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QQ 注册 我的订单 投诉建议 帮助中心 手机版
收藏本站

您好,欢迎光临国内领先的12306网上订火车票官网--114票务网!

火车票预订手机版
政府网站查询
云抢票客户端
当前位置:114票务网 > 政府网 > 贵州政府网 > 铜仁政府网 > 石阡政府网
中文名:

石阡县政府网

官网:
www.shiqian.gov.cn
地址:
汤山镇
车牌:
贵D
区号
0856-7628102
百度分享
分享到:

石阡县政府介绍

石阡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南部,横跨东经107°44′55″~108?33′47″,北纬27°17′5″~27?42′50″,思剑高速公路纵贯县境南北、江瓮高速公路横穿县境东西。2012年,总人口约45万人。2015年,总人口46万。其中:包括仡佬、侗、苗、土家等12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8%。面积为2173平方公里。

石阡县地处湘西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的梯级大斜坡地带,石阡县境内山峦起伏,沟谷纵横,东南高、西北低,岩溶地貌明显。石阡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丰沛,暖湿共节,无霜期长。石阡县幅员面积3599.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75.3万亩、草原面积17.8万亩、水域面积8万亩。石阡县境的矿藏还有石灰石、大理石、硫铁矿、电碳岩、汞、铅锌、铜、锰等。

2012年,石阡县生产总值完成31.4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16.6%;工业总产值完成11.8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17.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8.02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20.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6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60.5%;农林牧渔总产值完成19.8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8.5%;财政总收入完成3.4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40.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36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4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03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1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990元,同比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64元,同比2011年增长17.3%;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7.9亿元,贷款余额25.2亿元。

秦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置夜郎县于今县境西部,属象郡。

汉代,属夜郎国、牂牁郡地。

梁武帝天监年间,置建昌县,侯景叛乱后,侨置夜郎郡,隶武州。

隋开皇元年,废南阳郡置寿州于石阡。

开皇十八年,改寿州为充州。

唐武德三年,复置充州。

武德四年,重置夜郎县。

唐贞观四年,置夷州。

宋大观三年,复置都上县。

元世祖至元年间,置石阡军民长官司于今治所。

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置石阡府,分辖龙泉县及石阡、苗民、葛彰葛商3个长官司。

清顺治十六年,仍领上述13长官司。

康熙二年,废葛彰葛商长官司。

乾隆七年三月,石阡府分设7里。

民国元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建立,初沿袭清制。

民国二年,贵州设立都督府和行政公署,实行军民分治。

民国五年,公署知事将全县划分为6个区,石阡县分为10个区。

民国十六年,直属贵州省。

民国十六年,国民政府下令改县公署为县政府,石阡县为二等县。

民国二十四年,国民党改组贵州省政府,实行行政督察区,石阡划归铜仁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七年,重新调整行政区域,

民国三十二年,石阡实行新县制,设置乡镇保甲。

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1115日,石阡解放,石阡县人民获得了新生。

195028日,石阡县人民政府成立,随即将民国时期18乡镇划为3个区分辖,设立区公所。7月,改置3区为61镇。

19512月,改置汤山镇为城关区,同年将区公所改称为区人民政府。1953年,缩小乡、村行政管理范围,将石阡县划为801镇,区治不变。

19561月,中共石阡县第五次党代会作出决定,进行并乡工作。

1961年,撤区并社,将7个区改为区级人民公社,45乡镇为管理区。

1962年,恢复区的设置,设6个区调整公社为27个。

1963年,恢复7个区治,将27个公社增至43个。

1967329日,石阡开始文化大革命

196742日,石阡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70年起,属铜仁地区至今。

石阡县隶属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南部,横跨东经107°44′55″~108?33′47″,北纬27°17′5″~27?42′50″,思剑高速公路纵贯县境南北、江瓮高速公路横穿县境东西,面积为2173平方公里。

地貌

石阡县地处湘西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的梯级大斜坡地带,石阡县境内山峦起伏,沟谷纵横,东南高、西北低,岩溶地貌明显。

