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QQ 注册 我的订单 投诉建议 帮助中心 手机版
收藏本站

您好,欢迎光临国内领先的12306网上订火车票官网--114票务网!

火车票预订手机版
政府网站查询
云抢票客户端
当前位置:114票务网 > 政府网 > 广西政府网 > 梧州政府网 > 藤县政府网
中文名:

藤县政府网

官网:
www.tengxian.gov.cn
地址:
藤州镇登俊路57号
车牌:
桂D
区号
0774-7280188
百度分享
分享到:

藤县政府介绍

藤县位于广西梧州市西部,毗邻粤港澳,经南梧公路距梧州市区60公里,距南宁市区350公里,距广州市区375公里。北回归线从境内中部经过,是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因盛产白藤得名藤州,1377年始名藤县至今。截至2014年,藤县下辖15个镇、2个乡,区域面积约3945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48万亩,林地面积约430万亩。藤县是全国农业综合开发百强县、全国绿化百佳县、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商品粮食基地县、全国十大松脂生产基地县、全国八角之乡、玉桂之乡。2008年被评“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2013年入选第十三届“西部百强县”。

藤县县城一角(欧伟文摄)藤县,秦以前属百越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属南海郡,郡治番禺(今广州)。汉初属南越国地。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元鼎六年属苍梧郡猛陵县地,县治今苍梧县境。王莽新朝,苍梧郡曾改名新广,猛陵县改名猛陆。三国属吴,为苍梧郡猛陵县地。公元361年(晋穆帝升平五年)属永平郡安沂县。南朝宋属永平郡安沂、丰城、夫宁县。南朝齐仍属永平郡夫宁、安沂。南朝梁于永平郡置石州,属石州。南朝陈属永平、建陵郡。隋平陈废永平郡。公元590年(开皇十年)置石州,592年改名藤州。607年(大业三年),复以藤州为永平郡,属永平、安基、隋安、淳人,治永平县(即南朝齐夫宁县,开皇中改名)。公元618年永平郡属梁。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改永平郡为藤州,领永平、安基、武林、隋建、阳安、普宁、宁人、淳人、猛陵、大宾、贺川、戎城等县,624年,淳人更名感义;贞观时改名镡津,为藤州治所。

藤县627年(贞观元年)属容州总管府。742年(天宝元年)改名感义郡。758年(乾元元年)复为藤州,辖镡津(原永平县)、感义、义昌、宁风县。五代十国,仍为藤州。初属楚,后属南汉。宋仍为藤州。972年(开宝五年)省宁风、感义、义昌入镡津。973年州治西移一公里至绣江西岸(今藤城镇驻地),1071年(熙宁四年)隶广南西路。元属藤州镡津县,隶湖广行省;1341~1368年末隶湖广行中书省。明属梧州府,1369年(洪武二年)9月,省镡津县入藤州。1377年5月降州为县,始名藤县。清藤县属梧州府。民国初废府设道,1913年2月,藤县属梧州道,7月设郁江道,属郁江道。1914年6月郁江道易名苍梧道,藤县属之。1935年3月,属梧州行政监督区,1941年4月改为梧州行政督察区,区治梧州市,藤县属之,至解放。 解放后,藤县属广西省梧州专区。1950年2月,全县划分为6个区,辖29个乡、2个镇。1951年2月划分为12个区。1951年5月划糯垌归岑溪,7月梧、郁专区合并改名为容县专区。1953年3月,划三堡区归岑溪县,全县设166个乡、3个镇,区为县派出机关,共10个区;乡镇为一级政权组织。1955年5月第一至第十区依次改名为城厢、赤水、埌南、大坡、大黎、象棋、金鸡、天平、濛江、太平区。1958年1月1日撤区并乡,全县划分为44个乡,保留大黎区(辖8个乡)、太平区(辖11个乡);5月撤销区,全县调整为31个乡;7月,原梧州专区恢复,藤县属辖区内;8月撤乡镇,成立12个人民公社。1959年4月后,分出18个人民公社,下设大队,大队下设生产大队。1961年5月,全县划为6个区,区辖42个公社(时称中等公社),公社下辖684个大队。1962年10月,全县划为14个区、1个镇,区以下设乡,乡社合一,每乡一社(小公社),共200个小公社。1968年11月改区为公社,乡改称大队。1969年8月,从城关分出白沙,金鸡分出新庆,大黎分出宁康,埌南分出同心,藤城镇改称藤城人民公社,共19个公社。1971年11月,梧州专区改称梧州地区。1980年8月,太平公社又分出太平镇公社。1984年8月,南安公社分出赤水,同月各人民公社改称乡、镇,11月白沙改称津北乡,时全县共21个乡镇。1987年1月,太平乡和太平镇合并称太平镇。1990年全县辖9乡、11镇、265个村公所、1186个村委会、4201个自然村。1997年,城关乡改称潭东镇,新庆、同心、津北、东荣乡改称镇,1997年4月,隶属梧州市。2001年,全县辖藤城、潭东、南安、埌南、津北、金鸡、象棋、同心、岭景、新庆、天平、濛江、和平、太平、古龙、东荣、大黎17个镇,赤水、宁康、平福3个乡;村民委员会266个,居民委员会13个。2002年4月,南安镇与赤水乡合并,设立塘步镇,全县辖17个镇,2个乡。2003年7月,撤销宁康乡,设立大黎镇;藤城镇、潭东镇、津北镇三镇合并,设立藤州镇,2013年,新设宁康乡,至此,全县辖15个镇,2个乡。

