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QQ 注册 我的订单 投诉建议 帮助中心 手机版
收藏本站

您好,欢迎光临国内领先的12306网上订火车票官网--114票务网!

火车票预订手机版
政府网站查询
云抢票客户端
当前位置:114票务网 > 政府网 > 陕西政府网 > 西安政府网 > 未央政府网
中文名:

未央区政府网

官网:
www.weiyang.gov.cn
地址:
张家堡街道龙首北路西段1号
车牌:
陕A
区号
029-86235456
百度分享
分享到:

未央区政府介绍

西安市未央区位于西安城区北郊、西安城六区之一、 是西安市新的行政中心、城市中心区,是二十一世纪的“浦东新区”。 和西安市城市规划“大九宫”格局的核心之地、西安市人民政府驻地。 地理位置北纬34°14'50"~34°26'22",东经108°47'08~109°02'21"。辖区东至灞河,与灞桥区为邻;西依漆渠河,与咸阳市秦都区交界;南隔龙首北路,与新城区、莲湖区毗连;北临渭水,与高陵县、咸阳市隔河相望;西南部与雁塔区、长安区接壤。未央区土地总面积262.14平方公里。 未央区名源自境内汉未央宫遗址,意为“繁荣兴盛,不尽不衰”。下辖10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80余万。2010年跻身新中国60年县域经济最具投资潜力十大县市。历史上先后有秦、汉、唐等11个王朝建都未央。 未央区境内有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和浐灞生态区。地理环境编辑区域位置

西安市未央区毗邻城区,位于西安市北郊,地理坐标北纬34°14′50"~34°26′22",东经108°47′08"~109°02′21"。辖境东至浐河、灞河,与灞桥区为邻;西临漆渠河,与咸阳市交界:南隔龙首北路,与新城区、莲湖区毗连;北依渭水,与高陵县、咸阳市隔河相望;西南部与雁塔区、长安区接壤。土地总面积262.14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

西安地区位于华北地台西部的渭河断陷。断陷西部为渭河凹陷区。

渭河平原未央区地处渭河凹陷区的西安凹陷带。基底为中元古界片岩及燕山期花岗岩。基岩上覆盖沉积有5500~6000米的岩屑。其上为新生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岩性为以沙卵砾石为主的粗粒沉积和以致密的黄土为主的土状堆积,厚度在400米以上。其来源以冲积、洪积和风积为主,也有冰川沉积。 未央区的地貌类型属渭河冲积平原,地势南高北低。未央区分4个地貌单元,由北向南,依次为河漫滩及一、二、三级阶地。最高点位于三级阶地上的广大门村和孙家湾村附近,高程411米。最低点在草滩镇贾家滩村北的渭河滩上,高程364.30米。西部河漫滩和一级阶地非常开阔,东部阶地紧凑高耸。二、三级阶地东高西低,河漫滩与一级阶地转为西高东低。

自然气候

未央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关中盆地中部的渭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3℃。未央区春季常有寒潮霜冻,风速较大,多浮尘,常有春旱出现;夏季多雨,盛夏易伏旱;初秋多连阴雨,气温下降快,晚秋多晴朗天气,秋高气爽;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少雨。境域幅员不大,气候地区性差异较小。

春季:每年一般从2月20日至5月2日,约72天,分初春、仲春、季春3个阶段。2月20日至3月10日为初春,日平均气温3℃~7℃,地面解冻,垂柳发芽,野草返青,蜂出巢,迎春花、榆树、梅花、毛白杨依次发芽开花。3月11日至4月9日为仲春,日平均气温7℃~10℃,山桃始花,加拿大杨、垂柳、玉兰、杏树次第开花,垂柳、牡丹、柿树、加拿大杨、槐树依次展叶。4月10日至5月2日为季春,日平均气温12℃~17℃,终霜,牡丹、紫藤、构树、刺槐次第开花,绿树成荫,柳絮飞扬。

夏季:每年一般从5月3日至9月12日,约133天。入夏的标志为刺槐盛花。5月3日至6月14日为初夏,日平均气温18℃~25℃,此时芍药、苦楝、柿树、石榴、臭椿、枣树依次开花,蚊蝇出现,冬麦成熟。6月15日至8月16日为仲夏,日平均气温达25℃以上,合欢树始花为进入仲夏的标志,蝉始鸣,合欢、女贞、梧桐次第始花。8月17日至9月12日为季夏,日平均气温从26℃渐降至20℃,日夜温差增大,树木生长渐缓,果实种子陆续成熟,桂花开花。

