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QQ 注册 我的订单 投诉建议 帮助中心 手机版
收藏本站

您好,欢迎光临国内领先的12306网上订火车票官网--114票务网!

火车票预订手机版
政府网站查询
云抢票客户端
当前位置:114票务网 > 政府网 > 江西政府网 > 吉安政府网 > 泰和政府网
中文名:

泰和县政府网

官网:
http://www.jxth.gov.cn/
地址:
暂无
车牌:
赣D
区号
百度分享
分享到:

泰和县政府介绍

泰和县位于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吉泰走廊, 与吉安主城区间已经实现公交一体化并规划建有吉泰走廊轻轨,是组成百万城镇人口大吉安的南翼副中心。泰和不但是一座有着1800多年建城历史的庐陵文化历史名城,而且还是光荣的中央苏区县,享受《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苏区财税优惠政策。时速350公里/小时的昌吉赣客运专线设有高铁泰和站,普铁泰和站是京九铁路上最大的县级火车站,泰和东站是铁路货运三等站,此外吉衡铁路、吉泉铁路也经过泰和;民航泰和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一百万人次,年客机起降能力12821架次,年货邮吞吐能力3500;千里赣江横贯泰和注入长江,千吨级TEU集装箱货轮可常年通达泰和港集装箱码头;中石油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南车水电站、老营盘水电站、石虎塘航电枢纽为泰和提供了清洁能源;319国道、105国道、泉南高速公路、泰井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泰赣高速公路、吉安绕城高速公路(在建)在泰和纵横交错,为此省交通厅在泰和专门设立泰和高速公路管理处。目前泰和形成了老城区、龙江新区、工业园区、滨江新区的四大片区城市发展格局。泰和位于吉泰平原(吉泰盆地)腹地,东南邻闻名全国的苏区模范县、红军县、烈士县和将军县兴国县, 西南毗遂川县、万安县,西接有着 共和国的奠基石中国革命摇篮之称的井冈山市、 永新县、北与吉安县相连,东北连青原区历史沿革编辑泰和古为扬州南境,春秋、战国先后属吴、越、楚,秦属九江郡;西汉为庐陵县境,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置西昌县,为庐陵郡治,故城在今县城西1.5公里。三国:吴末,析西昌置东昌县(今吉安县永和镇),属庐陵郡。晋:太康元年(280),庐陵郡治迁石阳(今吉水县东北10公里),西昌属之。南北朝:大宝元年(550)六月,陈霸先驻军西昌。南朝陈时,省西昌。隋:开皇九年(589),复置西昌县。开皇十年,废西昌,并东昌、遂兴(今遂川、万安)、广兴(今莲花)、永新等地置安丰县。开皇十一年(公元591)(一说十年)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更名泰和县,属吉州(后称庐陵郡)。泰和之名始此。大业八年(612)因安丰治非津要,仍徙至西昌故城,属庐陵郡。唐:武德五年(622)置南平州,领泰和、永新、广兴、东昌四县,泰和为州治。武德八年,废州,并永新、广兴、东昌三县入太和县(改泰为太),属吉州。贞观元年(627),吉州属江南道。五年,西昌因兵祸,县治复徙安丰旧治。显庆三年(657)析太和复置永新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吉州属江南西道。天宝元年(742),太和属庐陵郡。乾元元年(758),庐陵郡复改吉州,太和属之。乾元三年(760)(一说贞元三年),县治移白下驿西(今实验小学内),属吉州。五代十国:南唐时(937-943),周矩倡筑槎滩、碉石二陂,灌高行(今禾市)、信实(今螺溪)两乡田地。南唐保大元年(943),析太和地置龙泉场,后升为县(今遂川县)。宋:熙宁四年(1071),分太和之诚信乡置万安县。元祐七年(1092),割县境高行乡三堡肃永新县。德佑元年(1275)二月,文天祥在樟塘募兵抗元,三月,元军攻占县城。七月,文天祥收复太和。元: 元贞元年(1295),太和县升为州,属江西行中书省吉安路。至正十八年(1358)九月,陈友谅军攻占太和。至正二十五年(1365),常遇春平定太和。明: 洪武二年(1369),废州,复为泰和县(改太为泰),属江西布政使司吉安府。永乐十三年(1415),陈循中状元。永乐十九年(1421),曾鹤龄中状元。正统九年(1444)三月,杨士奇卒,归葬泰和。成化十四年(1478),曾彦中状元。成化二十一年(1485),大水入城,决天井坝为河,赣江改道10余公里。正德六年(1511),用砖筑城墙,并改建六门。