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QQ 注册 我的订单 投诉建议 帮助中心 手机版
收藏本站

您好,欢迎光临国内领先的12306网上订火车票官网--114票务网!

火车票预订手机版
政府网站查询
云抢票客户端
当前位置:114票务网 > 政府网 > 贵州政府网 > 遵义政府网 > 桐梓政府网
中文名:

桐梓县政府网

官网:
www.gztongzi.gov.cn
地址:
娄山关镇县府路1号
车牌:
贵C
区号
0851-6622897
百度分享
分享到:

桐梓县政府介绍

桐梓县,贵州省遵义市辖县。位于贵州省北部,与重庆市接壤,素称黔北门户川黔锁钥。是中国方竹笋之乡” 。地理坐标北纬27°57′-28°54′,东经106°26′-107°17′,南北最长处81公里,东西最宽处52公里。国土总面积3202平方公里,川黔铁路、210国道和渝湛高速公路纵贯县境,县城至贵阳、重庆行车时间2小时左右,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桐梓县辖6(其中1个民族乡)18镇,总人口71.5万人(2012)。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苗族。

今桐梓县境内,在唐代以前无县级及其以上行政建置,仅先后隶属于蜀、巴、鳖、犍为、鄨、牂牁、平夷、平蛮、柯盈、播州、带水等。

唐贞观十六年(642),县境始有县、州建置及治所。现桐梓县蒙山以南属带水县隶于播州,蒙山以北、松坎以南为夜郎县隶于珍州夜郎郡,松坎以北及羊磴、狮溪分属扶欢、荣懿两县范围,隶于溱州。夜郎县治及珍州州治均在今桐梓县夜郎坝。

唐元和二年(807),废珍州,所属夜郎等县改属溱州,蒙山以南仍属带水县隶于播州。并隶于江南道黔中采访使。

唐大中十三年(859),南诏攻占播州。收复后,不久又失陷。乾符三年(876),杨端率乡人八族收复播州,自此播州为杨氏势力范围,桐梓蒙山以南地区遂为杨氏世有。

唐乾宁三年(896),武泰节度使以其降王建。唐天佑四年(907),后梁灭唐,是时王建于成都称帝建前蜀,桐梓随之属前蜀,境内建置不变,隶武泰军节度使。

后唐同光三年(925),后唐灭前蜀,县境乃归后唐。后唐长兴元年(930),后蜀攻占珍、涪等州,桐梓遂改属后蜀。

宋建隆元年(960)地方建置:大行政区为路,中级为府(州、监、军),三级为县。乾德三年(965),原珍州蛮酋田景迁以其地内附,赐名珍州仍名夜郎郡,领夜郎等县。开宝元年(968),改珍州为西高州,仍名夜郎郡,领属不变,隶夔州路。桐梓境内建置不变。

宋庆历八年(1048),以黔州羁縻南、溱2州隶渝州,溱州仍名溱溪郡,领荣懿、扶欢两县(今桐梓县松坎以北地区)

宋治平三年(1066),荣懿、扶欢为熟夷割据。熙宁三年(1070),平熟夷,降两县为荣懿、扶欢两砦。

宋熙宁八年(1075),以南川县(今綦江县)铜佛坝地,置南平军,领隆化、南川县并荣懿、扶欢、开边、通安、安稳、归正5砦及溱州1堡,是时,松坎以北地区属南川县隶南平军。

宋大观二年(1108),木攀首领赵泰以地内附,别建溱州领溱溪、夜郎两县。播州杨光荣以地内附,诏建播州,领播川、琅川、带水3县。两州均隶夔州路。是时,桐梓地仍一分为三:蒙山以南属播州带水县,蒙山以上松坎以南属溱州夜郎县,松坎以北属溱溪县。宣和二年(1120),废溱州及溱溪、夜郎两县,改为溱溪砦,隶南平军,溱溪砦治所在松坎。桐梓县境内设夜郎县478年,至此不存。翌年,废播州为城隶于南平军(并废琅川、播川、带水3),播州城在今桐梓城南3(马鞍山南侧之旧城坡)。宣和六年(1124),以播州城为播川县,治所仍为播州城,隶于南平军,蒙山以南属播川县领域。

宋端平三年(1236),播川县移治白锦堡(不在今桐梓县境内),仍属南平军。嘉熙三年(1239),复置播州,置安抚使,播川县为州治,仍隶于夔州路南平军。宝祐六年(1258),复以宣和中所置播川县地为鼎山县,隶于南平军,移治于鼎山城。

