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QQ 注册 我的订单 投诉建议 帮助中心 手机版
收藏本站

您好,欢迎光临国内领先的12306网上订火车票官网--114票务网!

火车票预订手机版
政府网站查询
云抢票客户端
当前位置:114票务网 > 政府网 > 甘肃政府网 > 天水政府网 > 清水政府网
中文名:

清水县政府网

官网:
www.tsqs.gov.cn
地址:
永清镇中山路11号
车牌:
甘E
区号
0938-7156231
百度分享
分享到:

清水县政府介绍

清水县,隶属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陇山西南麓渭河北岸支流牛头河流域。东界陕西省陇县、宝鸡,南连麦积区,西接秦安县,北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毗邻。在北纬34°32′至34°56′,东径105°45′106°30′之间。东西长66公里,南北宽47公里,面积2012平方公里。县委、县政府驻永清镇。清水以“清泉四注”而得名,素有陇上要冲,关中屏障之称。

清水县设6镇12乡、260个行政村、4个居民委员会,1125个村民小组。

清水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陇山西南麓渭河北岸支流牛头河流域。东界陕西省陇县、宝鸡市,南连G310、连霍高速公路,西接秦安县,北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毗邻。即在北纬34°32′至34°56′,东径105°45′106°30′之间。东西长66公里,南北宽47公里,面积2012平方公里。 清水县在历史上处于丝绸之路南路的要冲,从陕西陇县翻越陇山,出大震关(今盘龙铺)至天水(古秦州)、河西,清水为必经之地,素有“陇右要冲,关中屏障”之称。西南经清麦公路至天水火车站44公里,西经云山镇至秦安县城77公里,北经清张公路至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城47公里,西南沿清麦公路经北道埠至天水市人民政府驻地秦城区63公里,西距省会兰州市395公里,东经陕西省陇县至西安市380公里。

地形地貌

清水县风光 (21张)

清水县地处鄂尔多斯地台西南和北祁连地槽褶皱带东端,清水县境东部为陇山余脉南北向盘龙山,南部有盘龙山南段东西向笔架峰,西部是弓型高峰科山梁,北部为南北向化岭山与封山;在山梁内外,形成以牛头河为中心的汤浴河、樊河、后川河四大水系。在群山环抱中,形成牛头河中部的山间盆地、清水城处盆地中南部,海拔1360米。清水境内地貌的演变,最早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从大约5亿年前的奥陶世开始,境内才露出海面,成为华北古陆的一部分。又过了1亿多年,在中、晚石炭世时经过几次短暂的沧桑变迁之后,到距今大约2.8亿年的二叠纪早期,基本摆脱海水的浸淹。在随后漫长的地质岁月里,经过多次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尤其从距今7000万年的第三纪初期开始,伴随着县东陇山的再度抬升以及后来外力的长期塑造,主要是古牛头河及其支流随地面抬升而下切,到更新世时,地面起伏已经很大,清水地貌大框架基本形成。后来虽然历经数百万年的黄土堆积以及流水、人类活动等外力的长期作用,形成今天沟壑纵横的地貌形态,但清水县地貌的基本框架并未有很大的改变。

气候

秋天景色清水县深居内陆腹地,地处东南、西南季风交互影响的边缘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8℃,年降水量583毫米,日照时数2012小时,无霜期170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适合多种农作物和果树生长。局部小气候又有所不同。西南部郭川、金集、土门等乡部分低山区,年平均气温在10C以上,年降水量500毫米~520毫米,无霜期180天~200天,属温暖半干旱区,作物一年两熟。中部永清、白沙、红堡、、贾川等乡镇的部分河谷地区,年平均气温8℃~9℃,年降水量520毫米~580毫米,无霜期160天~180天,属温暖半湿润区,作物一年两熟,少数两年三熟。中部永清、白沙、红堡、贾川等乡镇梁峁沟壑区及远门、丰望、草川铺等乡大部分低山区,年平均气温7℃~8℃,年降水量570毫米~600毫米,无霜期120天~160天,属温和半温润区。农作物一年一熟有余。东部山门、秦亭、陇东乡及永清、白沙、草川铺、新城乡部分阴湿山区,年平均气温5℃~7℃,年降水量610毫米~660毫米,属温凉湿润区。宜林不宜农,是清水县的水源涵养区。

自然资源编辑矿产资源

大理石 (2张)