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攻入泰和,设官施政。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入城。康熙十五年(1676),二月,吴三桂部进占县城。十一月,清收复泰和。雍正七年(1729)10月,修县城六门。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太平军攻占县城。光绪二十六年(1900),县人响应义和团,烧毁天主教堂。宣统三年(1911),汤漪(南溪人),代表江西省出席临时国会,任参议员,选举孙文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民国11(1922),北伐军抵泰和,委任官员。民国12(1923),广东革命军,第二次进驻泰和。民国15(1926)7月,成立中国共产党泰和特别支部。9月,北伐军再次入城。是月,成立国民党泰和县党部筹备委员会。11月,宋庆龄和苏联顾问鲍罗廷道经泰和,县党部及各界人士前往码头迎送。民国17(1928),毛泽东在太湖村成立村工农兵政府。民国18(1929),彭德怀在禾市和马市一带打击土豪劣绅。民国19(1930)718,毛泽东、朱德、陈毅、罗荣桓等率红军前委、总司令部、红四军等在古坪休整。毛泽东找地方干部谈话,做调查。24日,红二十军攻克县城。民国20(1931)5月,毛泽东、朱德在白云山上指挥红军打第二次反围剿第一仗,全歼国军第28师。民国26(1937)10月,陈毅、曾山等率游击队北上抗日,苏区干群到江边迎送,县政府设宴招待。民国28(1939),上半年起,日军进占南昌,江西省政府陆续迁至泰和,成立临时省会。民国29(1940),国立中正大学在杏岭成立。民国31(1942)5月,廖承志,监禁在泰和马家洲集中营。12月,在上田,举办全省体育运动大会。民国34(1945)1月,日军由湖南攻赣洲,窜扰县境垇头、高市、白土街。7月,日军撤退,窜扰泰和。马家洲300栋店面和全部民房、永昌市200余栋民房被烧毁。民国38(1949)7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5兵团44157470团炮兵营解放泰和。泰和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0月,省政府主持开工复修梅陂。195045日,驻军解放军炮兵营改编为泰和县中队。1951年,组建康复医院,治疗抗美援朝伤病员。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和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来县访问。1953年,中共泰和县委在县城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1954年,2月,万安所属上宏、苏溪2乡划归泰和。4月,在县城召开泰和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5年,7月,在县城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泰和县首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956年,6月,泰和县第一座水电站白土乡水口村水力发电站开工。(9月竣工,装机12千瓦)1958年,7月,泰和至井冈山公路正式通车。1965年,5月,毛泽东主席由井冈山经泰和至吉安。1969年,动工兴建老营盘水库。1970年,泰和机场(今井冈山机场)开工兴建。1973年竣工。1972年,邓小平视察井冈山糖厂(今泰和糖厂)、泰和拖拉机制造厂。1978年,在上田设立泰和鸡原种场,进行泰和鸡保种工作。1980年,列为全国商品牛基地县。1982年,泰和酒厂研制的白凤乌鸡补酒被选为国家外交部礼品酒。1983年,千烟洲被列为江西省吉泰盆地红壤丘陵开发试验研究中心。1987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视察泰和酒厂和武山恳殖场。1988年,11月,泰和大桥工程开工。2012年泰和工业园成为江西省第一批重点省级工业园区, 全县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达104亿元,同比增长12.5%;财政总收入突破13亿元,达13.58亿元,同比净增2.48亿元,增长22.3%。国务院2012年正式颁布《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泰和作为中央苏区县,2013年开始国家安排国家工商总局对口支援泰和县。