宋咸淳九年(1273),改珍州及所属乐源、绥阳两县隶于播州。鼎山县和溱溪砦仍隶于夔州路南平军。

宋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元军占重庆,播、思等州降元。翌年,置播州安抚使司,隶于湖广行省。桐梓地遂属元。

元至元十五年(1278)十二月,从杨邦宪请,以鼎山县仍隶于播州。至元十六年(1279),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地方建制设行中书省,省下为路,置总管府,下为府,府领州,州领县。在西南少数地区,设土司、土官。是年正月,改鼎山县名播川县,仍治鼎山城,隶于播州安抚司。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明玉珍占川蜀地区称帝,建号为夏,思、播等州为其据,桐梓遂属于明夏”8年之久。

明洪武四年(1371)明夏降明朝。五年,原播州安抚使及同知率地归附明朝,置播州宣慰使司,隶于四川行省,桐梓地属播州宣慰使司。六年,县境置播川驿(今魁岩栈)、桐梓驿(今新站)、松坎驿(今松坎),后增夜郎驿(今夜郎栈)。九年(1376)改行省为布政使司,桐梓地属于四川布政使司。十五年(1382),改隶于贵州布政使司。二十七年(1394)复隶于四川布政使司。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于松坎设安边同知,不久即废。

明洪武元年至万历二十八年(1368-1600),桐梓境内,因袭元代土司制度,由播州土司宣慰使司分别委土官约分8片治理。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平定杨应龙,改土设流,废播州宣慰使司,分置平越、遵义两军民府。置桐梓县,隶于四川布政使司遵义军民府。首任知县何珩始立县衙署于荣德山东南麓的冬青坪(今县委工作区地段,清代袭用明代县衙旧址)

崇祯六年(1633),改四川布政使司为四川省,桐梓隶属仍旧。

清顺治一年至十五年(1644-1658),桐梓地属明朝残余势力南明政权遵义府。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改驿道,县境播川、桐梓、松坎、夜郎4驿乃废。

清雍正六年(1728),桐梓县随遵义府改隶于贵州省。此后未变。

清咸丰四年(1854)八月,九坝杨龙喜起义,初六日占领桐梓,改桐梓为兴州,重庆提督万福于是年十二月十六日克桐梓,恢复原县名。

民国2(1913),废府州建置,桐梓县隶于黔中道。民国9(1920),废黔中道,桐梓县直隶于省。

194911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桐梓县城,是月29日,桐梓县人民政府成立。隶于西南行政区(1954619日撤销)贵州省人民政府遵义专员公署(19671月改称遵义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1月改称遵义行政公署,1998年改称遵义市)

区划沿革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置桐梓县,下辖7里:东流里、蒿芝里、葫芦里、大溪里、夜郎里、娄化里、溱溪里。

清康熙二年(1663),改县辖7里为5里:溱溪里、芦溪里、东芝里、夜郎里、娄化里。里下设10甲,夜郎里多设1甲,共51甲。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里设区,全县有区7个:第一区区署在县城,第二区区署在响水田(后迁高桥),第三区区署在花秋坝,第四区区署在新站,第五区区署在松坎,第六区区署在兴隆场(今万盛境内),第七区区署在狮溪口。

民国2(1913),调整区以下建置,区下设保,保下设甲,全县编为7110保。

民国15年,县长刘尚衡始在桃子荡、青山、水坝塘、羊磴、文冲溪等处各设分区。

民国21年,调整县以下建置,编为区、乡、镇、闾、邻。

民国24年,改县下建置为区、联保、保、甲4级。全县编为743联保3453627甲。

民国30年,废联保,撤原7区,设1直辖镇、3区署、7镇、23乡、322保、3070甲。随后逐年调整,至民国37年为县辖1直辖镇、3区署、7镇、23乡、290保、2718甲。

解放初期,计设7区、22乡、7镇、287保、2532甲。

19506月,全县划为11区、29()

19521月,全县11区改编为14区。4月恢复为11区。

19526月,各区试点撤大乡建小乡,至19534月,全县建乡完成,共建132个乡(镇、街)

19544月,全县132个乡(镇、街)调整为159个乡(镇、街)

19554月,改各区数序称谓,冠以区驻地地名。

19557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兴隆区17个乡划属重庆市南桐矿区(今万盛区)

19561月,全县第一次并乡。将142个乡(镇、街)合并为102个乡(镇、街)。是年3月,经贵州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官仓、高桥两区合并为高桥区。全县为8区、2镇、81乡、1乡级镇、6街,共88个乡级单位。

