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QQ 注册 我的订单 投诉建议 帮助中心 手机版
收藏本站

您好,欢迎光临国内领先的12306网上订火车票官网--114票务网!

火车票预订手机版
政府网站查询
云抢票客户端
当前位置:114票务网 > 政府网 > 陕西政府网 > 宝鸡政府网 > 渭滨政府网
中文名:

渭滨区政府网

官网:
www.weibin.gov.cn
地址:
公园路212号宝鸡宾馆内
车牌:
陕C
区号
0917-3128301
百度分享
分享到:

渭滨区政府介绍

渭滨区,宝鸡市中心城区之一。地处秦岭北麓,跨渭河两岸。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秦岭山地,北部为渭河阶地,中部为低山残塬坡地。渭河自西向东流贯境内。交通、通讯优越。陇海铁路、宝成铁路、宝中铁路纵横交汇,310国道、川陕公路等四通八达,连接川、甘、宁、晋、豫、青、新等省区,西宝高速公路直抵西安。属大陆性半湿润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冷热,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2.9℃,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79.1毫米。

渭滨区辖地文化历史悠久,迄今发现的姜城堡、桑园铺、塔稍、石咀头、茹家庄、竹园沟等新石器时期遗址、文物证明,7000多年前原始部落已密集渭滨区,繁衍生息。

夏、周时,区地为雍州陈国地。

西周为散、(音鱼)封国。境南散关、大散岭、散水,皆以散得名。东周秦文公筑陈仓城,秦孝公设陈仓县。

自秦汉至隋,渭滨区均为陈仓县辖。

唐乾元元年(758),改陈仓为宝鸡,自唐宋直至民国,区地属宝鸡县。

民国28年(1939),实行“新县制”,将全县28个联保划编为22个乡、镇。靠近县城和东关的渭河北岸,时已形成街市,被划为河滩镇;今区辖郊区,分别划为鸡峰乡、神农乡、云栈乡。

民国36年(1947),河滩镇改称渭滨镇。

1949年7月14日,宝鸡解放。宝鸡市人民政府成立后,在原宝鸡县渭滨镇地区设置渭滨区。1950年6月,各区以序号为名,渭滨区称第三区。1951年9月,区划变更,渭滨区称第四区。1955年7月,恢复渭滨区名称。1958年12月,渭滨区并入金台区。1962年12月,恢复渭滨区行政建置。

1971年2月和12月,清姜区和郊区3个农村公社相继并入渭滨区。同年3月和10月,经省革委会和国务院批准为县级建置。

行政区划编辑

渭滨区成立之初称公署,治所初驻建国路西巷,不久迁至建国路北端,后又相继迁入经二路中段北侧荆姓圆圈门楼内和新民巷,辖经二路地区17个行政代表区及益门、陈茹(土改后并入益门)、姜城3乡。1950年7月,渭滨区公署更名为第三区公署。

1951年9月,区公署易名第四区人民政府,治所由新民巷迁至汉中路南段东侧42号,益门、姜城乡划归第六区,代表区改编成37个居民组。

1952年2月,按照街道自然地段,辖区设置汉中路、解放市场、新民路、民权路4个街公所,街公所下设居民组。之后,渭河南岸中滩村并入,合作化时划归南关蔬菜生产合作社。

1955年,区人民政府改名区人民委员会,5月,街公所改称居民委员会,区机关迁驻经二路中段路北(现市人大机关驻地)。同年7月,按地区更名为渭滨区人民委员会。

1956年3月,城关区并入,区名初为第一区,5月,恢复原名,下设城关、中山西路、经二路、民权路、汉中路、机厂街6个街道办事处,并管辖长青、南关、红光3个蔬菜生产合作社。

1958年12月,渭滨区并入金台区。

1962年12月,恢复渭滨区人民委员会建置(纯市区),治所初在建国路北端104号,次年元月移至新民路(原东风剧场),辖福临堡、经二路、汉中路、金陵等4个街道办事处。

1967年1月,在“文革”更名风的影响下,渭滨区人民委员会更名东风区人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也相继改名,福临堡改红卫路,经二路改红旗路,汉中路改跃进路,金陵改东风路。

1968年9月25日,成立渭滨区革命委员会。次年,各街道办事处也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并将跃进路革命委员会辖区并入东风路革命委员会管辖。