秋季:每年一般从9月13日至11月14日,约63天,分初秋、仲秋两个阶段。9月13日至10月11日为初秋,进入初秋的物候标志为核桃成熟,日平均气温由20℃渐降至14℃,蝉终鸣,梧桐、合欢、侧柏、泡桐种子成熟,苦楝、枣树、榆树树叶开始变色。10月12日至11月14日为仲秋,野菊开花为进入仲秋的物候标志。期间,日平均气温由14℃渐降至10℃,枣树、柿树、榆树、牡丹叶子完全变色,女贞种子成熟,出现早霜,后期核桃、柿树落叶,野草开始枯黄,蚊子藏匿越冬。

冬季:每年自11月15日始入,至翌年2月19日终止,约97天,分初冬、隆冬两个阶段。11月15日~25日为初冬,柿树叶落尽为进入初冬的物候标志,日平均气温由10℃渐降至5℃,百虫蛰伏,石榴、毛白杨、牡丹、梧桐、合欢、玉兰、榆树、刺槐、桑树枯叶相继落尽。11月26日至翌年2月19日为隆冬,进入隆冬的物候标志是垂柳树叶落尽,日平均气温由4℃渐降至0℃以下,地面结冰,土壤冻结。

未央区太阳总辐射平均46.46×10焦耳/(平方米·年),其中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生理辐射23.65×10焦耳/(平方米·年)。太阳总辐射1966年最多,为50.76×10焦耳/(平方米·年);1980年最少,为41.03×10焦耳/(平方米·年)。未央区≥10℃期间的太阳总辐射占年总量的70.2%;≥20℃期间的太阳总辐射占年总量的38.4%;日平均气温<0℃的无效辐射占年总量的9.3%。

资源编辑水资源

未央区在西安市的位置未央区水资源总量70.0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占95.97%,地下水占4.03%。水资源可利用量4.14亿立方米,占资源总量的5.91%。水资源可利用量中,地表水可利用量占48.79%,地下水可开采量占51.21%。

土地资源

未央区土地总面积262.14平方公里,土地资源自然类型属冲积平原。未央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灌溉条件好,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越,在六七十年代是西安市郊区的粮食主产区。80年代后,多种经营迅速崛起,蔬菜、杂果、鱼类产量骤增,成为主产粮、菜、果、鱼的城市近郊区。惟河漫滩地下水位高,土壤含沙量大,肥力低,易受洪涝灾害,作物产量低而不稳。

地热资源

未央区域内深层储热层是西安—临潼—渭南地热异常区的一部分,区内地下断裂特别发育,地热异常区多与大断裂发育方向一致。区内地下热水深层储热层,多属第三系户县群的白鹿原组含水层,以砂岩为主,厚度350~750米。其中,含水丰富的储热层厚度占10%~31%,水温可达50℃~100℃,矿化度高。

沙石资源

未央区境内浐河、灞河沙石资源质地坚硬,产量丰富。据马渡王站实测,多年平均输沙量354万吨,最大含沙量950公斤/米,最小含沙量为零。灞河上游大多处于火成岩与变质岩山区,未央区内沉积的沙石多为石英岩类,含泥量少,质地坚硬,远销河南、甘肃等地,属优质建筑沙石资源,年可开采量平均60万立方米。因实际开采量过大,超过了河流洪水的搬运沉积能力,致使河床不断下降。

行政区划编辑未央区辖张家堡、大明宫、辛家庙、徐家湾、谭家、草滩、未央湖、汉城、未央宫、三桥、六村堡11个街道办事处。 未央区行政区划街道办直辖

张家堡街道10个社区(二府庄社区、方新社区、联合社区、玄武路社区、枣圆南岭社区、纬二十九街社区、张家堡社区、兴隆园社区、文景社区、五龙汤社区),6个居委会(北康居委会、王前居委会、南李居委会、盐东居委会、康城社区、翁家居委会),7个村委会(方家村、南康村、肖家村、二府庄村、红色村、尤家庄村、盐西村)

三桥街道11个社区(三桥火车站社区、建章路社区、三桥街社区、阿房四路社区、新西北社区、武警路社区、西户路社区、红光路社区、西纺社区、和平社区、天台路社区),25个村委会(三桥村、五一村、车刘村、杨何村、南何村、张万村、贺家村、石家村、蔺高村、东凹里村、西凹里村、肖里村、和平村、西围墙村、巨家庄村、赵家堡村、阿房宫村、车张村、闫十村、小苏村、后围寨村、新店村、双吕村、孙围墙村、新军村、北沙口村)