气候

石阡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丰沛,暖湿共节,无霜期长。

2012年,石阡县辖7个镇、2个乡、9个民族乡:汤山镇、龙塘镇、本庄镇、白沙镇、花桥镇、五德镇、中坝镇、河坝场乡、国荣乡、聚凤仡佬族侗族乡、龙井侗族仡佬族乡、大沙坝仡佬族侗族乡、枫香侗族仡佬族乡、青阳苗族仡佬族侗族乡、石固仡佬族侗族乡、坪地场仡佬族侗族乡、甘溪仡佬族侗族乡、坪山仡佬族侗族乡。302个行政村。

土地资源

石阡县幅员面积3599.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75.3万亩、草原面积17.8万亩、水域面积8万亩。

矿产资源

石阡县境内矿藏种类多,有煤、铁、重晶石、黑滑石等矿。

煤:石阡县主要是分布在本庄镇、坪地场乡、龙塘镇3个乡镇,其蕴藏量为1250万吨。

铁:石阡县内铁矿分属原生沉积、次生残积、热液次生及冷水渗滤等4个类型。除汤山镇外,其余乡镇均有分布。主要有赤铁矿、褐铁矿。其蕴藏量1170万吨。

重晶石:石阡县有沉积型矿床和低温热液型脉状矿床。沉积型矿床分布于乐乔的柿坳口至界牌、孙溪,本庄荆竹、瓮堡、五德的尧寨。低温热液型矿床主要分布在白沙、聚凤一带。多属露天矿,总蕴藏量为400万吨。

黑滑石:石阡县贵州省地质矿产局103地质大队于19863月首次发现。主要分布在坪地场乡沙槽一带,其矿层露出1.5公里,厚4-8米,平均厚度5.4米,含矿率为68%-89%,化学成份中二氧化矽含量60%,氧化镁含量27%,氧化铁含量约0.2%。极具开采价值。

石阡县境的矿藏还有石灰石、大理石、硫铁矿、电碳岩、汞、铅锌、铜、锰等。

水资源

石阡县大小河流117条,水能理论蕴藏量10.9千瓦,可开发量4万千瓦。地热水资源分布较广,出露密度居全省之冠,达19处。根据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司,贵州省科学技术委员会,贵州省地质矿产局地质科学研究所1985年联合调查评价,全县地热水总流量58.45-62.4/秒,平均水温34.7℃,水质为硫酸重碳钙镁型及重碳酸硫酸钙镁型水,矿化度0.192-0.421/升,总硬度10.72-18.50。水中普遍含有氡、硅酸、锶等对人体有益的元素,符合医疗矿水和饮用矿水水质标准。极具饮用、医疗、旅游价值,故有温泉之都的美誉。

2012年,石阡县总人口约45万人。其中包括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侗族等民族、仡佬族等。

2012年,石阡县思剑高速累计完成投资24亿元,形象进度达85%,江瓮高速列入贵州省三年会战项目,已开工建设,2015年建成通车。万安大桥至长坳提级改造工程形象进度达80%,新建通村油路146公里,乡镇客运站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综合

2014年,全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44.2亿元、同比增长15.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亿元,同比增长20%;完成财政总收入5.2亿元、同比增长20%,争取中央和省级投资项目113个、总投资9.2亿元,列入支撑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达104个,完成投资55亿元,签约招商项目达61个,实到位资金52.6亿元,县域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第一产业2012年,石阡县投入三农资金2.3亿元,发放涉农补贴4685万元,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烟水配套工程、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快速推进,实现粮经比41.3∶58.7,粮食总产量达17.6万吨,肉类总产量3.6万吨,禽蛋产量1.8万吨,水产品产量0.3万吨;完成烟叶收购10.2万担,实现产值1.07亿元,完成税收2361万元,烤烟均价和上等烟比例均居全市第一。

2012年,石阡县围绕三个万元工程,大力实施“1112”扶贫增收计划,培育了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14家、县级龙头企业12家,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48;油茶种植面积达2.7万亩,核桃0.8万亩,竹子0.44万亩,中药材1.5万亩,农产品加工转换率达33%。同时,辣椒系列产品获贵州省名牌产品,蛋鸡、大鲵、网箱养鱼、大闸蟹等。