地理环境泰和县位于江西省中南部,吉泰盆地中心,东南毗兴国县,西连井冈山市、永新县。泰和县东西长105公里,南北宽57公里,国土总面积2667平方公里。境内地貌多样,山地、丘陵、河谷平原面积各占16%54%30%。年均日照1756.4小时,气温18.6度,无霜期281天,降雨量1726毫米,光能充足,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丰沛,属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行政区划编辑泰和县辖16个镇、6个乡、2个场(澄江镇、碧溪镇、桥头镇、禾市镇、螺溪镇、石山乡、

泰和县域地图南溪乡、苏溪镇、马市镇、沿溪镇、塘洲镇、冠朝镇、上模乡、沙村镇、水槎乡、上圯乡、老营盘镇、中龙乡、小龙镇、灌溪镇、苑前镇、万合镇、武山垦殖场、泰和垦殖场),县政府所在地澄江镇是泰和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北距南昌262公里、吉安市42公里,西上井冈山市区114公里。

自然资源编辑泰和县森林覆盖率51.6%,森林蓄积量450万立方米。已知的高等植物资源有2500余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树达89种,是江西省木材重点生产基地。赣江贯穿中部,过境河段长59.1公里,仙槎河、仁善河、牛吼江、禾水、蜀水等11条支流均汇归赣江,构成羽状的赣江水系,总集雨面积1.1万平方公里。地表水多年平均总量达22.44亿立米,过境客水量多年平均达380.93亿立米,水能理论蕴藏量6.75万千瓦,现有各类蓄水工程2673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3座。泰和已发现矿种20余种,矿点50多处。其中钨矿总储量130万吨,品位1.5%;石灰石、瓷土、型砂分布广,储量大;南溪石膏矿品位达95%以上。

社会事业编辑拥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采茶剧团、影业总公司等文化单位,有县级电视台、广播电台各1座,所有乡镇均建立了文化站。乡乡通光缆工程圆满结束,各乡镇场均能收看到有线电视。《井台》、《远山》、《桂花院》等一批精品力作享誉全国,2001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泰和县现有各类学校360所、在校学生7.9万人,基本形成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现代农村教育体系。泰和县医疗机构31家,先后有15项科研成果达到省内和国内先进水平,是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工作先进县。

医疗卫生

2012年,25所乡镇卫生院和446所村卫生室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8%,基金使用率达96.7%。县人民医院新门诊大楼投入使用,县中医院、县卫生监督所整体搬迁工作正在进行。

文化教育

泰和地属庐陵文化区,历来文风鼎盛。自宋代起,泰和就拥有完善而正规的学校体制,包括州学、县学、乡学、村学,另外还有石冈、萃和等全省闻名的书院。历史上,共有496名进士、1261名举人出自泰和,其中包括3名状元、4名榜眼、4名探花。近代战乱后,庐陵文化迅速衰落,泰和县在文化教育上也渐趋落后,民国起才有所恢复。抗日战争期间,先有国立中正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后有江西省农业院、省立体育师范、江西民国日报社、大众日报社、省图书馆等文教机构随省政府迁至泰和,又有国立中正大学等院校在泰和成立,对泰和文化教育的重振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全县共有普通中学34所,在校学生3.2万人,小学224所,在校学生3.5万人。2012年,2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及293家农家书屋全面建成。投入资金4109万元,实施各类校建项目56个。

民政扶优

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700元,分别同比增长11.6%12%。泰和县民生投入资金超16亿元,同比增长31.3%,占财政总支出的78%。泰和县新增城镇就业9168人,城镇就业率达96.5%;发放小额就业贷款1.06亿元,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达50.3万人次,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总量达2.3亿元,实现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新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2.1万人,其中新农保参保率达82%,共发放城乡居民养老金3386万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350/.月和170/.月。全年争取上级救灾资金985万元,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8600多万元,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1180套,改造棚户区住房60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20户。