清水地质构造复杂,境内已勘察探明的各类矿藏近20种。其中金属矿主要有金、镁、铜、铅、锌、钼、镍、铁、锰等,以其品位高,种类多而闻名。非金属矿主要有大理石、花岗岩、辉绿岩、石灰石、白云石、石英石、磷灰石等,储量大,易开采。现已开发利用的有金、铅、锌、铁、大理石、花岗岩、辉绿岩、白云石、石灰石等。尤其是辉绿岩精品——庞公玉工艺品堪称“中国一绝”,为观赏、珍藏、馈赠之佳品,开发前景广阔。

土地资源

三皇谷森林公园清水县土地资源丰富,土壤类型多样,耕地面积96万亩,林地64.82万亩,草山草坡4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1.63%,木材蓄积量101.96万立方米。

生物资源

清水农作物种类繁多,农业资源富饶。清水县经济以农业为主,畜牧、林果、经作等农业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洋芋、蚕豆等,正常年景产量达1亿公斤。经济作物主要有中药材、胡麻、葵花、大麻、蔬菜、花卉等。其中中药材人工种植及野生600多种,年产量6000多吨,素有“千年药乡”之称。清水县有林地万亩,生长着杨、榛、桦、栎、松、楸等250种木本植物。沙棘、山梨、草莓、山葡萄、五味子等野生果类资源较丰富,其中沙棘面积30万亩,年产沙棘鲜果5万吨,为全国四大沙棘基地之一。林区野生动物种类较多,主要有金钱豹、斑羚、鬣羚、云豹、林麝、毛冠鹿、水獭、猞猁、鸳鸯、红腹锦鸡等珍禽异兽60余种,其中10余种属国家二、三级保护动物。境内中药材品种繁多,有70科165种,主要有半夏、沙参、大黄、独活、升麻、甘草、猪苓、柴胡、五味子、元胡等植物药材以及鹿茸、麝香、豹骨等名贵药材,年产量2000多吨,素有“千年药乡”之称。经济林木以核桃、苹果、山杏、梨、花椒为主,年产干鲜果80多万吨。其中苹果有40多个品种,12万亩,年产量7万吨,尤以红星、红冠、超红、首红、红富士等质优量大,是驰名中外的天水花牛苹果重点产区之一;核桃年产3万吨,曾荣获1997年甘肃省首届林产品展销会金奖,大量出口于东南亚、西欧、北美;黑木耳年产2000公斤以上;蜂蜜、蘑菇、花椒、柿子等在地方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天然草地45.6万亩,野生牧草25科183种,以禾本科、莎草科、豆科、菊科为主。蚕豆、豌豆,尤其是紫花苜蓿的种植面积较广阔。以黄牛为主的草食性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目前已建成汤浴河、牛头河、柳林河和东南部山区等4个黄牛养殖小区,年出栏黄牛2.3万头,成为天水市黄牛养殖基地。

水资源

清水县水资源蕴藏总量约3.3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尤为丰富,为2.3亿立方米。牛头河由东向西至麦积区注入渭河,全长84.6公里,境内流域面积1255平方公里,占清水县总面积的62%,是清水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地下水主要是裂隙水,总储量约1亿立方米,属雨水补给型,因而面临日趋减少的问题。地下水人均占有量由东向西递减,年可开采量1722.9万立方米,目前开采量仅占4.3%,有很大的利用空间。

地热资源

2012年11月2日,清水县被国土资源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温泉之乡” ,这也是甘肃省首个被评为“中国温泉之乡”的地区。 地热资源作为清洁、环保、可再生的新型能源,是国家倡导和鼓励开发的能源之一。清水县地热资源丰富,温泉水为渭河谷地断裂层上的高热矿泉水,水温达53.5℃,24小时涌水量576吨,是中国十三大名泉之一。经鉴定,水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矿物质及锂、锗、硅、硼、锶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被誉为“生命之花”的锌含量居全国第一,具有很高的医疗价值。

近年来,清水县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把温泉作为发展旅游业的龙头来抓,制定了《清水温泉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和一系列开发优惠政策,通过招商引资,累计投资1.66亿元,建成了温泉森林公园和清水温泉度假村、汤浴温泉、玉泉训练基地3家旅游接待中心,初步形成了集沐浴疗养、休闲度假、避暑观光、体育健身、公务会议为一体的温泉生态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达38.2万人次,实现旅游产值5755.8万元。

人口民族编辑人口

2005年末,清水县总户数为66846户,总人口312552人,其中农业人口291628人,占总人口的93.3%。2012年末,清水县总人口330000人,其中农业人口250000人,占总人口的92%。

民族

少数民族有回族、藏族、东乡族、土族、苗族、满族、壮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黎族、白族等。