1971年2月,清姜区并入渭滨区,3月,陕西省革委会批准渭滨区为县级行政单位,同年10月,复经国务院批准。区机关随之迁入经二路东段路北30号。时辖红卫路、红旗路、东风路、反修路、谭家路5个城市人民公社。同年12月,宝鸡市郊区革命委员会撤销,将其所辖石坝河、益门、高家村3个农村公社划归渭滨区。

1981年1月,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取消区革命委员会名称,恢复区人民政府;并将渭滨区所辖5个城市人民公社改称和调整为6个街道办事处,即东风路、红旗路、西关、姜谭路、清姜路、桥南街道办事处。1982年9月,金台区辖的四季青公社(区地8个大队)划归渭滨区。

1984年4月,四季青公社改名河滨乡,石坝河、益门、高家村公社也相继改为乡。1985年11月,东风路、红旗路街道办事处分别恢复为金陵、经二路街道办事处名称。

1987年12月,宝鸡县马营镇划归渭滨区,区辖西关街道办事处划归金台区。1990年1月,撤销河滨乡,所辖村分别划归益门乡、高家村乡管辖。

渭滨区

2003年3月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35号):将原宝鸡县的晁峪乡、八鱼镇划归宝鸡市渭滨区管辖。

2011年7月7日,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宝鸡市渭滨区晁峪乡并入高家镇。

截至2014年底,渭滨区辖五镇五个街道办事处,104个行政村、56个社区,城市建成区面积36平方公里。

具体区划

金陵街道 代码:610302001

辖新建路东段、新开路、宝渭路、新华巷、机厂街、金陵等6个社区居委会。

经二路街道 代码:610302002

辖新建路、渭工路、新宝路、九冶、南关路、新民路、宝运司、经一路、省建七公司、省建二公司社区等10个社区居委会。

清姜街道 代码:610302003

辖马路街、四〇九、观音山、益门、凌云、金山、宝成、烽火、长岭、宝桥、市仪表厂等11个社区居委会。

姜谭街道 代码:610302004

辖姜谭路、市铁塔厂、市发电厂、中心医院、钢管厂、氮肥厂、秦机、谭家、桑园铺等9个社区居委会。

桥南街道 代码:610302005

辖等桥南头、中滩路、开发区、7107、北照、文理学院、相家庄、宝鸡师范学校、机筑处、公园路、铁一局五处、市制药机械厂、市医药玻璃厂、省安装公司一公司、省开关厂、宝光、市一建、宝鸡车辆厂18个社区居委会。

马营镇 代码:610302100

辖71社区居委会,旭光、姚家岭、廖家沟、温泉、郭家、永清、杨家山、黄家山、沙河沟、燃灯寺、袁家坪、朴南、朴西、朴东、明星、东星、郭家崖、凉泉、凉泉堡、下沟、洙浴、柘沟等22个村委会。

石鼓镇 代码:610302101

辖石坝河、庙沟、沙家湾、李家槽、陈家堡、甘沟、高家河、窑院、范家庄、王家河、赵家庄、相家庄、刘家、党家、张家沟、石嘴头、中岩山等17个村委会。

神农镇 代码:610302102

辖陈家、大湾铺、太平庄、竹圆沟、邵家山、益门堡、茹家庄、蒙峪沟、夏砑河、冯家塬、峪泉、姜城堡、任家湾、安沟、刘家槽、大散关等16个村委会。

高家镇 代码:610302103

辖高家、桑园铺、三合、孔家庄、巨家、符家、塔稍、厥湾、王家山、寺沟岭、水泉路、庙坡、崖子、苟家岭、太寅、赵家崖、解家滩、明泉晁峪、新安、槐树岭、上川、段家磨、甘庙、红旗、李家棱、胡家山、田那下、尖山、固川、坊塘、卒落、四家坪、枣园等34个村委会

八鱼镇代码:610302104

辖姬家殿、八鱼村、鱼池、西塬、清庵堡、聂家湾、下甘沟、高崖、淡家、范家崖、寨子岭、孙家滩、苇子沟、张家岭、凤凰头等15个村委会。

地理环境编辑

位置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渭滨区

渭滨区,地处秦岭北麓,跨渭河两岸。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秦岭山地,北部为渭河阶地,中部为低山残塬坡地。渭河自西向东流贯境内。交通、通讯优越。陇海铁路、宝成铁路、宝中铁路纵横交汇,310国道、川陕公路等四通八达,连接川、甘、宁、晋、豫、青、新等省区,西宝高速公路直抵西安。