基础设施

2012年,马头山、村口垅等7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完成,占坑、大沙塘等15座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建设,螺溪、禾市2.8万亩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全面建成,苑前、万合、苏溪等小农水高标准农田全面开工,马市防洪堤五河治理项目顺利开工建设,上圯防洪工程、洞口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南车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加快推进。全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3.83万亩、通道绿化里程110.6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7.65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6平方米,城镇化率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达48.76%。泰和大道北延、滨江大道一期、泰和大道南延一期、工农兵大道东延一期、白凤大道白改黑二期等路网新建、改造工程全面完工,文沿路(西段)改造扎实推进。新行政中心大楼顺利封顶,体育中心一期主体工程基本完工,西昌广场、泰和门即将全面竣工,日产5万吨自来水厂一期工程春节前实现试运行,嘉禾公园、澄江便民服务中心、泰和物流园等项目稳步推进。

经济编辑概况

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国营经济为辅是泰和经济的特点。泰和自古就是商业中心,自古庐陵,咽喉苏广,唇齿闽浙,山川城廓壮伟,户口繁衍,风光半苏州,那时,全国性的文化学术交流亦是司空见惯,黄庭坚、王阳明、朱熹、文天祥、欧阳修、苏东坡、韩愈、王勃、罗贯中等都流连庐陵;硕大的战国粮仓遗址诉说她远古的富足,而那关于出产全国十分之一的贡粮、打造全国六分之一的官船的记载流芳千古。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是南宋(GDP占全球的60%),在南宋经济最繁荣的年代,庐陵的上交的财政收入占到南宋的十分之一.从南宋到太平天国以前,庐陵一直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南宋时期为全国首富,元明清时期仅次于苏杭。由于近现代的战乱,庐陵才掉出了()()()()”方队。建国后国营经济重点建设北方和西部工矿,泰和走出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垄断国企为辅助的路子。非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都竞争不过民营企业,倒闭的倒闭,被民营企业收购的收购;移动、石油等国企为泰和的经济发展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泰和县全年生产总值(GDP)125.17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完成财政总收入17.02亿元,同比净增3亿元,增长36.6%,列全市第2位、全省第28位,比上年前移1位和4;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8亿元,同比增

泰和苏溪镇农贸市场长2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4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948元,同比分别增长10.7%13.5%。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25.250.124.7调整为22.354.123.6,其中二产比重较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三产比重首次超一产。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2.36 %,比上年提高1.76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82.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工业

泰和历史上就是江南望郡,享有金庐陵的美誉。守着吉泰平原的肥沃土地和涛涛赣江密布的水网体系,泰和自古就是富饶的江南望郡。近代以来由于频繁的战乱和现代交通的不发达,泰和也曾沦落成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欠发达县,当地农民被迫大量外出到沿海打工。泰和大力发展返乡经济,把全国一流的交通优势迅速转化成为发达的经济优势成为泰和人民的强烈愿望,民营经济得到井喷式发展。泰和县正加速融入吉安中心城市群,大力实施吉泰走廊战略,一大批重大产业签约并开工。虽然泰和自古就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近代但是由于战乱和官员的腐败无能、泰和县的现代工商业发展缓慢。抗日战争期间,大批江西省属企业工厂和金融机构--如民生机械、中央银行、重庆银楼、亚细亚药房、中国南货店等--迁入上田,泰和工商业繁盛一时。这些企业虽在战后迁走,但却为泰和日后的工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前限于当时的交通条件和政策倾向,泰和至今没有一家大型国家投资企业,即使到了改革开放后,泰和的大型中央企业依然为零,大量泰和农民被迫外出打工,得益于在外泰和籍人士返乡创业,大力发展返乡经济,泰和的民营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泰和的国有企业几乎绝迹,泰和的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经济政策为以引进外资、支持民营经济为主。2012年。六大产业产值占泰和县工业经济总量的87.3%,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泰和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总数达6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1亿元、工业增加值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7%27.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337%,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标准厂房8.2万平方米。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5亿元、工业增加值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10%,成为全省18家、全市2家重点省级工业园之一。