经济编辑概述

至2010年底,清水县生产总值达到21.13亿元,较“十五”末增长1.4倍,年均增长1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500万元,较“十五”末增长4倍,年均增长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亿元,较“十五”末增长1.1倍,年均增长1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8亿元,较“十五”末增长8.4倍,年均增长56.7%;大口径财政收入1.3亿元,较“十五”末增长5.3倍,年均增长4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400万元,较“十五”末增长4.8倍,年均增长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35元,较“十五”末增长89%,年均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2801元,较“十五”末增长98.7%,年均增长14.7%。三大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37.6:16.6:45.8调整到2010年底的29.15:21.3:49.55。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口径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项指标较“十五”末翻番,实现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十五”平均水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目标。

第一产业

2010年,农业总产值由“十五”末的5.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0亿元。粮食生产克服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总产量提高到2010年的1.54亿公斤。新建干鲜果基地30.9万亩,其中核桃20.62万亩、苹果10.28万亩,清水县干鲜果基地累计达到41.5万亩。肉牛畜禽饲养量达到302.6万头(匹、只),较“十五”末增长116.5%。高山夏菜、甜玉米等特色产业稳步壮大,蔬菜面积发展到10万亩。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养殖示范园区、肉牛养殖示范园区、苏屲千头肉牛养殖小区等示范区,建成秦源牧业、鑫淼千吨肉鸡加工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个,清水放养鸡、粉壳蛋等的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完成64.23万亩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实施各类造林30.35万亩,林地流转29.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末的25.5%提高到30.9%。年均输转劳务人员5万人(次)以上,累计创收14.97亿元。贫困人口由“十五”末的8.56万人减少到5.96万人,贫困面由29.4%下降到20.1%。

第二产业

清水“天河”品牌优势明显,工业生产初具规模。清水县工

岩棉制品业以酒饮食品业为主体,以建材和机械制造业为两翼。产品主要有“天河”、“羲皇故里”、“充国”、“麦积烟雨”系列白酒、果酒、饮料、果汁、沙棘总黄酮和花岗岩板材、岩棉制品、麻纺织品、制粉机、粉皮机、粉丝机、压面机、铡草机等30多个门类360多个品种。天河酒业集团公司已跻身天水市三大企业集团之一,先后获国际博览会金奖、国优及省部级优质产品奖20多项。工商旅游业快速发展,完成了61户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被列为甘肃省第一批省级试点园区之一,产业集聚功能不断增强。轩辕纸业、鑫烨化工、天赐实业建成投产,鑫烨化工等进入天水市“10强50户”企业,绿盛堂出口创汇30万美元,骨干企业工业总产值占清水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93.8%。“家电下乡”、“退市还路”、“万村千乡”农家店和杨家林蔬菜市场等项目顺利实施,建成各类市场19个,发展商业网点1934户。完成了6个重点景区规划编制,投资近2亿元对温泉生态旅游景区实施新建改造,2010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4亿元,较“十五”末增长8.1倍。

第三产业

财政支出由“十五”末的2.2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8亿元,年均增长36.6%;五年消化财政赤字2461万元。三次落实干部职工政策性增资1.38亿元。完成财政支农投入4.832亿元,较“十五”末增长5.1倍。全面推行“乡财县管”和“村财乡管”、政府集中采购、国库集中支付、惠农补贴“一册明、一折统”等管理模式,确保了财政资金安全运行。2010年底,各项存款余额24.18亿元,贷款余额9.45亿元,分别较“十五”末增长2.5倍和1.45倍。

社会事业编辑教育事业

2012年年内清水县有各级各类学校327所,其中:独立高中2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独立初中21所,附中4所,完全小学199所,教学点75个,幼儿 园26所。中、小学在校学生56662人,其中小学31582人,初中15006人,高中5443人,入学幼儿4850人,有教职员工3466人,其中专 任教师3210人,初等教育普及工作成效显著,入学率达到98.48%。辍学率1.28%,毕业率99.75%,完成率94.83%。全县本科以上学生录 取人数426人。

卫生事业

2011年,清水县有卫生机构539个,其中乡中心卫生院9个,乡卫生院14个,各类医务人员107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58人,病床总数815张。 2011年,清水县人民医院被省、市确定为甘肃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已建立健全了基本药物优先合理使用制度,基本药物共438种,使用率达90%,门诊费用由原来的86.03元降至81.36元/(人次),降低了5%,平均住院费用由原来的3100元降至2814.5元,降低9%。