2012年,石阡县茶园面积达30.6万亩,新植茶园2.1万亩,完成无公害茶园认证5万亩,管护幼龄茶园5.4万亩,新建茶叶加工厂25个,其中,年加工能力100吨以上5;茶产量达1.47万吨,实现产值5.56亿元,名优茶产量1803吨,产值1.5亿元。石阡县在县外开设石阡苔茶专卖店5个、联建10家。

2012年,石阡县接待游客达2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354%。同时,成功争取到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项目,荣获中国长寿之乡称号。

第二产业

2012年,石阡县投入资金3.7亿元,完成园区路网、管网、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收储土地3000余亩,推进3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设,入园企业13家,建成投产企业4家。同时,大龙开发区石阡产业园加快建设,引进新能源开发、石材加工、环保建材、皮革制造等行业企业5家,正式签约3家,签约资金达48亿元。二是工业项目快速推进。大关酒业异地改扩建项目顺利推进,恒源矿业建成投产,每年产量达100万平方米,盘兴、盘江集团管理用房、厂房及基础建设正在实施,隆泰、西部茶都项目稳步推进,日产3200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技改项目规划选址、占地征补、项目可研等前期工作全面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3.2亿元,工业产值达3亿元,销售收入达2亿元。

第三产业

2012年,石阡县政府拿出300万元资金,新修和维修建设了75条村级公路,使石阡县301个行政村全面通车。城镇建设方面,规划建设了3.8平方公里的鲜花开发新区,使之与原河西大道连成一体,形成10里长街;引进资金6892万元,实施了占地2万平方米的泉都商城、占地2.4万平方米的人民广场、长2.1公里宽50米的北塔大道等26个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项目。五德、花桥、白沙等14个乡镇也有效地把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项目有机结合起来。

城镇建设

2012年,石阡县完成了花山水库下闸蓄水,从山坪引水到县城供水工程春节前全面完成,将有效解决石阡县城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成功争取到獐子沟水库国家烟水配套工程,完成了木瓜溪水库可研等前期工作;石阡县城排水一期工程、龙塘污水处理项目已开工建设,河下屯、南安山重点水源工程前期规划设计工作有序开展,集镇和农村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等工作扎实开展,思林电站石阡库区移民工作基本完成。完成了石阡县城第四轮总规修编,编制了北塔至鸭背、温泉大道至中坝城市主干道、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老街立面改造、五峰山森林公园设计方案;开工建设河滨西路南段工程,启动实施了消防、公安、法院、海事大楼项目和一批县级示范小城镇建设,城镇建成区面积达20.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1%。石阡县继续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完成了十二五主网规划修编和220kV泉都变电站选址,完成了201110kV及以下农电网完善工程、2012年烤烟房供电工程和电网建设工程,完成了乡镇邮政所建设12个,建成电信、移动、联通基站58个。

教育事业

2012年,石阡县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项目2个,建成农村最美教室”603间,完成16所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任务,两免一补有效落实,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面实施,校车安全管理切实加强。

卫生事业

2012年,石阡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81‰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2‰以内,实现了双降目标,石阡县实施医药卫生体制。

社会保障

2012年,石阡县开行签订20亿元的扶贫贷款协议,已获批复贷款1.46亿元,到位资金1.1亿元;成功争取到省级扶贫攻坚示范县项目,项目资金达8000万元;争取到财政扶贫项目资金4952.4万元;汤山、聚凤、青阳3个安置点4141730人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稳步推进,石阡县实现净减少贫困人口3.92万人。石阡县发放城乡低保金1.16亿元、城乡医疗救助金1900万元,公务员津补贴标准从人均10800元提高到22000元,人均月增资933元。城镇新增就业406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4%以内,新农保参保达16.69万人,石阡县财政投入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城乡低保、失业及合作医疗资金共4352万元。石阡县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000套,儿童福利院和白沙、国荣敬老院建设主体基本完工,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206个。石阡县投入资金5362.5万元,完成危房改造7920户。石阡县注册登记微型企业247户,扶持企业130户,发放扶持资金390万元,带动就业1586人。