地貌

渭滨区南部为秦岭山区,北部为渭河阶地,中部为低山残原坡地,南高北低。渭河在区境内与清水河交界处为最低点,海拔561米;秦岭主脊的主要山峰之一的玉皇山的北次峰为最高点,海拔2774米,相对高差为2213米。

秦岭山脉由甘肃延伸入陕境,其主要特征是山脉东西走向,形似屋脊长梁,山脊起伏多变。北侧山梁南北走向。各山梁之间,有与山梁走向一致,属渭河一级支流11条。河流短促,流向大致平行,多以直角或接近直角与渭河相会。山区河道窄狭,俗称“沟”。沟壑纵横,山陡沟深,唯渭河两岸较宽平,是区境地势特点。

地质

区境内土壤类型有棕壤、褐土、黄土性土、娄土、潮土、淤土、壅土、水稻土和草甸土共9个土类、22个亚类、44个土属、74个土种。其中棕壤占土地总面积48.3%,褐土类占28.24%,黄土性土壤占16.04%,娄土占4.5%,潮土占1.825%、淤土占0.35%、壅土占0.35%、水稻土占0.09%、草甸土占0.16%。

气候

渭滨区属大陆性半湿润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冷热,干湿分明,无霜期年平均213天,日照时数全年为1925.2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2.9℃,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79.1毫米,适宜于农业生产。由于秦岭山脉东西走向及高度的变化,区境内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北部川道地区年平均气温达到13℃左右;南部山区海拔2300米以上地区,年平均气温5℃。海拔600米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692.3毫米;海拔2200米以上的山区,年平均降水量高达1000毫米。

自然资源编辑

土地资源

渭滨区土地资源丰富,全区土地总面积138.29万亩,其中农耕地18.06万亩,人均耕地1.59亩;园地1.4万亩,林地90.53万亩、牧草地12.9万亩、其它农用地1.9万亩,建设用地7.2万亩,未利用地6.3万亩。

植物资源

葡萄架

渭滨区有城有乡,山、川、塬并存,其中山地占58%,川道占27%,塬区占15%。川塬地区土地肥沃,无霜期长,气候温暖,降水量适中;浅山区气候湿润,僻风温暖,有较好的水利灌溉设施。渭河由西向东横穿而过,有大小河流11条,水资源比较丰富,自然条件相对优越。林牧业资源丰富,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6%以上。该区秦岭北麓自然植被保护完好,秦岭山清水秀,气势磅礴,由北向南,依次分布为夏绿落叶阔叶林带、侧柏林带、松栎混交林带、桦木林带,为国家级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区。

水资源

区境内的清姜河、萍香河、石坝河、太寅河、塔稍河、高家河、瓦峪河、巨家河八条一级渭河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6359万立方米,按人均亩均占有量分别为1471立方米和3327立方米,均高于全省人均亩均占有量796立方米和1655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年均径流量22209万立方米。八条河流均属水碳酸盐和重碳酸盐水,水质良好,潜水矿化度小于1克/升,可供人畜饮用、农田灌溉以及工业和养鱼用水。

人口编辑

民国时,区地为宝鸡县辖,与今日区辖境的行政区域划分互不吻合,因此,渭滨区民国时期的人口数无法确知。1936年城区(包括金台区在内)人口仅有六、七千人。抗日战争后,陇海铁路延伸到宝鸡。为避免敌机轰炸和敌人的蹂躏,工厂、学校内迁,沦陷区人民西来,落户宝鸡的颇不乏人。

民国35年(1946),河滩镇和神农、云栈、鸡峰3乡家庭户有14261户,其中,本籍户10237户,外籍户3611户,暂居户413户,总人口51949人,其中,本籍38555人,外籍12198人,暂居户1196人。

据民国37年(1948)宝鸡县人口统计,1镇3乡,共有16446户,60408人,其中,男性为33339人,女性27069人,男女分别占总人口的55.2%和44.8%,性别比例为123%