农业

泰和县所处的吉泰平原(也叫吉泰盆地)是中国最肥沃的主要农业区之一,仍是中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并年年荣获全国产粮大县”“全国产粮先进县”“全国商品粮基地荣誉称号。但由于1950年代后很长一个时期的农业政策失误,如大炼钢铁运动、以粮为纲、林业承包责任制等,导致经济结构单一。由于新修大量基础设施,当地的农业生产得到有效发展,但是由于种田收入无法和城市务工收入相比较,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农民务农积极性不高,各个乡镇不同程度出现农田荒废现象。目前农村基本上只有60岁以上老人在家务农,农村中年人都在城市务工或者转行经商,农村青年一代大部分都不熟悉农业技能(小学中学或职高大学或高职城市),农民外出打工所得收入是泰和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2012年,粮食总产达11.04亿斤,连续四年总产稳定在10亿斤以上,实现九连丰”;泰和乌鸡、生猪、肉牛饲养量同比均有不同程度增长。无公害蔬菜、井冈蜜柚、高产油茶、花卉苗木、桑果、楠木和现代烟草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全年蔬菜播种24.2万亩、水产养殖7.28万亩、桑果种植3000亩、烟草种植3100亩、高产油茶种植1.1万亩,井冈蜜柚、花卉苗木、楠木分别完成整地7000亩、4000亩和5100亩。全年引进农业项目21个,福建养宝、佳和肉牛及江西正邦等一批企业成功落户,泰和县省市级龙头企业达2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9家。

交通编辑泰和县地处水陆要冲,咽喉苏广、唇齿闽浙,自古即为南北通衢。秦代开辟的京师通往岭南的通南越道即经过泰和。隋唐在县城东建有白下驿,沿用至明代。宋代在县西南和县东北分别置浩溪水驿和淘金水驿,沿用至明清。近代以来,由于战乱,交通发展缓慢。1932年修建了境内第一条公路--赣粤线泰和段。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通过发动群众进行大规模建设,开始实现乡乡通公路。自1996年京九铁路通车开始,作为区域交通中心,泰和县的对外交通获得大发展的机会,经过赣粤高速公路、泰井高速公路、G72泉南高速公路、G45大广高速公路、吉安绕城高速的修建和井冈山机场的扩建,迅速构建起包括航空、高速公路、铁路和水运在内的现代交通网络,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泰和县已经实现了村村通三级公路。泰和力争重新拥有历史上交通枢纽的地位,争得泰和在全国交通领域中的应有地位。京九铁路贯通泰和县65公里,在县境内设有3个车站,位于县城新区的泰和火车站是京九线上最大的县级站,辐射旅游胜地井冈山及周边三县一市,为赣中南物资主要集散地。G105G319国道在县城纵横交汇,呈十字状贯穿泰和县;赣江由南而北纵流全境,上溯赣州,下达长江中下游各大中城市;井冈山机场距县城西郊15公里,能满足空中客车320、波音737等以下机型的客机起降,设计年吞吐量28万人次,村村通公路三年决战工程顺利实施。泰和县基本形成以京九线为主干,承南接北,水陆空并进的高标准立体交通网络。

民航

井冈山机场(又名泰和机场、泰和井冈山机场)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的泰和县螺溪镇境内。因螺溪镇原名三都乡,该机场又常被称为三都机场。井冈山机场开建于1970年,1973年竣工,2004年进行第1次扩建,2010年再次扩建,2015年进行第3次扩建。井冈山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100万人次,年客机起降能力12821架次,年货邮吞吐能力3500吨。井冈山机场的进出港航班可飞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西安、天津、昆明、南宁、杭州、南京、长沙、厦门、海口、南昌等中心城市;

城市轻轨

吉泰走廊轻轨已经开始规划建设

普铁

1996年京九铁路通车开始,作为区域交通中心,泰和县的对外交通获得大发展的机会。京九铁路贯通泰和县65公里,在县境内设有3个车站泰和火车站是京九线上最大的县级火车站。

高铁

昌吉赣客运专线的设计时速为350公里,昌吉赣城际高铁自南昌枢纽引出,沿既有京九通道向南延伸,经宜春市所辖的丰城、樟树,吉安市及其所辖的新干、峡江、吉水、吉安、泰和、万安,由兴国经赣县至赣州市,沿线共设16个车站