19588月,实行政社合一9月,全县行政建置作重大调整。全县设7个公社、79个管理区、452个生产队、3352个生产小队。

19618月,恢复区级建置,废管理区,区下改称公社,公社以下为生产大队、生产队。全县共有8区、1镇、46个公社、491个大队、3177个生产队。

19627月,再次调整建置。全县设6区、1镇、73个公社()4街、488个大队、3291个生产队。

19648月,恢复元田、羊磴两区建置。

196512月,再次调整行政建置。全县设8区、1(城关镇,区级)53个公社、2个镇(乡叮?92个大队、3291个生产队。

196712月,恢复桐元、水银两个公社。

19814月,恢复蒙渡、捷阵、克勤、木艾、斋郎、天坪、民主、元木、元田、三坡(改名大河)、桥头(改名石门)、长峰(改名天门)12个公社。是年7月,撤新场公社,建七二公社。

19845月,公社改制为乡人民政府。复兴乡改为水坝塘镇、狮溪乡改为狮溪镇,楚米乡改为楚米镇。9月,恢复官仓区公所。

19855月,撤天门乡,建天门办事处。全县建置9区、1(区级)64(包括天门办事处)5镇、513个村、4429个村民组、11个居委会、49个居民组。

1990年,城关镇撤街道办事处,设街道工作委员会,增加8个居委会。羊磴乡增设1个街道居委会。

199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全县行政区划调整为16镇、7乡、1个民族乡、513个村、20个居委会、4239个村民组、84个居民小组。

1992年以来,乡镇级建制未作调整,先后进行了村()委会建制调整。到2006年底,全县共辖16镇、7乡、1个民族乡、226个村、8个居委会、1816个村民组。

现行区划

20147月,遵义市桐梓县辖18个镇、5个乡、1个民族乡:娄山关镇、楚米镇、新站镇、松坎镇、高桥镇、水坝塘镇、官仓镇、花秋镇、羊磴镇、九坝镇、大河镇、夜郎镇、木瓜镇、坡渡镇、燎原镇、狮溪镇、茅石镇、尧龙山镇、风水乡、容光乡、小水乡、黄连乡、芭蕉乡、马鬃苗族乡。

桐梓县桐梓县位于黔北山地与四川盆地的衔接地带,由于构造体系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冰川作用显著,溶蚀、侵蚀并存,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属黔北中山峡谷区。全县地势呈东北高、西南低形状,羊磴河、松坎河、桐梓河将全县切割为三个各具特征的地貌单元。县境内兼有山原、中山、丘陵、山间盆地、河流阶地等多种地貌形态,且岩溶广布,石峰林立,暗河、溶洞比较发育。 

全县平均海拔1100米,最高峰为狮溪镇柏枝山南牛角寨海拔2227米,最低点为坡渡镇渝黔界河面,海拔310米,相对高差达1917米。

桐梓县山脉均系大娄山山脉的支脉,大娄山山脉呈东北-西南向。蒙山山脉系娄山山脉的支脉,主脉由娄山山脉中部西行横亘于县境中部后再向南、北向延展,南至十二茅坡,北达尧龙山。主脉凉风垭呈东南向,是县境南北分异的分水岭,其南为浅切割的中山、坝子,其北为深切割的中山峡谷。

主要山脉

桐梓县境内海拔大于1700米的主要山峰有18座:柏枝山牛角寨(海拔2227米,为黔北第一高峰)、箐坝大山(主峰红山2028)、白马山(1944)、冒角尖(1927)、黄莲大山(1871.9)、黄砂岩(1871.9)、分水岭(1820.7)、花坝大山(1814)、二层岩(1796)、尧龙山(1795.9)、大岩顶(1779)、顶箐(1778)、大梁岗(1770)、仙人山(1768.7)、大窝盆梁子(1750)、硫磺顶(1749.3)、大土湾梁子(1732)、黄岭岗(1730)

水文条件

桐梓县内河流均属长江水系,分属长江上游干流区赤水河、綦江河和乌江水系,计有大于2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河流57条,总长度831.48公里,河网密度0.26公里/平方公里。河流等级为:干流7条,一级支流32条,二级支流18条。主要河流桐梓河、松坎河、羊磴河集雨面积2919.45平方公里。