藤县

藤县位于广西东部,东接苍梧,南界岑溪、容县,西邻平南,北与蒙山、昭平毗邻。介于北纬23°02′35"~24°03′09",东经110°21′00"~111°11′27"之间,是长形低山丘陵区。最东点赤水乡六坊村石桥岭,最西点是宁康乡料南村竹篙冲儿顶,东西最大横距86公里;最南点象棋镇河柳村山子,最北点大黎镇上荣村竹沙顶。沿公路东经南、新地,往梧州市78公里;西经平南、桂平、贵港市、宾阳,往南宁市350公里。

气候

藤县地处亚热带地区。宁康、大黎、东荣、平福、古龙五个乡

县城防洪堤(欧伟文摄)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其余各乡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夏长冬短,四季分明。春季多阴雨天气;夏季多热雷雨,有时产生大风暴雨和冰雹;秋季常有秋旱和寒露风;冬季多数年份有霜冻。根据气候划分,以候平均温度小于或等于10℃为冬季;大于10℃而小于22℃为春秋季;大于22℃为夏季。春季从2月9日至4月25日共76天;夏季由4月26日至10月13日共171天;秋季从10月14日至12月29日共77日。冬季由12月30日至次年2月8日共41天。由于地形构造复杂。有部分带状和盆地式小范围气候。如蒙江沿岸太平、东荣一带河峪。比藤北其它地区气温高些和湿些。藤南同心乡所在地形成小盆地高温小气候。行政区划编辑截至2014年,藤县共辖15个镇、2个乡:藤州镇、塘步镇、琅南镇、同心镇、金鸡镇、新庆镇、象棋镇、岭景镇、天平镇、蒙江镇、和平镇、太平镇、古龙镇、东荣镇、大黎镇、平福乡、宁康乡。县政府驻藤州镇。、藤州镇(6个社区、27个村):大东社区、东风社区、朝阳社区、城西社区、城南社区、城东社区、胜西、白泥、东胜、潭东、礼秀、福善、四旺、纯平、三坡、新华、中和、古达、大垌、平政、积和、丽新、民生、白沙、河口、贤德、永隆、汶塘、永清、车塘、安宁、保良、谷山。塘步镇(1个社区、16个村):南安街社区、南安、古祀、古佩、大罗、汗池、沙田、金板、禤洲、龙安、塘村、石塘、大元、六坊、上赤、孔良、赤水、富藤社区。埌南镇(1个社区、15个村):地坡社区、垠南、新光、马地、双底、泗门、界垌、大湴、莫垠、杨村、界田、冼村、新勤、黎寨。同心镇(1个社区、9个村):同心社区、真胜、同心、森塘、大梳、陈底、沙村、平顶、力冲、凤阁。金鸡镇(1个社区、20个村):富民社区、金鸡、民乐、秀安、龙头、大坟、平山、陶塘、旺国、思善、同荣、古华、兴隆、交口、新中、镇安、胜安、同安、光华、新民、沙冲。新庆镇(1社区、11个村):大路圩社区、新庆、均平、夏荣、中心、建新、庆旺、富荣、高田、思亥、龙山、同敏。象棋镇(1社区、15个村):象棋社区、象棋、双荣、甘村、罗文、中信、共胜、龙凤、柏塘、同乐、留村、道家、河柳、富祝、新芹、洛塘。岭景镇(1个社区、14个村):岭景社区、岭景、皇村、石村、和好、罗江、麦地、坡塘、都蒙、南荣、大益、新村、古罗、中村、罗算。天平镇(1个社区、20个村):天平街社区、天平、龙胜、罗万、罗平、冷水、罗垌、新陈、新马、罗盖、民益、保燕、三益、塘冲、满村、石炉、回龙、思中、新兴、新大、富双。濛江镇(2个社区、21村):河西社区、河东社区、、旺家、党洲、新安、新城、健良、江权、泗洲、安和、覃安、兴义、大德、义良、莲垌、洲祖、勒竹、彩塘、双德、共和、那塘、古兰、古厚。