地方荣誉

1992年,石阡县被列为贵州历史文化名城。

1998年,石阡县被定为革命老区。

2009年,石阡县荣获中国矿泉水之乡称号。

2010年,石阡县获得全省2009年度示范县项目实施优秀县

2012年,石阡县被评为中国首个中国营养健康示范基地

2012年,石阡县荣获全省2009年度示范县项目实施优秀县

2012年,石阡县被评为国家级温泉群风景名胜区。

2012年,石阡县荣获中国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称号。

2012年,石阡县荣获中国温泉之乡称号。

2012年,石阡县荣获中国苔茶之乡称号。

2012年,石阡县荣获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

1025年,石阡县荣获中国石材(石阡)产业基地

李鸿恩,1923年出生于汤山镇,建国前曾任石阡县政府电话管理员、财政科主任科员、教育科督学、税征处课长、参议会助理秘书等职。

铜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简介

官网:www.yinjiang.gov.cn
地址:峨岭镇县府路
邮编:555200
车牌:贵D
电话:0856-6222991

印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北、铜仁市西部,地理位置处于为东经108°17′-108°48′,北纬27°35′-28°28′之间。地处武陵山脉主峰、佛教名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西麓,印江县总面积196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截至2014年,印江县通车里程达到1532km。印江县河流总长223公里,年径流量达12.5亿立方米,印江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8℃,日照时间长达1255小时,无霜期近300天,年降雨量1100mm左右。

截至2012年年末,印江县常住总人口43.76万人,印江县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蒙古族、回族等25个少数民族,印江县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印江河、车家河、乐茂江河、洋溪河、江源沟河等,印江县旅游资源丰富,其中梵净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截至2013年,印江县完成生产总值48.1亿元。

地名由来

印江之名源于唐开元(713—741),唐代初期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思王县思邛县,明弘治七年改设印江县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印江县。相传从邛江改为印江,是个有趣的故事,据说当年地方官员向皇帝呈报印江政况,皇帝一时没注意,把字认做字,脱口而出。天子发话,金口玉言,于是中国历史写进了一个印江

历史沿革

唐武德三年(620),建立思王县,治今县境东部,开元四年(716)置思邛县,治今印江镇甲山村。天宝元年(742),思王、思邛县隶宁夷郡。五代时属黔州。 宋废思王、思邛2县,设朗洞和思堡,为思州地。建炎元年(1127),改隶夔州路。建隆元年(960)废思邛县为邛水县。

元代,印江为思州军民安抚司地,境内建思邛江、朗溪、厥册三长官司。建至元二十一年(1284)改隶顺元路,至元二十九年(1292),改隶湖广行省。

明初为厥册蛮夷长官司,保持朗溪、思邛江长官司。洪武年间改厥册蛮夷长官司为朗溪蛮夷长官司。明弘治七年(1494),废思邛江长官司、朗溪司,设立印江县。

清道光十年(1830),废朗溪蛮夷长官司,并入印江县。

民国二年(1913),隶属贵州省黔东道。民国十四年(1925),废黔东道,由省直管。民国二十四年(1935),隶属贵州省第六行政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隶贵州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隶黔东南师管区所辖。

1949年,设立印江县。

1986121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印江县,成立印江县。

1992年被国务院列为内陆对外开放县。

位置境域

印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之铜仁地区中部, 其东北部与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北部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德江县,东南部与江口县,南部与石阡县,西部与思南县等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08°17′-108°48′,北纬27°35′-28°28′。印江县南北长83.6千米东西宽49.4千米,总面积1969平方千米。

气候

印江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8℃,日照时间长达1255小时,无霜期近300天,年降雨量

1100mm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季:室外风速0.9/秒,夏季:室外风速1.0/秒,年极大风速(定时)12/秒,极端最高气温:39.9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9.0摄氏度,冬季大气压力:969.1百帕,夏季大气压力:953.0百帕,最热月、最冷月:热7月,冷1月,年平均有霜期:74天。

地形地貌

印江县属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的黔东低山丘陵区和黔东北中山峡谷之间,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位于其东部,形成东高西低,东南向北西倾斜地形地貌。