高速公路

多条高速公路和国道在泰和县城纵横交错,对外公路交通极其便利。2007年底,境内公路总长2053公里。

G45大广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北段在江西一般称为武吉高速公路,在吉安南出入口以南2km处与赣粤高速公路重叠,或分段称为昌泰高速公路、泰赣高速公路)从北至南纵贯泰和县,在县境内设有泰和和马市两个出入口。G72泉南高速公路(在建,江西段分段称为石吉高速公路、吉莲高速公路)自东南的兴国县入泰和县境,至县城以北的石山乡与大广高速相连,规划在泰和境内设泰和东互通、泰和互通和泰和枢纽互通三个出入口。S50泰井高速公路是自泰和至井冈山的省内横线高速公路,在泰和县境内设有泰井枢纽(泰井高速起点)、机场互通、禾市互通、白鹭湖互通和碧溪互通四个出入口。G105国道自北部的吉安县进入泰和,途径泰和县城、马市、苏溪,向南进入万安县。G319国道东接兴国县、西连井冈山市,横贯全县一半的乡镇,从东向西依次连接了老营盘、上圯、沙村、冠朝、塘洲、县城、南溪、螺溪、禾市、桥头和碧溪,是县内最重要的公路。

水运

纵贯全县的赣江是县内主要航道,上溯赣州,下通长江,历史上,赣江水运曾泰和县最重要的对外交通方式,在泰和县城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受水电工程和降水量减少的影响,赣江通航能力大大降低。再加上公路、铁路运输的冲击,长途水路客运已经完全取消,内河货运也有所萎缩,仅局限于海铁联运集装箱、木材、砂石、石油等大宗货物的运输。投资24亿元的石虎塘航电枢纽工程(位于万合镇)预计将渠化航道38公里,有效提高赣江航道的通航能力,常年通行1000--3000吨级集装箱轮和散装货轮。泰和县河流众多,水网纵横,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绝大部分村镇是依水而建,渡船是河道两岸居民沟通的主要方式,因此渡口众多。赣江上原有永昌市、印霞江两处汽车轮渡,90年代初泰和大桥建成后,前者停止了运营。由于桥梁增多,短途班车班次增加,多数渡口的客流量都逐渐减少。

管道

中石油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是我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的大型管道工程,于20082月开工,其中泰和境内33公里,途径螺溪、南溪、马市、苏溪4个乡镇,计划2011年前全线贯通。

文化编辑泰和是抗战期间文军西征的重要中转站,也是江西省战时省会所在地。19382月,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率浙大西迁泰和办学7个多月;1940年国际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原中央研究院院士胡先骕先生在泰和杏岭村创办了国立中正大学。泰和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留有白云山战斗指挥所、老营盘革命烈士纪念碑等多处革命胜迹。19267月,泰和县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泰和人民积极支援北伐战争,开展工农运动,举行农民武装暴动,组织革命武装,配合红军反围剿

名人编辑先后产生举人1261名、进士396名,其中状元3名、榜眼4名、探花4名。状元陈循、曾彦、曾鹤龄,五朝元老、内阁首辅杨士奇,《永乐大典》编纂代总裁梁潜,著名理学家罗钦顺、欧阳德、胡直,著名词人刘过,诗人刘崧,水利家周矩,农学家曾安止,画家郭诩,军事家郭子章,官至尚书的还有尹直、欧阳铎、王直、萧镃、肖桢、肖晅,其他古代名人还有罗韬、尹昌隆、周中和、周是修、张达、曾翬、余学虁、杨相、杨景行、萧泰登、汤流、宋琮、陈谟等。近现代名人有政治学家萧公权,原国立中正大学校长萧蘧,经济学家萧庆伦,早期杰出的革命家、中共江西三杰之一袁玉冰,三十都暴动组织领导者康纯、翁德阶、肖拔群,长征战斗英雄郑士志,抗日民族英雄郭辉勉等。泰和县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5749名,诞生了18位共和国开国将军。