藤县和平镇(1社区、17个村):和平街社区、和平、石桥、座洞、龙塘、屯江、榄莫、双垌、平竹、陈塘、官罗、都坡、志成、木依、新良、新平、思源、新塘。太平镇(5个社区、20个村):上元社区、正东社区、德胜社区 、泰州南社区 泰州北社区、下黎、健安、新雅、安福、浮田、七政、柴咀、良垌、大坡、木崖、古秀、陈垌、善庆、仁安、石夏、永平、罗社、金田、永良、东皇。古龙镇(1个社区、10个村):旺龙社区、古龙、田心、中龙、合隆、金凤、德安、大村、木河、长沙、陈平。平福乡(1个社区、14个村):平福社区、平福、社平、留利、定安、巷逢、思园、仁厚、民安、寻村、莫泗、下双、沙街、桃花、中太。东荣镇(1个社区、13个村):东荣社区、东荣、思排、杨垌、华安、夏垌、甘塘、护安、上峡、三江、大带、坡头、昨雅、均常。大黎镇(1个社区、21村):大黎社区、大黎、朝林、平安、国安、东安、兴安、古盘、祥江、永和、来历、和安、上荣、花洲、理答、白祝、太兴、黎田。宁康乡:宁康,大塘、孟塘、永太、新旺、料南、都邦、富斗、平桂。

人口民族编辑秦和西汉初期,该地古越人,主要是西瓯人。《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今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曰南皆粤分也。”《汉书·地理志》第八卷下,师古注引臣赞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宋代罗泌《路史》;秦始皇统一南方时,原来南方百越的支系只剩下东越(今浙江)、闽越(今福建)、南越、西瓯和骆越,而活动于岭南地区的主要是西瓯和骆越。(张一民《西瓯考·骆越》)。自南越王赵佗上汉文帝书自称“蛮夷人长老夫”之后,岭南古代的越人,被称为“蛮”或“蛮夷”,到东汉末年,称“乌浒人”。《后汉书·南蛮传》:“《礼记》称:“南方曰蛮,雕题交趾”。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趾,其西有噉人国,生首子轧解而食之,谓之宜弟味旨,则以遗其君,君喜而赏其父,取妻美,则让其兄。今乌浒人是也”。《淮南子》:“苍梧娶妻美,则让其兄。”魏晋至隋唐时代,主要是俚人和僚人。《隋书·南蛮传》:“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赵宋以后,主要为瑶人和壮人。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说:“庆远南丹溪洞之民呼为僮”(按:今版《桂海虞衡》无此语),宋人朱辅《溪蛮丛笑》说南方溪洞的少数民族“有五:曰苗、曰瑶、曰僚、曰僮、曰仡老”。《壮族简史》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有瑶僮两种,瑶乃荆蛮,僮则旧越人也”。元、明两代,居住的主要是汉、僮、瑶族。明,韩雍《议处广西梧州府地方事宜疏》:“看得梧州府藤县地名五屯,约有僮人二三千,系断藤峡左臂”。解放后,县境内居住的主要是汉族。1964年全县6个民族,汉族453696人,占总人口99.93%;壮族263人,占总人口0.06%;其他为瑶族17人,仫佬族7人,回族5人,侗族1人,共30人;另有民族不详6人。1982年人口普查,全县人口672312人,其中汉族671926人,占全县人口总数99.94%,壮族318人,侗族46人,回族5人,仫佬族9人,苗族3人,满族3人,彝族1人,外国籍(越南)加入中国籍的1人。少数民族合计386人,不到全县人口总数千分之一。1990年全县17个民族,其中汉族770301人,占总人口99.73%,少数民族2056人,占总人口0.27%。计壮族980人,占总人口0.12%;瑶族860人;占总人口0.11%;仫佬族57人,侗族49人,苗族41人,毛南族14人,满族26人,回族10人,黎族5人,布依族、土家族、京族各3人,彝族2人,蒙古族、白族、水族各1人。少数民族绝大部分为外县籍来藤工作的干部、职工及其家属,全县无少数民族独立聚居的乡、村、自然村,是一个汉族聚居的县份。 2010 年藤县总人口为113.58 万人,其中非农人口为10.89 万人。藤县人口民族构成中,少数民族人口约为4000 人,约占总人口的0.4%。