1950年6月,全区3乡15个村和城镇17个代表区,家庭户共计5610户,有22716人。其中,男性12449人,女性10267人。

1952年9月,城镇家庭户4436户,有20143人。其中,男性11963人,女性8180人。

1956年3月,城关区并入渭滨区之后,据8个居民委员会中的170个居民组统计,居民总数8297户,有33136人。

1971年,渭滨区升为县级建置后,人口统计较为准确。1971年,全区家庭户24503户,有145952人。1982年,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区家庭户40159户,有175741人。12年内,净增人口29789人,平均每年增加2482人。1987年,总户数54117户,有209178人。在1982—1987年的6年间,净增33437人,平均每年净增5573人。

2012年末全区总人口440170人,其中:暂住人口21736人。城镇化率84.5%,城镇居民家庭户数120057户。人口出生率8.41‰,自然增长率4.94‰。

经济编辑

农业

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为适应城乡建设发展的需要,农业生产结构由单一的粮食生产,逐步转变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增产的基础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安排副食品生产,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1984年,在农业资源调查的基础上,依据村、组居地实际,农业区划为:渭河川道菜、粮、工、副区,有22个村,浅山丘陵粮、油、林(果)、牧区,有34个村;秦岭深山林、特产区,有4个村。

1987年后,马营镇划归渭滨区。全区本着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开发山区,致富农村的思路,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建设为城乡人民生活服务的菜、奶、蛋、果、鱼、肉等六大副食生产基地。川道重点生产蔬菜;浅山、丘陵区重点生产果品;深山区饲养奶牛、奶羊、鸡等;渭河滩地及其支流两岸,修建池塘养鱼。同年3年,渭滨区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服务城市”先进单位。1990年,全区已建成万亩蔬菜基地和1.2万亩杂果、千亩养鱼基地,有奶牛、奶羊1500多头(只),养鸡25万余只。是年,向市场提供蔬菜3.3万吨,水果2484吨,奶品604吨,肉类584吨,鲜鱼161吨。同时,在耕地面积日减,平川耕地改种蔬菜的情况下,粮食生产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1990年,粮食平均亩产211公斤,比1949年亩产70公斤提高2.87倍,比1971年亩产133.5公斤提高0.57倍。

工业

从李家堡、姜城堡、石咀头挖掘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和茹家庄、竹园沟、蒙峪沟出土的西周青铜器证明,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掌握了制陶、冶炼、铸造等技术。清末、民初手工业作坊和铁匠、木匠、石匠、银炉、染坊有所发展。然近代工业却始于陇海铁路通车宝鸡和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由于战区工业陆续内迁,大批难民接踵而来,几年间,工厂勃然兴起。但当时所办的工厂规模狭小,设备简陋,动力条件原始。民国26年(1937),洛阳机车修理厂迁至周家庄(现火车站广场处);民国29年(1940),在益门镇一带建有雍兴公司动力酒精厂、东华火柴厂、军用被服分厂、面粉厂;还有10多家私人小型织布厂;兵工第十三汽车修理厂及其制鞋厂建于姜城堡;永兴、晋华织布厂及军需局29难民家庭社军布厂建于马营镇;国民党另一被服分厂和三兴铸锅厂建于河滩镇;三合村还有宏文造纸合作社。

国家“一五”(1953—1957)计划期间,有156个重点建设项目,在区境内的就有宝成仪表厂、长岭机器厂、宝鸡石油钢管厂。1965年后,国家进行“大三线”建设,又一次得到新的发展机遇,有12家部属大、中型骨干企业迁入和新建,形成以电子、机械为主体的一批现代骨干企业。同时,省、市也陆续在区内新建一批农用机械、化肥、建材等中、小型企业;区属各级工业亦有新的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宝鸡桥梁厂在“七五”计划期间(1986—1990),开发新产品100多项,其产值占全厂工业总产值的一半。长岭机器厂的军用电子、纺织电子、家用电器三大主导产品齐头并进,并研制出新产品30多种,创产值1.4亿多元;长岭—阿里斯顿电冰箱年产10万多台,销往国内各地。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的钛材,销量占国内市场销售总量80%以上,1990年,加工钛材1061吨,工业总产值1.87亿余元,出口创汇162万美元。宝鸡氮肥厂生产的合成氨和其它化肥,1990年产量比1978年分别增长1.6倍和1.7倍。宝鸡灯泡厂是中国电光源行业大型企业之一,也是西北最大萤光灯生产厂家,产品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轻工业部评为出口创汇先进企业。