辛家庙街道7个社区(重型机器厂社区、煤矿机械厂社区、重研所社区、东元路社区、工业学校社区、新广路社区、辛家庙社区),5个村委会(刘北堡村、辛家庙村、刘南堡村、新房村、广大门村)

徐家湾街道2个社区(西航社区、徐家湾社区),8个村委会(河址西村、张千户村、联合村、红光村、袁雒村、北晨村、新光村、薛家寨村)

大明宫街道5个社区(太华路社区、雅荷社区、铁路小区社区、连心社区、锦园新世纪花园社区),2个居委会(孙家湾居委会、十里铺居委会),7个村委会(曹家庙村、杨家庄村、井上村、刚家寨村、炕底寨村、东前进村、先锋村)

谭家街道4个社区(谭家社区、渭滨街社区、红旗社区、百花园社区),百花居委会,9个村委会(红旗村、团结村、帽耳冢村、三家庄村、谭家村、十里铺村、赵村、呼沱寨村、红方红村)

六村堡街道4个社区(六村堡社区、石化社区、长庆建工社区、现代农业社区),42个村委会(中官亭村、后所寨村、东席村、西席村、中营村、师道口村、唐家村、曹家堡村、关庙村、相小堡村、袁家堡村、相家巷村、六村堡村、闫家村、南皂河村、北皂河村、八兴滩村、泥河村、二府营村、新民村、西坡村、杜家村、沙河滩村、师家营村、郑家村、西贺村、东贺村、西柏梁村、东柏梁村、孟家村、八家滩村、焦家村、夹城村、民娄村、铁锁村、黄家庄村、南徐村、北徐村、何家寨村、周家堡村、施家寨村、窦寨村)

未央宫街道3个社区(朱宏路社区、青门新区社区、枣园安居社区),董家居委会,24个村委会(范北村、范南村、枣园村、马呼沱村、大白杨东村、大白杨西村、小白杨村、阁老门村、东唐村、西唐寨村、讲武殿北村、讲武殿南村、张家巷村、李下壕村、李上壕村、东叶村、西叶村、东张村、东马村、西马村、大刘村、天录村、周河湾村、芦家口村)

汉城街道2个社区(海红社区、长乐西苑社区),6个居委会(三九居委会、蔡家居委会、杨家居委会、北李居委会、南党居委会、刘家居委会),33个村委会(东杨善村、郭家村、贾家村、雷寨村、罗寨村、樊寨村、东查村、中查村、西查村、南玉丰村、北玉丰村、朱宏村、西杨善村、楼阁台村、青东村、青西村、庞马村、店子村、张道口村、吴高墙村、三官庙村、东长吊村、西长吊村、麻什字村、北党村、全家村、惠东村、惠西村、高南村、高北村、高中村、席王村、东营村)

草滩街道6个村委会(东三村、东四村、东五村、李家街村、韩家湾村、柳林村),6个社区(草镇社区、华山分厂社区、草二社区、长乐东苑社区、吕小寨社区、草一社区)

未央湖街道19个村委会(王家棚村、牛王庙村、冯家滩村、贾家滩村、陈家村、后村、王家堡村、八家村、景家村、新房村、草店村、湖北庄村、小滩村、苏家村、夏家村、上庄村、北钱村、苏席村、郑家寺村),5个社区(长庆未央湖花园社区、文家社区、老洼滩社区、杜家堡社区、湖滨花园社区)

交通编辑

未央区北二环立交西安地处中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地区通往西南、中原、华东和华北的门户和交通枢纽。 未央区是西安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必经之地。 未央距西安咸阳国际航空港8公里,地铁1号线、2号线穿境而过,区域内西安铁路北客站为亚洲最大的铁路客运站,随着全国高速铁路网的逐步形成,实现由西安1小时到宝鸡、2小时到郑州、3小时到武汉、4小时抵北京、5小时到上海的发展目标。航空:在西安十三个区县中,未央区距西安咸阳国际航空港最近,仅8公里。快速便捷的机场高速一号线、二号线穿境而过。