自然资源编辑藤县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截至2013年,已探

白藤明的矿藏有钛铁、黄金、重晶石、花岗岩、铅锌、硅等20多种。其中钛矿贮藏量大,品位高,钛铁矿储量约2000万吨;高岭土总藏量约6.7亿吨。藤县农林畜牧水产较为丰富,截至2013年,林木蓄积量1064.3万立方米,年产优质稻26万吨、砂糖桔10.8万吨、无籽西瓜25万吨、香芋总产量2.5万吨、粉葛8万吨、肉猪45.7万头、养鸡965.6万羽、网箱养鱼1.8万吨,是中国玉桂、八角之乡。藤县水利资源较为丰富,截至2013年,已经拥有中小型发电站21座,装机容量31.62万千瓦,年发电量12455万千瓦时。经济发展编辑明清两代,藤县财税收入主要是田赋。清代并征收黄麻、生铜、熟铁等税。同治以后,曾在江和藤城增设税捐。民国初期沿用清制,后除国税、省税外,增加地方税捐杂课。解放后县开始征收农业和工商各税。随着经济发展壮大,工、商、交通运输业产值及流转额逐年增长,而农业贯彻增产不增税、困难减免的征税原则。总的,县财政根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理财,扶持和促进各项经济事业发展。 清末,县城和较大的圩镇有典当小铺。辛亥革命后流通旧、新桂系铸造的银辅币和印发的纸币。1935年新桂系的广西银行在藤县设立一所办事处,始出现近代金融机构。同年,中央、中国、交通、农民银行的钞票取代了新桂系地方钞票。抗战军兴,广州陷敌,很多舶来品取道广州湾(今湛江),经遂溪、岑溪至藤县,使县内商业兴盛,金融业也相应发展。当时有谦益、顺泰、广源、同发、祥发、永泰六所金融机构。抗战胜利后,通货膨胀,多年禁止通用的银铜等硬币恢复流通市场。解放后,硬币和纸币(人民币)混合流通。1990年有中国银行、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五家国营金融机构。工商银行在县城设有7个储蓄所,农业银行在县城及各乡镇共设有22个营业所。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1个,下设19个信用社,35个分社。