1990年,区内共有工业企业169家。其中,区属各级工业136家,市属

渭滨区

21家,部、省属12家;全民所有制26家,集体所有制143家;大型企业9家,中小型企业160家。职工近6万人,有专业技术人员15000余人,其中,有高级职称者880余人。工业总产值15.24亿元,是1984年的1.6倍,其中,区属各级工业产值1.15亿元,比1984年增长3.5倍。

在改革的推动下,“七五”期间,村办、联户办、城乡个体户办工业迅猛发展,工业总产值由1985年1057万元增至1990年的6478万元,增长5.13倍。

全年辖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745.14亿元,增长18%,实现增加值237.15亿元,增长18.8%。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33.62亿元,同比增长6.15%,实现销售产值30.74亿元,产销率为91.43%。区属规模以上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9.54亿元,占区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7.86%;轻工业总产值为4.07亿元,占区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2.14%。

交通编辑

公路

西宝公路(南线)

东起西安市三桥镇,沿渭河南岸西行达益门镇,原为马车道。民国20年(1931),动工修建公路。民国30年(1941年),为适应抗日战争需要,征集沿线民工,修建从眉县至益门镇段,在渭滨区境内长18.6公里,时称长益公路。1958年,省交通厅决定改建从大王镇至宝鸡153公里段,同年11月动工,12月底竣工。改称西宝南线。

宝汉公路

从区境汉中路起,经益门镇至汉中,全长253公里,在区境内长30公里。民国22年(1933)动工,23年(1934)竣工通车。解放后,对原有线路进行加固、拓宽,路基拓宽为11米,路面改砂石为沥青。

宝晁公路

从宝鸡经高家村乡太寅村至宝鸡县晁峪,1966年6月修筑,全长15.5公里,区内长13公里。

铁路

陇海铁路

始建于清末,民国23年(1934),通车至西安。民同26年(1937)3月1日通车至宝鸡,西宝线长173公里。宝鸡至天水段,于民国28年(1939)5月动工,民国34年(1945)12月建成通车,长154公里。解放后,于1949年8月至1954年,进行了改造,1956年,又进行大改造,使其基本畅通。1978年进行电气化施工,1981年12月建成,大大提高了铁路运输能力。

宝成铁路

1952年7月,南段开始动工,1954年,宝鸡段相继开工,1956年7月12日,南北两段接轨,5月,宝鸡至风州段歼始办理货运,1958年元旦,全线正式运营。宝成铁路全长668.2公里,在陕境长240公里,区境长40公里。全线隧道304座,总延长84427.74米,平均每公里中有隧道126.4米,区内杨家湾至秦岭站间,隧道密集成群,共48座,总延长15公里,每公里中隧道长达375米。

1958年5月,宝成铁路电气化开始建设,1961年8月15日,宝鸡至凤州段电气化正式通车,全长91公里。运输效率较前提高3倍以上,是中国铁路史上最早的电气化铁路。

铁路专用线

截止1990年,区境内有铁路专用线9条,均从宝鸡南站(任家湾)起,总长18863米。

境内公路干线4条,98.2公里;专线4条,39.28公里;简易公路64条,299.5公里。

教育编辑

幼儿教育

新中国成立前,区内无专设幼儿园(所)。1952年,南关天主教堂内设南关托儿所,入托儿童多系教徒子女,仅一学期停办。1955—1990年,全区办起的幼儿园,由1所增至25所。

企业办幼儿园1953年,国家进入全面建设时期,幼儿教育已引起城区工商企业的重视,并筹建幼儿园。1955—1960年,先后有长岭机器厂等6家厂矿、企业办起幼儿园,1970年,增至14所。至1990年,全区企业办幼儿园共15所,65个班,入园儿童3209人,幼教职工142人。其中,保教人员125人。此外,各企办小学附设有学前班12个,入学儿童708人。