西安地铁二号线在未央区通车铁路:2011年1月11日,全亚洲最大的火车站西安北站在未央建成使用, 衔接陇海、西康、包西、西南、侯西五条干线铁路,承担西安大部分中、高速列车的始发终到作业,成为西安新的人流、物流集散地;郑西客运专线全线贯通,西安铁路运输实现4小时抵(北)京、5小时入(上)海,与东部经济圈快速对接。 公路:未央西接西(安)宝(鸡)高速,北连西(安)铜(川)高速,东临西(安)阎(良)、西(安)潼(关)高速,市际、省际公路交通便捷。 地铁:西安地铁1号线 、西安地铁二号线、 西安地铁三号线(在建),西安地铁4号线(在建)穿境而过。

人口编辑

6000年以前,未央区已有人类繁衍生息。 西安解放后域内人口迅猛增加。1957年开始提倡计划生育。1961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人口下降。1963年国民经济恢复,人口开始回升。“文化大革命”初期,人口持续增长。1971年,国家重提计划生育,并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人口增长势头逐步得到控制。至1993年底,未央区人口增至338144人,较1949年增长2.8倍。人口自然增长率10.81‰,较1949年减少27.99个千分点。 据《西安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未央区人口806811人。2012年末,未央区常住人口81.46万人,出生率10.88‰,死亡率5.47‰,自然增长率5.41‰。总户数174760户,户籍人口555430人,比上年末增加18081人,增长3.4%。

政治编辑1950~1953年,未央区属长安县(今长安区)和西安市第十一区管辖的乡、镇均采取协商推荐和逐步扩大代表选举范围的办法,产生人民代表,参加所属乡、镇和县、区召开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代行人民代表大会部分职权。根据会议决议,区、乡(镇)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等运动。 1954年,未央区各乡镇普遍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正副乡镇长和委员,并选举出席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1月,草滩区召开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开始行使人民代表大会全部职权。 1955年1月至1965年10月,未央、草滩两区人民代表大会共召开过5届17次,按有关法律规定行使职权。历届人民代表大会前的各项筹备工作,会后代表的视察、检查活动,大会决议的贯彻落实,由区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组织实施。 在1965年10月至1980年3月的近15年间,因受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西安市郊区仅召开过第六届、第七届两次代表会议。各项工作受到严重影响。1979年后,政府工作逐步走上正轨。1980年4月至1993年末,区人民代表大会共召开6届16次会议。1981年1月,设立未央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结束了以前由行政机关召集区人民代表大会并负责区人代会闭会期间日常工作的状况,强化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 区委书记:杨广亭;政府区长:吴智民

经济编辑综合

2005年,未央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1.73亿元(在地),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000元(在地),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8亿元(区属),“十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幅度为16.3%、24.26%;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亿元、67.5亿元、32亿元(在地),三次产业比重为2∶66.5∶31.5(在地),非公有制经济占总量的60%(区属)。2010年,生产总值完成403.89亿元,总量比“十五”末翻一番,在西安市十三区县中排名上升到第二位,“十一五”年均增长16.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4872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4.46亿元,是2005年的4.69倍;连续三年入围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强区”。

农业

未央区地处渭河冲积平原,未央区分为河漫滩和一、二、三级阶地等四个地貌单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属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适宜多种作物生长。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水稻、大豆、红薯也有种植。经济作物有蔬菜、油菜和少量药材、棉花、花生。未央区按地理位置、土壤类型和水利条件等自然因素分为两个农作物区:北部及东部沿河滩地为粮菜瓜果区;中、南部为粮菜区。 1951年土地改革后,辖区农民走上农业互助组的道路,农业生产得到稳步发展。1956年农业总产值2579万元,是1949年的1.9倍;粮食总产量4.48万吨,比1949年增长1.07倍;粮食亩产254.3公斤,是1949年的2.14倍。同期,耕畜也增长30.4%。1958~1960年,农田基本建设取得较大成绩,对农业生产起到奠基作用。但由于受急于求成错误的严重干扰,1961~1962年,农业生产连续大幅度下降,未央区农业总产值1961年比1960年下降23.17%,1962年又比1961年下降8.75%,甚至比1953年还低4.5%,使农业总体水平倒退了9年。1963年,未央区农业生产在调整中得到恢复。1965年农业总产值比1960年增长3.9%。1967年,“文化大革命”“左”的错误波及辖区农村,农业总产值又比1966年下降7.24%。1968年,农业生产仍徘徊不前。1970年,境内7个人民公社贯彻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总产值又有所上升。1971年农业总产值较上年增长25.60%。1972~1979年,农业生产总产值徘徊在4000万~4500万元之间。80年代前期,连阴雨和洪涝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下降。1983年农业总产值比1979年下降13.12%。1984年后,农业生产逐年快速增长。至1993年,粮食总产66189吨,亩产612.6公斤,农业总产值7362万元,分别比1983年增长26.48%、17.54%和103.71%。农业总产值年递增率7.37%。 建国后的44年中,未央区农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各业产值不断上升。1949年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93.50%,牧业占5.84%,林、副、渔业不到1%。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除种植业比重稍有增加外,其他各业变化甚微。嗣后,种植业比重不断下降,其他各业均有上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未央区人民政府对农业经济内部结构进行调整,牧业和渔业比重增长较快,种植业比重进一步下降。 至1993年,各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种植业72.51%,畜牧业18.68%,渔业4.67%,副业2.50%,林业1.64%。曷1949年相比,种植业减少21个百分点,畜牧业、渔业、副业和林业分别增加12.84、4.67、1.92和1.57个百分点。 2012年,未央区实现农业总产值36525万元,同比增长-7.6%,其中:农业产值21321万元、林业产值13万元、畜牧业产值10761万元、渔业产值2363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067万元。