印江县境内最高峰为梵净山的耸凸点,海拔2493.8m,西部与思南、德江交界处的龙门口为最低点,海拔377.7m,相对高

2116.1m,高低点直距46.12km。印江县境内地形可分为中高山及中山、中低山、低山地形,地貌类型有溶蚀、侵蚀和河谷冲刷堆积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印江县主要的地貌,分布范围广,除东南部的梵净山外,其余地区的大部分属于此类型。东部梵净山地区,平均海拔大于1600m,地形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大、坡度较陡,为中高山地形,以锓蚀地貌为主;中东部梵净山前缘地带海拔1000-1600m,坡度陡缓不等,为低中山地形,以岩溶地貌、河流冲刷堆积地貌和侵蚀地貌为主;中部、西南部、南部地带海拔800-1000m为中低山地形,以岩溶地貌、侵蚀地貌和河流冲刷地貌为主;境内海拔在700-800m一带,相对高差200-300m,坡度较小,为低山地形。在山地地形的河谷地带,经河水的常年冲刷,形成了一些相对较平的河谷冲刷堆积地貌,但面积不大。

地质

印江县大地构造位置地处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凤冈北北东向复杂构造变形区东段。印江县主要构造线呈北东-北北东向展布。印江县境内主要褶曲构造由南东向西北有梵净山穹状背斜、杨家寨向斜、半坡背斜、沙子坡向斜、干家沟背斜;主要断裂由西至东石阡断裂带、水田坳断裂、尖山断裂带等。

水文

印江县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印江河、车家河、乐茂江河、洋溪河、江源沟河等,地表河网较密。多数河流上游陡,中游平缓,下游较陡,河谷深切,水流湍急。分别由西向东、由南向北,由南东向北西流入乌江。

印江县水资源丰富,河长10公里以上的河流20条,其中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8条,总长223公里,年径流量达12.5亿立方米,印江县有地下热水泉4处,露天泉井水163处。

行政区划

截至2014年,印江县设17个乡(),其中8个乡、9个镇。

镇:峨岭镇、板溪镇、沙子坡镇、天堂镇、木黄镇、合水镇、朗溪镇、缠溪镇、洋溪镇

乡:新寨乡、中坝乡、杉树乡、刀坝乡、新业乡、永义乡、罗场乡、杨柳乡

自然条件

水资源

印江县有丰富的水资源,印江县河流总长223公里,年径流量达12.5亿立方米,县境内山峦叠嶂,河流落差大,水能蕴藏丰富,达5.87万千瓦。

生物资源

印江县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梵净山有生物种类2601(动物801,植物1800),其中有黔金丝猴、珙桐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植物。经济林木有茶叶、五倍子、吴萸、杜仲、黄柏等。

矿产资源

印江县境内见有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基性岩-超基性岩、酸性花岗岩等岩浆岩。印江县矿种较多,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截至2014年,印江县发现各类矿床()112处,已知矿种主要有金、锰、铜、铅、锌、砷、钨、锡、汞、锑、铌、钽、铀、赤铁矿、褐铁矿、水晶、硫铁矿、重晶石、磷块岩、钾长石、高岭土、大理岩、花岗岩、电石灰岩、水泥灰岩、煤及热泉等。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2年年末,印江县常住总人口43.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98万人,2012年,印江县人口出生率11.06‰

民族

印江县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佤族、高山族、水族、羌族、仡佬族、鄂温克族、独龙族、珞巴族等25个少数民族。

交通环境

截至2014年,印江县通车里程达到1532km,按行政等级分:省道135.5km,县道235.2km,乡道116.3km,村道1045km,印江县365个村有318个村通了路,基本形成了以印江县城为中心,以松枫线印江段、过桐线印江段为主干,沟通重庆、秀山、通往思南、德江、沿河、松桃、江口五个毗邻县,连接17个乡镇为骨架的公路运输网络。开辟了从印江县城开往广州、厦门、中山、贵阳、怀化、秀山、玉屏、铜仁梵净山旅游风景区等地以及各乡镇客运线路共32条。

经济概况

综述

2013年,印江县完成生产总值48.1亿元,比2012年增长17.5%;财政总收入4.4亿元,比2012年增长

29.0%,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亿元,比2012年增长26.3%;财政支出26.6亿元,比2012年增长15.2%;工业总产值31.5亿元,比2012年增长30.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5亿元,比2012年增长35.4%;工业增加值6.38亿元,比2012年增长1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比2012年增长38.2%;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5.6亿元,比2012年增长18.0%;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2.1亿元,比2012年增长3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亿元,比2012年增长1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20元,比2012年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5115元,比2012年增长16.4%