赤水港口(欧伟文摄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46.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8.2亿元,年均增长13.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185元。全县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42.6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63亿元,年均增长30.8%;工业增加值由12.86亿元增加到56.4亿元,年均增长24.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3.93亿元增加到41.6亿元,年均增长55.3%;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的1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6.2亿元,五年累计完成投资227.9亿元,年均增长47%。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14家。2010年县工业集中区产值达16.2亿元,创历年新高。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石表山4A级景区成为梧州对外宣传的名片,旅游业已成为该县经济新的增长点。2010年第三产业产值达到22.7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2.7%。产业结构在优化升级中实现重大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42:35:23转变为2010年的24:57:19,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0亿元,同比增长12.5%,高于全区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连续五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农业增加值完成33.93亿元,同比增长4.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两年翻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9.64亿元,同比增长41.2%,是2009年的2.3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5.35亿元,同比增长21.1%,是2009年的2.3倍;财政收入实现两年翻番,达10亿元,同比增长38.8%,是2009年的2.1倍,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74亿元,同比增长35.8%,是2009年的2倍;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两年翻番,达120亿元,同比增长24.8%,是2009年的2.6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80元,同比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5334元,同比增长12%。坚持扶优助强,工业强县迈出新步伐。2012年,藤县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3亿元,达13.35亿元,同比增长33.5%。其中,陶瓷产业项目生产线达到87条,陶瓷企业全年税收收入3379万元;钛白产业全年税收收入8653万元。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3亿元,同比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6.1亿元,同比增长34.5%;财政收入完成15.9亿元,同比增长19.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34.2亿元,同比增长2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916元,同比增长9.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83元,同比增长13.8%。

文化介绍编辑方言

藤县方言比较单纯,全县通行粤语,称为藤县话。另有一些客家话点,零星分布在各乡镇,人数不多。本志记录藤县话,以藤城(县城)为代表点。

风俗

藤县旧俗,《寰宇记》载:“俗以青石为刀剑,……妇人亦为环玦代珠玉也”。“俗不知岁,唯用八月酉日为腊,长幼相慰,贺以为年,男儿以白布为头巾,女儿以白布为衫。”元《一统志》载,“每月中旬,年少女儿盛服吹笙,相召明月下,以相调弄号,月夜泊以为娱。二更后,匹配两两相携,随处即合,至晓即散。”同治县志载,藤民重廉耻,崇学术。宦游者慕清修,林居者谨于谒。居室为蔽风雨或编竹朴篾,不异齐民。器无巧技,啬于居财,岁时不竟奢侈。婚丧祭循遵典礼,惟士大夫行之。而丧用浮屠,病事巫祝,在寻常有所不免。民之近山者樵。近水者渔,不营商贾,家鲜盖藏。乡落妇女,昔多樵臀髻,今渐改素妆矣。”

文艺创作

1959年~1970年,集中县美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搞泥塑展览,雕塑人像80多个,展出时间一年。1971~1990年举办创作学习班、座谈会25期637人次,时间229天。创作文学、美术、摄影、书法等作品1731篇(幅)。1972年组织作者106人到水库、电站厂矿、农村体验生活,创作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散文、剧本、美术、摄影作品99篇件。1984年,征集全国各地书法作品400件,组织创作藤县风光水彩画10幅,在纪念袁崇焕诞辰400周年学术讨论会期向展出。1989~1990年在全县范围征集对联活动,共1500联。文艺刊物有《藤县演唱材料》,32开,1957~1960年县文化馆编印,每年2期,期250~300册,分发农村俱乐部(文化室)。《紫藤》,16开,1978年县文化局创办,双月刊,1984年后改为不定期,1985年向全国公开发行100万册;1986~1990年内部发行,年1000册。个别乡镇民众自发组织诗联社,油印或铅印诗联分送社员。1986年,完成200万字的《藤县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牛歌志》三套集成。

教育卫生编辑教育

藤县古代的学校,除州学、县学外,还有书院、社学、义学和私塾等。最早的书院为明景泰元年(1450)创建的三元书院,比较著名的还有解元、凤山、南麓、友仁、藤州、经古等书院。明洪武八年(1375)社学有南山、仁寿、登俊、涧西、城南等5所。清代兴办义学,主要有藤邑、和平、太平七里义学,民间还有私塾(蒙馆、大馆)。光绪二十八年(1902)兴办新学。清末有中、小学堂19所,职业技术学堂1所(镡津蚕业传习所)。民国时期,兴办平民学校,推行全民教育,38年(1949),全县有中学4所(完全中学1所、初中3所),学生1302人,教职工90人;小学336所,学生23751人,教职工1377人。1952年,全县有中学2所,小学636所,学生共41068人,教职工1756人。1966年,普通中学5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学生3029人,教职工.223人;农业中学53所,学生3869人,教职工107人;工读中学1所,学生277人;小学767所,学生69211人,教职工1540人;耕读小学1161所,学生19057人。1985~1986学年度,学龄儿童72984人,入学70788人,入学率为98.07%,成为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县。1990年,全县有小学275所,学生99786人,教职工5004人(其中民办教师1920人,代课教师641人);中学51所(其中完全中学6所),学生18060人。教职工1607人(其中民办183人)。此外,还有师范、卫生、农机等职业学校各1所,职业高中2所。幼儿教育、成人教育及业余教育亦得到发展。