工业

西周时,位于今未央区西部的“双子城”(丰镐二京)——主要为贵族服务的奴隶工匠中心已经形成。 两汉时期,今未央区辖地手工业已相当发达。东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休,手工业被破坏殆尽。唐代,现境大部为禁苑。宋代农户无几。明、清两朝,境内村落虽与日俱增,但多以务农为主,手工业均为自给性家庭副业。 民国十六年(1927年),未央区域内始有村民兴办的机器工业。 西安解放后,域内手工业日渐兴起,1950年有各类手工业工场作坊300多家。 1955年,第一个商办工业企业——汉城酿造厂在手工业合作化运动中建立。在1958年的工业“大跃进”中,现辖区各人民公社相继办起一批纺织、农机、建材和缝纫工业企业。至1959年末,工业总产值由1956年的15万元增至456万元。1960年,区人委贯彻中央、省、市指示,清理整顿社队工业,压缩非农业占用劳力,加强农业第一线,绝大多数社队工业解散。1961年未央区工业总产值降至195万元。1963年,国民经济在调整中恢复、发展,未央区社队工业也有较大发展。但由于未央农业机械厂等4个骨干企业收归市有关部门管理,未央区工业总产值较上年减少两万元。 1965~1969年,未央区域内工业生产在社会动荡中缓慢发展。1970年,各人民公社贯彻国务院北方农业会议关于建立农业机械修造网的精神,大办农机修配企业。1971年,工业总产值较1963年的313万元增长2.6倍。1980年,未央区建置恢复。年末,未央区有工业企业22个,总产值3738万元。其中区直工业697万元,占18.65%;社队、街道工业3041万元,占81.35%。1984年,未央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未央区工业迅猛发展。工业企业数增至1340家,总产值由6582万元增至1亿3220万元。乡街工业产值在未央区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上年的86.64%上升到91.38%。1985年后,未央区工业总产值以34.5%的速度逐年递增。 1993年,未央区有工业企业2664家,职工58438人,工业总产值19亿0408万元。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在三桥兴建的长安机厂三桥车辆场,西安解放后更名为铁道部西安车辆工厂,为现境最早的驻区国营工业企业。从50年代始,境内陆续兴建一批国营大、中型工业企业,至1993年,驻区工业企业增至近70家,职工人数增至67827人。工业产值达21亿8996万元。 “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0.4%和1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跃升至西安市十三区县首位。2012年,未央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650.20亿元,同比增长19.7%。实现工业增加值189.8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4.34亿元,增长9.1%;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25.54亿元,增长7.9%。

