦逐年增长。1978年,工业产值528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2.01%。1980年,工业产值为5200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产值3778万元,占72.65%。1985年,工业产值6750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9.74%,1990年,全县工业企业3746家,其中国有工业企业34家,集体企业70家,个体私营企业3642家。工业产值达到902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43.13%。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4848万元,其中全民企业原值4866万元,净值3176万元;集体企业原值1935万元,净值1595万元。

第三产业

服务业全年招商引资实施市外项目62个,完成市外到位资金64.0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750万美元。中电投集团、中储粮公司加大在兴安的投资,大自然公司装饰新材料项目建成试产,湘商物流园、邦辉纺织二期、汽车检测中心物流城等35个千万元以上项目,为兴安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秦时明月文化旅游产业园、国际房车露营度假区、乐水园等旅游项目已达成初步意向落户兴安。全年加强旅游景区评级和酒店评星工作,加快实施老山界龙潭江景区、猫儿山云顶酒店、湘江战役陈列馆等旅游项目,建成广西第一条休闲绿道——灵渠南渠休闲绿道(一期),积极探索风力发电观光、“一山三库”畅游等新兴旅游项目的开发,兴安旅游“四张牌”形成品牌效应。全年接待游客人数531.2万人次,同比增长10.02%,实现旅游总收入38.8亿元,同比增长15.12%,获得“中国最美文化休闲旅游名县”、“美丽中国示范县”、“美丽中国十佳旅游。林业解放前,县内无专门机构管理林业。解放后,1951年县人民政府设立农林科,兼管林业生产和销售等工作, 有专职干部4人。1955年专设林业科。1959年成立县林业局。此后,机构几经分合,曾称农林水服务站、农林水领导小组、森工局。1977年复称林业局。到1990年底止,有职工557人。境内林业发达,资源丰富,据1966年普查统计,全县有森林面积179.5万亩, 覆盖率为51%,70年代后,由于以柑桔、白果为主的经济林发展较快,使森林覆盖面逐年有所增加。到1978年,全县森林面积为205万亩,覆盖率为58.2%,比1966年分别增长14.2%和7.2个百分点。但由于用材林砍伐过量,又使蓄积量出现逐年减少的趋势。1979~1981年,由于农业生产体制变动,林权未及时落实,乱砍滥伐使森林遭到严重破坏。1982年后,实行林业“三定”(定山界林权、定责任山、定自留山),农民的造林积极性提高, 封山育林得到贯彻,林业生产逐步好转。1990年,全县森林面积为219万亩,覆盖率为62.2%,林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50~60年代平均每年为8.9%。70~80年代平均每年为9.08%。1990年,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96%,比1949年下降0.97个百分点。 畜牧渔业解放前,境内农村一般都有饲养畜禽的习惯,有水面的地方还兼营渔业。解放后,1950~1957年,县内畜牧渔业生产实行以农户家庭饲养并自由买卖,发展较快,全县畜牧业年均产值为285.29万元,渔业产值年均为8.14万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1.02倍和15.1%。 1958~1962年,由于大搞“一平二调”,大办集体猪场,加上高征购、反瞒产,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粮食大减产,畜牧渔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全县畜牧业年均产值与渔业年均产值分别比上个时期年均下降35.5%和14.86%。1963~1965年,畜牧渔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畜牧渔业生产实行集体饲养限制农民家庭饲养, 生产发展缓慢,畜牧业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徘徊在12.8%~14%之间,渔业年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例比1957年还下降0.1个百分点。80年代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事畜牧渔业的专业户和重点户不断涌现,生产发展迅速。1985年,畜牧业产值为2746万元 (1980年不变价,下同) ,渔业产值为67万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26.8%和0.6%。1990年,全县畜牧业产值为2500万元,渔业产值106万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21%和0.89%,比1976年分别增长2.64倍和7.03倍,比1978年分别增长73.13%和3.4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