桐梓河:主流总长度91公里,总集雨面积2254.45平方公里(县境内集雨面积1162.5平方公里),集雨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支流21条,多年平均流量17.76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6.25亿立方米。主要支流有溱溪河、天门河、混子河(小河)、高桥河、斋郎河、风水河、盘龙河等。

松坎河:总长度64.55公里(县内55.3公里),总集雨面积1103.96平方公里(县内集雨面积1039平方公里),境内有木瓜河、水柴河、新站河等集雨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支流17条。

羊磴河:总长87.23公里(县境内54.93公里),总集雨面积1126.56平方公里(县内集雨面积717.95平方公里),境内有羊岗溪、鲤鱼河、马桑坎河等集雨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支流10条。

气候条件

桐梓属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四季不甚分明,水热同季,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无霜期长,春暖风和,时有倒春寒,初夏多雨,盛夏多旱,热而不酷,秋温陡降有绵雨、秋风,冬无严寒,多云寡照,偶有凝冻,垂直地域分布差异大,立体气候显著。

桐梓多年平均阴天数245天,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091.6小时。1978年中央气象局整理的全国气候之最中列出桐梓年平均总云量8.4,年平均低云量7.2,冬季低云量8.5,均名列全国第一。桐梓年均温14.6℃,最冷月-5℃,最热月24.5℃。极端最高气温有37℃,极端最低气温-7℃。由于海拔高差大,气候垂直变化差异显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桐梓属全省少雨区,年平均降雨量1038.8毫米。夏季降水量最多,冬季降水是最少,呈冬干夏湿现象。

土地资源

桐梓县境内土壤有水稻土、潮泥土、黄壤、石灰土、紫色土、黄棕壤6个土类,面积434.1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90.49%。其中酸性土壤46.37万亩,微酸性土壤238.76万亩,中性土壤122.41万亩,微碱性土壤9.04万亩。

桐梓县土地总面积480万亩,其中耕地133.13万亩(稻田37.89万亩,旱地95.24万亩),园地1.15万亩,林地184.04万亩,疏林草地10.3万亩,城乡居民点用地5.69万亩,工矿用地0.07万亩,交通用地2.14万亩,水域4.52万亩,特殊用地1.48万亩,未利用土地31.92万亩。

生物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植物区系15个地理成份中,桐梓县不同程度地具备了13个地理成份。境内珍稀植物较多,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树种有银杉、珙桐,二类保护树种有黄杉、香果树、青钱柳、水青树、红椿等,三类保护树种有穗花杉、厚朴、楠木等。县境内已发现中药材品种约千余种。方竹林总面积33万亩。

除普通野生动物外,县境内发现有黑叶猴、蟒、华南虎、麋鹿、云豹、大鲵、白鹤、红腹锦鸡、华南穿山甲、豺、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林麝、斑羚、岩羊等国家保护珍稀动物。

矿产资源

截至20143月,桐梓县境内初步查明矿藏29种,计有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多处,矿点52处,矿化点11处。其中煤炭储量47.72亿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县。石灰石分布极广,储量丰富,不少地区石灰岩质量较高,达到化工、水泥、玻璃和冶金用石灰岩一级标准。钾矿分布广泛。另有黄铁矿、菱铁矿、滑石、高岭土、白云岩、石英砂岩矿、商品大理石、方解石、石膏、赤铁矿、铅锌矿、铝土矿等矿产资源。

人口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桐梓县总人口57558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娄山关镇97092;楚米镇22882;新站镇24782;松坎镇18455;高桥镇25995;水坝塘镇22270;官仓镇32325;花秋镇45483;羊磴镇20509;九坝镇27922;大河镇9899;夜郎镇20459;木瓜镇24105;坡渡镇20965;燎原镇18650;狮溪镇34256;茅石乡13210;风水乡20998;容光乡17747;小水乡10865;天坪乡23033;黄莲乡5827;芭蕉乡11354;马鬃苗族乡6497人。

2012年末,桐梓县户籍人口715319人,比2011年年末增加5261人。其中农业人口618680人,非农业人口96639人。根据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局统计,全年出生6373人,其中:常住人口出生5032人,常住人口出生率为8.46‰,同比下降0.0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3.35‰

民族

桐梓县境,古代即为多民族杂居地区。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各民族互为分化和融合,形成新的单一民族。1951年统计,全县仅有苗、彝、仡佬等3个少数民族362户,其中绝大多数为苗族。

截至20146月,桐梓县有苗族、侗族、彝族、满族、壮族、羌族、傣族、白族、瑶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东乡族、布朗族和汉族等18个民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