财政

1949年5月至1957年,未央区各项收入全数上缴,支出向上级报领。1958年开始建立区级财政,实行“以收定支、三年不变”的体制。1959年1月至1963年,财、税机构合一,市对区实行“收支挂钩,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体制,留区比例为74%。1965年10月财政收支由西安市郊区财政科统管。1977年建立人民公社一级财政,实行“以收定支,收支挂钩,超收分成,支出节余归社”的办法。 1980年4月,西安市对未央区实行“分灶吃饭”,财政收入范围是区属企业上缴部分、区征收的工商各税、农业税和其他收入。其中房产税、地产税、车船使用税、屠宰税、特种消费行为税5种地方税作为固定收入全部留区。工商税作为调剂收入,按54%留区。区财政支出包括区内基本建设投资、支援人民公社支出、区办“五小”(小化肥、小水泥、小钢铁、小机械、小煤炭)企业补助、区级农田水利事业费、行政事业费和其他支出。包干比例,因未央区支出大于固定收入,除固定收入全部留区外,调剂收入按54%留成。1984年1月,将“分类分成”体制改为“总额分成”办法,留区比例为74%,超收部分市、区五五分成。1985年1月,按国务院决定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简称“划分税种、分灶吃饭”)的财政新体制后,核定区财政固定收入包括集体企业(市以上企业除外)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国营企业奖金税、契税、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屠宰税、牲畜交易税、集市交易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征收区及其以下企业部分,全部上解)、税款滞纳金、农业税和区级单位的其他收入:区属企业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资源税、国营企业所得税、调节税、建筑税、区属其他企业收入等为市、区财政共享收入。将区财政固定收入和市区共享收入加在一起,同区财政支出挂钩,实行“总额分成”,留区比例仍为74%。对收入比上年增长部分,实行“总额分成”和“增收多留,提高超收留成比例”的办法,总额分成比例不变,超收部分留区95%。财政支出按隶属关系划分,区财政支出范围是区属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新产品试制费、简易建筑费、支援农业支出、行政事业费和其他支出。1988年后继续执行“划分税种,分灶吃饭”体制,将中央、市上借款调减支出进入基数,把13种小税划区作固定收入,调整“总额分成”比例,留区比例定为62.2%。 1980~1993年,未央区对乡镇、街道(公社)级财政体制进行改革,将原“定收定支,收支挂钩,超收分成,支出节余归社”办法改为“定收定支,收支挂钩,基数留成,增长分成,支出节余归社”体制,对乡镇、街道本期内的收入按预算基数的1%留成,分项考核,有一项未完成任务者,不予留成。增长部分乡、区按二八或三七分成。大明宫、未央宫、三桥、谭家分成20%;六村堡、汉城、草滩分成30%。1986年4月,将农村地区的有证个体工商业户、合伙经营户、无证临时经营户的税收及房产税、车船使用牌照税、零散工商税收等,下放给乡、镇、街道征收管理。1988年9月,在区支库内建立乡镇金库代办处。 2012年,未央区实现财政总收入99.38亿元,增长23.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00亿元,增长27.5%,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23.73亿元,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94.9%。分税种看,营业税完成11.10亿元,增长40.6%;增值税完成1.80亿元,增长1.5%;城市维护建设税1.91亿元,增长7.6%;企业所得税1.61亿元,增长37.0%。从收入来源看,全年财政部门组织收入3.28亿元,增长62.2%;地税部门组织收入14.16亿元,增长39.3%;国税部门组织收入1.98亿元,增长-3.8%。

外资

自1980年以来,未央区现辖域内的外贸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1991~1993年间,西安铸管厂“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累计创汇200万美元,被评为西安市冶金系统机电产品出口创汇先进单位,陕西省冶金工业厅授予该厂“七五”期间陕西省冶金工业系统出口创汇成绩突出单位奖。1993年,西安高压阀门配件厂生产的法兰盘等产品出口马来西亚、台湾,创汇93万美元,该厂荣获陕西省科技示范企业、国家二级企业、省级先进企业等称号。西安建宏纸品有限公司199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2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500万元,上缴各种税金73万元,出口创汇20万美元。西安安达海纺织印染有限公司1992年5月成立,是纺织、印染销售集团化企业,装有90年代国内最先进的特宽幅280生产线两条,生产各种染色布、印花布,同时开发、经营其他棉纺织品,产品经香港销往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出口创汇150.23万美元。西安家乐调味食品有限公司1993年11月投产,生产宴会酱油200吨、鲜味王400吨、鸡精600吨,年产值1300万元,年利税105万元,创外汇10万美元,出口欧、美、亚、太等地区。唐宫制衣厂1993年创外汇40万美元,上缴税金10万元。区外贸公司1992年成立,全年引进外资协议10项,总投资662万美元,协议引进资金361万美元,共完成出口交货值2025万元,创汇400万美元。 1989~1993年,未央区外贸系统共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 “十一五”时期,未央区实际引进内资17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9631万美元。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落户未央,三届论坛成功举办,连续组团参加“西洽会”,“高交会”等大型展会,未央被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心和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评为“新中国60年县域经济最具投资潜力十大县市”之一。2012年,未央区实际引进内资59.8亿元,增长16.9%;实际利用外资7800万美元,增长25.8%。第十六届西洽会共签约23个项目,引进资金186亿元,其中已经实施的合同项目18个,实际到账资金20.12亿元。