旅游编辑泰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古塔25座、古桥35座、古祠518栋、牌坊37座、古庙17座。有古文化遗址10余处、古墓7处。白口城遗址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已确定为庐陵县治;快阁始建于唐乾符元年,被录入《中国名胜词典》,因北宋黄庭坚任泰和县令期间作《登快阁》诗而闻名遐迩,黄庭坚、陆游、文天祥、杨万里等文人骚客都曾亲临游览题咏;建于后唐的槎滩陂,为当时江西水利之冠,至今仍在发挥灌溉效益。红色方面,泰和是革命老区之一,革命胜迹遍布泰和县各地,白云山战斗指挥所、老营盘革命烈士纪念碑、马家洲集中营、三十都秋收暴动动员大会旧址等,让人心驰神往。白口城遗址:白口城春秋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座落在县城西南郊赣江大桥南岸,东靠赣江大桥引桥和319国道,北临赣江,城址分内城和外城,总面积达23万平方米。经考古勘探、发掘表明,它是我省目前发现保存最好、面积最大、文化堆积最厚的一座汉~晋时期的城址,说明远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这里就已成为江南的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庐陵文化的发祥地。2006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快阁:座落在县城东隅泰和中学内。始建于唐乾符元年(公元874),旧名慈氏阁,北宋初知县沈遵更名快阁。快阁历经四次兵火六次重修五次重建。1973年,快阁被龙卷风摧毁,1984年重建,但未能竣工。占地约1225平方米(比原扩大2),通高约24(比原加高4)。为我县西昌八景之一。它为研究古建艺术及泰和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望仙桥:又名迎仙桥,座落在县城东门快阁东面望仙门下。据传晋代王子瑶、唐代匡智叔侄在东面王山成仙,站在桥上可望见此山而得名。桥东西向,横跨护城河,为隋唐至清代东达吉州,西至龙泉(万安、遂川)的必经桥。北宋熙宁间(公元1068~1077)本县萧平野重建,清康熙、乾隆间修。桥单孔单拱,粉红石并列错缝砌成,长8.30米,宽3.33米,高3米,桥面铺青条石。它的保存有助于古建技艺和桥梁的研究。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科甲第(明德堂):座落在万合镇梅冈村,是一座具有明清典型特色的古祠堂,于宋绍定四年(公元1231)始建。该祠堂座北向南,虽经760多年风雨仍保存良好,它的存在对研究明清的历史、民俗及建筑风格和雕刻艺术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20007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贞节坊:座落在桥头镇龙洲村。此石牌坊为严略三之妻温氏守节而立。建于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粉红石石榫串固,四柱支撑而成。全坊四柱三间三檐,平面呈长方形,长4.9米,宽1.4米,高5.5米。坊柱和石匾均浮雕有龙凤、花卉和人物。雕工精细,线条流畅,形态逼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稳重壮观之感。其制作工艺和装璜艺术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古老的民族建筑技艺和雕刻艺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资料。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金山岭遗址:座落在螺溪镇黄洲村委槎源村南约200米的丘陵中,南临禾水河。因烧窑取土,地下的古代遗物都暴露在地面上,采集有残石刀、陶鼎()足及方格纹、米字纹陶片。经考古鉴定,属战国遗址。它为证史、补史提供了实物资料。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不调禅师墓塔:座落在水槎乡西阳山黄龙坪上,座北朝南,外呈馒头形堆,封土高约10米,直径20米。在唐后期调公自桐城(安徽)来水槎西阳山,三年后募捐建宝藏寺,辖脚庵108座。甲申调公殁,戊子兵乱,寺尽焚,黄龙坪调公墓塔仍在,后人为纪念他,山下二村取名为黄龙村和宝藏寺。其墓于1982年被挖开三层,地下墓塔呈八角形,下存几层不祥。它为考证我县的佛教史提供了佐证。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府山城遗址:座落在沙村镇学士里山上。东连319国道和丘陵,西、南临云亭河,土城,为南朝()筑,陈置隋废”(县志载)。土城中暴露的古代遗物有石铲()和回字纹、云雷纹等陶片。经考古鉴定,属西周遗址,其面积约3万多平方米。它证实泰和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1984年公布为到县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