第一产业

2014年上半年,印江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8464万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长7.7%,完成年度计划的42.0%。其中:农业产值59490万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长9.1%;林业产值4140万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长8.8%;畜牧业产值45436万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长4.7%;渔业产值6090万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长18.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308万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长5.3%。实现一产增加值70742万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长7.5%,增速排铜仁市第2位。

第二产业

2014年上半年,印江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82960万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长15.8%,完成年度计划的43.6%。其中:规模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总产值150499万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长14.5%,完成年度计划的43.6%;规模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增加值38260万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长14.9%,完成年度计划的47.8%,增速排铜仁市第4位。工业用电量增速比工业增加值增速低18.3个百分点,排铜仁市第7位。

第三产业

2014年上半年,印江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7350万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长24.7%,完成年度计划的48.1%。其中:限额以上50万元以上的项目完成投资480424万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长24.6%,增速排铜仁市第3位。在限额以上项目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307024万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长34.0%;更新改造投资27382万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长61.1%;房地产开发投资37802万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长1.4;其他投资108216万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长12.6%。产业发展完成投资177760万元,占限额以上投资的37.0%。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4亿元,比2013年上半年下降5.2%,完成年度计划的40.0%

2014年上半年,印江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273万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长13.1%,排铜仁市第3位,完成年度计划的45.4%。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36635万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长11.8%;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9638万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长18.2%

2014年上半年,印江县完成财政总收入27534万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长10.0%,排铜仁市第9位,完成年度计划的48.1%。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790万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长14.3%,排铜仁市第7位,占年度计划的54.8%。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07049万元,比2013年上半年下降13.0%

2014年上半年,印江县税收收入21832万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长13.6%,排铜仁市第9位。其中:国税税收收入完成6022万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长31.4%,排铜仁市第5;地税税收收入完成15810万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长8.0%,排铜仁市第10位。

2014年上半年,印江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24073万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长12.0%,排铜仁市第9位,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28567万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长16.0%;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97031万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长28.8%,排铜仁市第6位。

2014年上半年,印江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10元,排铜仁市第8位,比2013年上半年增长11.9%,增速排铜仁市第8位,完成年度计划的44.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4元,排铜仁市第8位,比2013年上半年增长14.7%,增速排铜仁市第8位,完成年度计划的40.0%

社会事业

城市建设

截至2014年上半年,印江县收储土地3782亩,实施了北环路、龙津路、富康路等12条市政道路建设。完成城区3座人行天桥建设、主干道立面综合改造和印江河中段、城区四大出口景观打造及公共服务中心场平工程。启动了城市农业公园、观音沟生态湿地公园、大圣墩山地体育公园等项目建设,梵净山大酒店、普瑞斯汀酒店完成基础工程,城周森林屏障完成造林5500亩,兴鑫印象城、南湖公园、勇创凯旋城、浙江商贸城、百信尚城国际及和达幸福花园等项目推进。印江县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96平方公里。

社会保障

截至2014年上半年,印江县建成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5000套,分配入住2339户。实施了8个乡镇6000人的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整合资金1563万元,实施木黄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完成会师广场、滨江路、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印江县新农合参合率达97.53%,补偿50.7万人次、资金1.28亿元。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全年无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城镇新增就业54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23.78万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从人均每月270元提高到335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从人均每年1500元提高到1750元,发放低保金1.04亿元。

卫生事业

截至2014年上半年,印江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2个,其中县直医疗卫生机构7个,乡镇卫生院17个,集体所有制卫生所48个。国家医疗机构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86人,其中副高职称16人,中级114人,初级职称425人,其它人员31人,乡镇卫生院本科、大学学历19人。印江县每千人拥有病床1.04张,拥有卫技人员1.33人。印江县共有村卫生员、接生员614人,90%的行政村建立了卫生室,其中30%达到甲级村卫生室标准。

教育事业

截至2014年上半年,印江县有各级各类学校354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完中3(1所民办中学),职业高中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初级中学19(含民办初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小学300(132所完小,168个教学点),幼儿园32(公办8所、民办24)