社会编辑城建

作为秦至隋初11个王朝的国都所在地,历史上曾有过数百年的辉煌。其城市布局、宫殿建筑堪称世界一流,为世人瞩目。由于多次战火焚毁,昔日城郭已成废墟。隋、唐时期,大片土地演变为皇室禁苑。自宋时起,辖境逐渐出现村庄,明、清两朝,村落形成进入盛期。民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虽有一些发展,但直到西安解放初,未央区仍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区。 在西安解放后的前30年间,辖区的道路、交通、邮政、水电、商贸、文化以及住宅建设、街区建设、城镇排水、环境保护、绿化美化等各项建设事业,都有较大发展。西纺街、花园街、徐家湾、辛家庙等4个新兴街区初步形成。 1980~1993年,城镇人口净增3万多;公路由189.1公里增至337公里,其中沥青、水泥路面所占比重由14%增至48.14%;城镇职工及居民住房条件大为改善,并形成造型各异的众多居民小区。两个城镇、6个主要街区已形成一定规模,城镇及独立工矿用地约占未央区土地总面积的12%。 2012年,未央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4平方米。

环保

1980年前,域内环境管理业务由郊区劳动建设局兼办,项目也较单一。1980年4月区劳建局成立后,设环境保护办公室及下属的环境保护监测站。1984年1月,设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下设规划管理、环保、排污监理、绿化防汛等4个办公室和环境保护监测站,加强环境管理。 “十一五”期间,浐灞生态区由西安的生态重灾区变为生态补偿区,累计形成水面16000亩,绿化面积6700亩。渭河城市段、皂河、太平河、漕运明渠、幸福渠综合治理先后完成,团结水库由西安最大的污水库转型为城市景观水面——汉城湖,第四污水处理厂、第五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第六污水处理厂、第十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累计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9938吨、二氧化硫减排42414吨,实现烟尘控制区全覆盖。2012年,未央区二氧化硫排放量较上年下降2.9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较上年下降3.45%。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100%,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10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100%。

教育

未央区境内的教育事业起源久远。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长安城即有高等学府——太学。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派官员百余人在上林苑(今三桥、后围寨一带)办起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外语学府,学习乌孙国语言。隋、唐时期已有蒙学、冬学。清代,境内私塾已相当普遍。民国时期,公办小学逐渐兴起。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长安县立第二初级中学(今西安市第三十三中学)于三桥镇创建。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些仁人志士致力办学,私立中、小学脱颖而出。至解放前夕,未央区已有各类小学35所,学生5000余人;公立初级中学1所,私立初级中学2所,学生400余人。 建国后,人民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50~60年代中期,中、小学发展较快。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从零崛起,不断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受到严重挫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未央区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境内先后普及六年制义务教育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教育,经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验收合格。 2012年,未央区拥有幼儿园72所,小学48所,初中14所,高中12所。除大中专院校各类学校拥有专任教师5303人,其中幼儿园1459人,小学1389人,初中1015人,高中1440人。2012年基础教育共招生26355人,在校学生96520人,毕业生20677人。

卫生

解放后,未央区各级人民政府贯彻“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重视医疗预防和妇幼保健等卫生事业建设,严重殃及人民群众生命的传染病和一些地方病已被控制或消灭。职工实施公费医疗,在农村设立乡、镇卫生院,村村建立卫生所,就医比较方便,人民健康水平有所提高。 1978年夏,特别是1980年以后,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调动了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建和扩建了区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区属第一、第二人民医院和区中医医院,扩建业务用房,添置疫菌苗冷藏、检验设备和大、中型医疗器械,医疗防疫条件进一步改善。 从1983年起,稳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全民医疗单位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集体单位实行浮动工资制。驻区职工医院、门诊部等对社会开放。 截至2012年底,未央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61个,比上年减少11家。其中医院23家,比上年减少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7个,比上年减少1个;门诊6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82家,比上年减少1家。各类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5396人,比上年增加132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508人,比上年增加53人。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病床床位3148张,其中医院床位3038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94张。