民办幼儿园(所)1958年,为实现“大跃进”中所提出的任务,解决妇女劳动拖累,各公社生产大队在农忙季节,组织起临时托儿所,农忙过后,临时托儿所解散。唯马营镇明星村(时属益门公社马营管区)幼儿园坚持至今,1962年,被评为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在以后的20年内,曾受到苏联友人和一些单位参观访问达10多次,有1200余人给赠送布匹、日用品、玩具等,被誉为群众办园的一朵不谢红花。1975年后,农村托儿组织逐步得到发展。其中,相家庄、高家村、峪泉村、明星村等4个幼儿园,已发展成为长年幼儿园。同时,在城区河堤新村成立有民办幼儿园。80年代起,农村小学开始附设学前班,城区新民二路和东二村两民办学前班也相继成立。至1990年,民办幼儿园和小学附设学前班,共有81个教学班,在班儿童2175人。

公办幼儿园1975年,市教育局在建国路北端西侧设立幼儿园,入园儿童69人,分大、小两班。至1990年,已发展到9个班(大、中、小各3个班),教职工60余人,入园儿童467人。

1984年,宝鸡师院附设幼儿园。

小学教育

清末民初,区境塔稍村、姜城堡村、水泉路村办有私塾,民国8年(1919),均改为初等小学堂。民国9—11年(1920—1922),云栈乡(今高家村地区)的庙坡、高家村和神农乡(今石坝河乡和益门乡)的陈家堡、马鞍山、高家河、相家庄、党家村、瓦峪寺、夏牙壑、卧虎山、益门镇、安沟等村,先后办起小学。民国13年(1924),宝鸡县第三高等小学成立,校址在马营镇火神庙。民国15年(1926),第三高等小学与第一高等小学(今金台区西街小学)合并,后又分设。民国25年(1936),改称马营中心小学。同年,改云栈乡的太寅普小为宝鸡县区立中心小学。民国27年(1938),铁道兵团子弟学校在陈家村成立。民国28年(1939),国民党“一六一”后方医院占据马营中心小学校址,学校迁至香河岭(戚家崖),改为鸡峰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民国32年(1943)后,所有乡(镇)完全小学全改称中心国民学校,村办普小改称保国民学校。民国34年(1945),二郎庙(今谭家村)私立中正小学成立。同年,河滩镇(今经二路地区)有经一路、经二路、杨家庄、机厂街等4所私立小学。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河滩镇的经一路、经二路、杨家庄、机厂街等私立学校,将中心小学、保国民学校分别改名为完全小学和普通小学。1951年,实施新学制,完全小学、普通小学一律改称小学。1955年,增设金陵小学,并将杨家庄小学部分班级并入金陵小学。1954年,洪灾后经一路小学停办。姜城堡和高家村分别成立联办小学。清姜小学为212、782两厂代办两个班(212、782系指当时宝成仪表厂、长岭机器厂的两厂代号)。1965年,增设新民路小学。1966—1976年,“文革”期间,小学稳步不前。1976—1983年,小学有较大发展,加之区划扩大,全区有公、企(事)、民办小学共68所。在1982年8月和1987年12月,两次区划调整中,金台区四季青公社和宝鸡县马营镇先后划入本区,福临堡地区划归金台区辖。至1990年,小学总数达90所,其中,区属4所,乡、镇属66所,企(事)业办小学20所。

中学教育

民国35年(1946)2月,国民党陆军特种兵联合分校为解决军官子女入学,联合工、商、学界,创建私立建华中学,3个班,学生125人,校址谭家村。解放后,市人民政府接管建华中学,改为宝鸡县中学,1955年,迁至宝鸡县石羊庙(今石羊庙中学)。1958年9月,清姜小学附设初中班改为市第七中学,1961年12月,改名为姜城中学。1957年在渭滨民办初中的基础上,成立市第三初级中学,1958年9月,改名为市第六中学,1961年12月,易名渭滨中学。1958年9月,在谭家村小学附设初中班及戚家崖小学附设初中班的基础上,分别成立市第八中学和第九中学。1961年12月,又分别改名为符家村中学和马营中学。1968年,马营中学停办。