卫生

民国前,藤县西医短缺,主要以中医药治病。城镇中医一般坐堂诊病,少数蒹营药店;亦有行商兼营药店,聘请医师坐堂,乡村医师少数坐堂诊病,大多数应病人约请行医。民国初,县政府在旧儒学正署设十字会,年余撤销。25年(1936)设县诊疗所1间,人员5人,其中西医1人。27年改为卫生院,并于太平、江、三堡、金鸡、糯垌、大沙坪、象棋、赤水乡设医务所,每所医师1人。35年县卫生院有工作人员11人,病床14张,日门诊量10余人;下辖乡镇医务所7所,每所西医1人。当年有私营西药店5间,中药店104间。卫生人员技术力量薄弱,医疗卫生条件差,缺医少药,天花、霍乱、麻疹、白喉、伤寒、小儿麻痹、疟疾、痢疾、肝炎、麻风等传染病连年发生,死亡甚众。解放后,卫生事业逐步发展,1990年有10个县直医疗卫生事业单位,19个乡镇卫生院,另有东南金矿工人医院1所,工业及其他部门卫生所(室)39个,村公所医疗点270个;集体经营药店(含中西药)47间,私营68间;卫生技术人员2573人,病床529张;卫生事业经费从1951年2000元增到179.20万元。天花、霍乱1953年已绝迹。1985年经自治区考核验收,丝虫病已达到基本消灭标准;可免性传染病麻疹、白喉、小儿麻痹症基本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控制标准。查治了一批麻风病人。妇幼保健加强,新法接生率95%以上。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城乡群众饮水卫生得到改善。

交通建设编辑解放前,藤县公路有藤城至金鸡、江至太平、华安至太平3条。机动车辆少,有少数马车等畜力运输车辆,陆运主要靠肩挑背扛。水路运输,1946年有江至梧州电船1艘,藤城至梧州电船3艘,其余民船用人工拉,人力划。解放后,水陆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至1990年有公路40条,总长692.90公里,全县20个乡镇通汽车。水路发展机动运输,建造机动船只,整治疏竣航道,浔江、北流河,江均常年通航。截至2007年,藤县境内河流纵横,有珠江主干流浔江贯串其间,还有其支流北流河(绣江)、江河。藤县历来为水路交通枢纽,江河北可经梧州的桂江、漓江过灵渠,入湘江通长江水系;西可溯江达南宁、柳州;东可通粤港澳;南可溯北流河(绣江)上陆路再顺南流河到达南海、交趾国等,沿浔江、北流河曾有赤水、禤洲金鸡、双竞、窦家等水路驿站。是中原通往海南、越南的要道,京官商贾,文人骚客多有往来,这条水路历史上称做“水上丝绸之路”。南梧二级公路以及321国道从境内通过,截至2011年,浔江径流县境74.3公里,水运客货轮可上通贵港、南宁、柳州,下达梧州、广州直至港澳。港口码头、公路、铁路等交通项目加快建设,逐步形成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4.94亿元。南广铁路、贵梧高速、柳梧高速公路藤县段加快建设;梧州港赤水圩作业区码头5个泊位及进港一级公路已建成使用;藤新、藤容、潭太二级公路,同心、平福、大黎、和平、象棋等通乡镇硬化路以及县城东、南、西三条进城道路等项目的建成,使全县新增二级公路130多公里。藤县县城距梧州国际机场、梧州赤水港、梧州火车南站为40分钟车程。2014年月18日,D8271次动车组列车停靠藤县火车站,标志着藤县进入高铁时代。桂东南地区在结束“地无寸铁”时代仅5年后再次迎来高铁时代,融入广西高铁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