文化编辑未央区地处秦至隋初历代王朝京畿,文化积淀颇深,其发展与现状,无不与传统文化,特别是汉、唐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清末民初外地移民的迁入,异地文化与本地传统文化的融合,使本地文化从形式到内容更富地区特色。 西安解放后,各类文化组织普遍建立,业余剧团、读报组、秧歌队、黑板报、识字班等边区文化的特有形式,迅即传遍未央现境,电影放映、有线广播亦随即兴起,域内文化事业生机盎然。50年代前期,现域的农村即陆续建立以苏联“红角”(文化组织)为模式的农村俱乐部,围绕各个不同时期中心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50年代中期,区内群众文化活动已进入自编、自演、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新阶段。 “大跃进”时期,群众文化活动得到普遍深入的发展。但因受盲目跃进的错误影响,文化工作也走过一段弯路,一度曾出现“人人作诗、人人绘画、人人唱歌、人人跳舞”,文化“大跃进”,大放文化“卫星”,大办公社文工团和建立公社音乐学院、戏剧学院、体育学院、美术学院、科学研究院等不切实际的做法。60年代,文化事业被卷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之中。“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事业机构被撤销,干部被下放,设施被毁坏,农村俱乐部改名“革命文化室”。 1980年以后,文化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设立区广播电视局和区广播电台,恢复区文化馆、电影公司,成立区图书馆,建起未央影剧院,增设文物管理所、文化市场管委会等机构。各乡镇街道成立文化(中心)站。85%以上村(居)委会建立了文化室。广播、电视、音像、书刊市场等逐步普及,服务于经济建设及人民生活。

旅游编辑秦阿房宫(已拆除)

阿房宫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宫殿建筑群,始建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35年),毁于项羽的一把火。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地考察后,确认其遗址建筑规模和保存完整程度在世界古建筑中名列第一,属世界奇迹和著名遗址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宫”。现秦阿房宫是在阿房宫遗址上兴建的,总占地面积780亩,投资1.3亿元人民币,再现了阿房宫前殿、兰池宫、六国宫室、长廊、卧桥、磁石门、上天台、祭地坛等众多建筑。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 AAAA级旅游景区、唐大明宫是东方园林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大明宫遗址是1961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际古遗址理事会确定的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遗址保护工程,是丝绸之路整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城湖公园

汉城湖位水面最宽处为80米,最窄处30米,水深4至6米,湖面850亩,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集防洪保安、园林景观、水域生态、文物保护和都市农业灌溉为一体的特色生态公园。经过市政府近6年的综合整治、开发建设,以汉文化、水文化为主题的汉城湖国家水利风景区总库容137万立方米,拥有850亩水面、1031亩景观绿化。景区左岸紧靠汉长安城遗址,右岸紧邻北二环、朱宏路,从大兴路至凤城三路6.27公里共设有封禅门广场、和平桥、尚武桥、中兴阁、崇威桥、三杰广场、安门广场等7个出入口。

未央宫遗址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世界文化遗产,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位于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西南部的西安门里,又称西宫,刘邦称帝后七年(前200年)始建。未央宫在西汉以后是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七个朝代的理政之地,唐代也被划归为禁苑的一部分,使用时间达360多年。

汉长安城遗址

汉长安城,位于西安城西北方向。汉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大都会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都城,是汉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中心。汉长安城遗址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遗迹最为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是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国家级”大遗址。其城垣内面积36平方公里,加上建章宫等遗址,遗址保护总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占西安四大遗址保护总面积108平方公里的60%,占到未央区全区262平方公里的四分之一。

西安城市运动公园

西安城市运动公园位于西安北城经济开发区中心位置,占地约800亩(含运动主副馆),亚洲首屈一指的主题公园。结合城运村得天独厚的运动与景观资源,通过对国内外先进地区的研究,礼邀国际著名的景观规划公司泛亚国际景观绿化公司执掌擎画。是一个以球类运动为主兼具休闲、游憩功能的生态型运动主题公园,也是西北地区唯一一个绿色、开放、自由的运动型主题公园。 以上古迹均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秦阿房宫、汉未央宫、唐大明宫、汉长安城等“三宫一城”遗址驰名中外,这几处重要保护面积合计43.9平方公里,遗址保护面积占全区面积之大,档次之高,当属全国2000多个区县之最。除“三宫一城”外,文物古迹遍布未央。未央区所辖地域更是秦、汉、唐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许多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都发生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