“文革”期间,为倡导学生就近上学,不顾条件,提出“上初中不出大队,上高中不出公社”口号,掀起一股办中学热。1967年,太平庄公社大湾铺小学和李家河公社马鞍山小学增设初中班。尔后,于1968—1970年,益门、相家庄、高家村3所小学办起完全中学;城区经二路、金陵两所小学,增设初中班,并分别改校名为“育红”和“八一”学校。之后,马鞍山小学中学部迁至王家河,改名为王家河中学。1970年,石坝河、巨家河、孙家庄、益门堡、茹家庄分别成立中学。孙家庄、茹家庄两中学成立仅一年停办。同年,恢复马营中学,改名为马营高中,1982年改为完全中学。1971年,益门公社的夏牙壑、任家湾和高家村公社的太寅、水泉路、凉水泉等小学先后增设初中班。1972年,育红学校小学部和中学部分开单设,小学恢复原名(经二路小学),中学部改名为红旗路中学。1974年,新建路中学建成招生。1975年,马营镇初级中学成立,1980年,马营镇戚家崖小学改为初级中学。至1982年,所有小学“戴帽”中学班,全部裁撤。1986年,金陵初级中学成立,渭滨中学初中部和新建路中学高中部停办,渭滨中学初中部师生交金陵中学,并接收新建路中学高中部学生,保留体育专业班,继续招收小学毕业生。1988年,撤销符家村中学,新建姜谭联立高级中学。1990年,渭滨中学恢复初中班。

1950—1960年,驻区企事业单位中学3所,即铁道部建厂工程局子校、长岭机器厂子校、宝成仪表厂子校;1961—1970年,新建中学8所,即宝鸡石油钢管厂子校、烽火无线电厂子校、宝鸡发电厂子校、宝鸡灯泡厂子校、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子校、秦川机床厂子校、宝鸡桥梁厂子校、宝鸡医药玻璃厂子校;1971—1981年,又新增中学9所,即宝鸡药械厂子校、宝鸡氮肥厂子校、省第七建筑工程公司子校(后并入省建二公司子校)、铁道部三局六处子校、五局一处子校、一局五处子校、机械筑路处子校(后4校合并在一局五处子校)、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子校、宝鸡师范学院附中。

区境内中学,经历不断增设、合并、裁撤、迁出、迁入等过程,加之区划不断调整变化,学校总数变化较大。1950—1959年,由1所增加到7所(其中公办4所,企办3所),至1970年,中学(包括戴帽中学在内)共有25所(其中公办5所,企办12所,戴帽中学8所),为前期3倍多。1971年,中学有27所(其中公办6所、企办14所、民办7所),为解放初期的27倍。经过调整、改革、整顿、加强等工作,1987年底,中学保留21所(其中公办8所、企办13所)。1990年,中学23所(其中公办10所、企办13所)。在校学生12765人(其中初中8427人、高中4338人),占全区总人口数的5.2%,为解放前的102倍。比1972年的14154人减少近9.8%。

成人教育

1949—1951年,在农民和工人中,开展扫除文盲的识字活动,群众拥护,成效显著。1952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推广速成识字法是扫盲委员会的任务。同年10月,宝鸡市成立扫盲总指挥部,提出市民限期一年脱盲的扫盲任务。1956年2月,宝鸡市召开工农群众向文化大进军动员大会,半月内,城区和郊区就有8000多人报名学习文化。在“大跃进”后的三年困难时期和十年“文革”期间,成人教育中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人教育逐步恢复,并坚持经常化。

职工教育

1951年,经一路初等业余学校成立。1953年3月,成立第四区业余学校,清姜区干部业校也随之成立。1957年8月,市职工业校与清姜等地业校合并成立宝鸡市干部职工业余文化学校,在经一路小学、经二路小学和姜城联小设教学点。“文革”后期,职工教育的办学形式有“七·二一”大学、“五七”大学。1975年,区成立“五七”大学,地址在益门公社夏牙壑村。驻区的化工机械厂、长岭机器厂等单位,成立“七·二一”大学共13所,培训学生1500余人。这些“大学”于1979年停办。

1981年3月,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成立渭滨区机关业余教育委员会,同年4月,区机关干部业余学校成立。1983年,对1968—1980年初、高中毕业生实际水平达不到初中毕业程度的职工,和未经专业技术培训的三级以下职工,进行补课。全区35岁以下的青壮年职工2014人,需要进行补课的1631人,全部参加初中文化课的补课,累计有1038人合格。此项工作,1985年结束。

1981年,区经委系统开办电视大学班。1982年9月和1985年9月,区教师进修学校先后举办两期电大教学班,学员55人。1984年9月至1987年9月,成立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宝鸡市分校渭滨区党政专科班,共办两期,学员44人。1990年,举办各种职工文化技术培训班300余期,受教育职工占职工总数的90%。