荣誉称号

截至2014年,印江县被贵州省委、省政府划定为革命老区,荣获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贵州省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省级文明县城,有中国书法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蔡氏古法造纸艺术之乡等美誉。

风景名胜

梵净山

梵净山梵净山,位于印江县,武陵山脉的主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区西面印江、江口、松桃三县交界处,总面积 567平方公里。 梵净山,山势雄伟,层峦叠嶂;坡陡谷深,群峰高耸;溪流纵横,飞瀑悬泻;古老地质形成的特殊地质结构,塑造了它千姿百态、峥嵘奇伟的山岳地貌景观。典 籍上考证,梵净山唐朝以前称三山谷辰山思邛山,明代以后称梵净山梵净佛教净界。梵净山的闻名与开发均起源于佛教,遍及梵 净山区的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庞大寺庙群,梵净山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弥勒菩萨道场。

木黄镇

木黄镇位于印江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陵主峰梵净山脚下,地处两省()三县(印江、松桃、秀山)交界处,距印江县城41公里,素有印江东大门之称,是中国工农红二·六军团会师圣地,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绿色小城镇,省级示范小城镇。

严氏宗祠

严氏宗祠,位于印江县城振兴路西段南侧严家寨。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共三进,坐南向北,中轴对称。原有门墙、六角亭、前天井、厢房、三星台、正殿、后天井、后殿、厢房、钟鼓楼、操场等。现存正殿、后殿、两厢、配殿等,占地面积1380平方米。正殿面阔五间21.5米,通进深10.6米。正殿及两厢皆用雕花石栏板围护,刻八仙过海狮子滚绣球等图。

依仁书院

依仁书院,位于印江县城,修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的依仁书院,最初名为龙津书院,嘉庆十三年(1809)易名为依仁书院

护国禅寺

护国禅寺,位于印江县永义乡大园址村。始建于宋建炎三年( 1126 ),是明代梵净山四大皇庵之一。

历史文化

民俗

土家族婚俗文化

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婚俗文化演变至今,少说也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哭嫁歌》是一种女性演唱的婚俗情景曲目,有独唱、对唱,还有众友好姐妹陪哭的群唱等形式;音域只有五度,调式是汉族商调式,也有徵调式的。

印江狮子灯

印江狮子灯舞狮2人,牌灯1人,宝灯或灯笼1人,有的灯班扮带面具的笑和尚和孙猴子各1人,其余大都是备玩重桌子时表演各种杂技的能手。狮子出灯、收灯各种仪式和龙灯相同。演出时,牌灯按白天送的帖子引到各主家。狮子到地,在大门外向主人堂屋俯伏在地,摇头摆尾,抖动头上的铃铛,俟主人对着狮子燃过香纸,拱手作揖,打发钱物后,狮子点头三下,向主人答谢。

苗族宗教习俗

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极少。

土家族过赶年

过赶年,即比汉族过年提前一天过年,月大二十九,月小二十八,印江土家人又称蓑衣年。据说明代,东南沿海倭寇成患,明朝廷对各地土司官特旨招募土兵。是时,印江土兵供湖广总兵俞大猷征调,按调令要求,土兵往往在腊月底登程,土家人为了能过团圆年,便纷纷提前过年祭祖祭神,为出征的土兵壮行。

印江傩堂戏

傩堂戏是傩祭法事结束后开洞娱人唱的戏。傩堂戏剧目有正戏和杂戏之分;①正戏,即由唐氏太婆和尖角将军请出锁在桃园三洞中的24个面具,它代表24出神戏,分半堂戏和全堂戏,半堂戏12个剧目,全堂戏24个剧目。

地方特产

印江油纸伞

油纸伞是印江县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印江油纸伞流行于明清时期。在民国时期就畅销遵义、贵阳、重庆、广西、福建等省市。因此,在西南地区历来有思南斗篷,印江纸伞"之美称。l958年至l962年,印江油纸伞出口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亚国家,在省内及全国多次获奖,深受广大用户及旅游者的喜爱,具有较好的收藏价值。

梵净山团龙贡茶

梵净山团龙贡茶19946月被评为国优新产品,荣获中茶杯一等奖,2000年元月又荣获第六届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