农民业余教育

1971年前,本区扫盲重点是职工和居民。1971年后,在郊区农村先后建立扫盲夜校63所(1975年,改称政治夜校),重点抓农村45岁以下的文盲、半文盲的识字和农业技术传授。至1985年,农村12—25周岁的青少年13806人,有13702人脱盲,非盲率达99.2%。12—40周岁的少、青、壮年22164人,脱盲21277人,非盲率达96%。7—11周岁学龄儿童4504人,已入学4492人,入学率为99.7%,达到陕西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基本无盲县(区)的标准。1985年4月,经宝鸡市人民政府检查验收,批准为无盲区。

尔后,农民教育转入以学科学技术为主的农民技术教育。至1990年,共有乡农技校4所,村农技校31所,共举办培训班427期,培训人员15579人,举办科普讲座25次,听众达1.6万人(次)。

待业人员教育

1982年,中央提出“广开学路,多方办学”方针,社会办学迅速发展。本区出现集体办学14所,个人办学15所,其专业有服装裁剪、无线电修理、食用菌技术、油漆工艺、高考补习等20多个。其管理,按国家教委《关于社会力量办学几个问题的通知》精神,均纳入教育部门统一管理。时代服装裁剪技术学校,自筹资金,自购设备,借用教室办学,先后在南关路、经二路小学、金陵小学、渭滨中学设教学点。至1990年,共开办50余期,培育学员近4000人(次)。全区社会办学共有各类学校(班)12个,其中,属学校办的4个,个人办的8个。有3所校(园)被评为市级社会力量办学先进集体。

文化编辑

炎帝故里

宝鸡为炎帝故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远在5000年前的上古时期,以炎帝神农为首领的姜姓宝鸡炎帝陵部落就生活在这里。炎帝陵,位于宝鸡市渭滨区清姜路80号常羊山之上,为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主要场所。

戏曲

戏剧发展历史悠久,声腔以西府秦腔为主,有群众业余自办的业余剧团和民间自乐班。除传统秦腔、西府曲子外,也存在着豫剧、京剧、话剧,特别是豫剧影响较大。

秦腔

为本地主要剧种,分东路、中路、西路腔调,又分碗碗、眉户。它以唱腔高亢、铿锵有力为特点。

旅游编辑

炎帝陵

炎帝陵就坐落在陕西省宝鸡市南郊七公里处的蒙峪沟常羊山顶

炎帝陵

。炎帝以神农为本,制作耒耜,教民耕稼;创立日中为市,开创原始贸易;他尝遍百草,和药济世,发明了原始医药,并为此贡献了伟大的生命。因此被中国民间尊称为农业之神、太阳之神、医药之神,与黄帝共同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始祖。

炎帝陵由陵前区、祭祀区、墓冢区三大部分。景致、碑文、石雕上百处名胜古迹。这里雄伟、神圣、肃穆、古雅、幽静成为炎黄子孙谒陵拜祖的圣地。两年一度的全球华人祭祀始祖炎帝大典及宝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在宝鸡炎帝陵。

中华礼乐城

中华礼乐城,以“礼乐文化”为核心,是中国第一个集中展示三千年前西

中华礼乐城

周盛世及礼乐文明的文化示范新区。位于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区西端,西起公园西路,东至渭河拦河大坝,北临渭河北岸,南至310国道,占地2.9平方公里。通过周礼文化主题公园、渭河金渭湖一湖两岸区域亮化、周礼大道美食文化街区、周文化主题广场(铜壶滴漏广场、周礼大戏台广场、天下第一灯青铜水景广场)、和宝鸡体育场、宝鸡体育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及相关街区的提升改造,形成宝鸡市特色鲜明的文化商业区及文化旅游区。2009年10月1日,中华礼乐城正式开放。

中华石鼓园

中华石鼓园,在中华石鼓的出土地依山而建,位于渭河南

中华石鼓园

岸,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区中部,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依托青铜器博物院、石鼓阁、石鼓公园,规划建设石鼓古镇、太阳市、封神谷主题公园、空中花园、西府大观园等主题项目,形成具有文化接待、文化体验、科普教育、民俗体验、休闲娱乐等综合性功能的民俗文化产业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