社会保障事业

清水县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居民和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119人、7351人、4415人、1400人、10968人和11632人。城镇低保标准由2006年的每人每月125元提高到167元,农村低保标准由2006年的每年每人600元提高到850元,五保户保障标准提高到每年每人2046元,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全面落实。 清水交通便捷,通迅、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完善。清水县电力、电话、广播电视、农机路实现了“村村通”。移动电话基站覆盖县境80%;县城自来水日供应能力达7500吨。

交通编辑县内等级以上公路总里程381公里,县城距陇海铁路(天水站)仅40公里,有清北、清张、大温、桐温等省际、县际公路连通东西南北。

历史文化编辑清水古称上邽,以上陇“清泉四注”得其名,古代是中原与西北的古

齐家文化古遗址通道,素有陇上要冲、关中屏障之称。县境内发现和鉴定的马家窑──齐家文化古遗址有30多处。据传,清水是黄帝的出生地,又是西汉名将赵充国的故里。成吉思汗在完成蒙古族各部的统一,建立地跨欧亚的元帝国,最后出兵西夏攻秦州途经清水时,于1227年8月25日(宋宝庆三年七月十二日)卒于萨里川,即今县城西牛头河畔。

轩辕故里

清水这个陇上古县,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诞生地,是名副其实的“轩辕故里”。据《水经注》记载:“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上邽城就是今清水县,在县城之东七十里,就是清水县山门镇的白河村,该村之旁有轩辕谷,俗称三皇沟,位于清水县东南70里关山林海深处。轩辕谷,亦称三皇谷,俗名三皇沟,在今山门镇白河村。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三皇谷景区也得到大规模开发。2003年7月,三皇谷被正式列为省级森林公园,是清水县继温泉省级森林公园之后的又一处省级森林公园。清水县是“轩辕故里”,文献中屡有记载。史称“有娇氏以戊己日生黄帝于天水”。晋.郭璞《水经》载:“帝生于天水轩辕谷。”《甘肃通志》载:“轩辕谷隘,清水县东七十里,黄帝诞此。”《直隶秦州新志》载:“帝生于轩辕之丘,名日轩辕,今清水县有轩辕谷。”《甘肃省志考异》中载:“轩辕谷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帝生处也。”清水古称上邽,又属天水郡管辖。故史料中所说的天水轩辕谷,实际上就是清水轩辕谷。各种县志亦均有记载,“轩辕谷,东南七十里,黄帝诞于此。”黄帝“生于姬水,长于寿邱”。宋.罗泌博考众说所著《路史》,该书注中有寿邱在上邽语。这些史实与成纪为伏羲、女娲生地,宝鸡为炎帝生地互相印证,有助于证明渭水流城为华夏远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年,清水县在三皇沟曾建有三皇庙。20世纪70年代修梯田时,曾在庙基上翻出过瓦砾砖块。1993年春,三皇沟村民犁地时,翻出过两块方砖。据当地年长的村民说,三皇沟原盖有三皇庙,对面有戏台。至今,村民称轩辕黄帝为“轩王爷”或“三皇爷”。后来,由于交通不便,先移到县城窑庄沟,后移建到永清堡下。1943年,国民党49师驻清水时,拆除三皇庙,盖了碉堡,剩下一厢房。1952年,有位老红军住过家。至今,人们把永清堡后的地方称作“三皇庙塬”。庙前曾树一“轩辕故里”石碑,系明朝学者胡缵宗所题。清水县城在民国时称“轩辕镇”,解放初称“轩辕区”。县城北2公里处的上邦乡李崖村有两孔窑洞遗址,日“轩辕窑”,亦称“轩口窑”,相传为轩辕之母携帝栖居之所。解放前后,窑洞有画廊。此处断崖处有大量的细泥,壁薄红色的龙山齐家文化陶片、灰坑层多处,属龙山齐家文化遗存。考古证明,龙山齐家文化与黄帝同时代。

风景名胜编辑清水历史悠久,文化沉淀丰厚,古迹文物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已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古城遗址、化石点、石刻等遗址文物73处,分布在18个乡(镇)。一代名将赵充国,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完成震惊世界的赫赫勋业后终其一生之地。轩辕谷隘、充国陵园、宋墓群、庞公仙境皆是陇上名胜,汤峪温泉、红崖晚照、万紫胜迹、古洞悬石俱为旅游佳处。其中30处已被列为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出土文物、馆藏文物分15类、1782件,展现了清水古代文化的繁荣。汤浴温泉:汤浴温泉距县城8公里处的汤浴温泉为全国十三大名泉之一,自宋、明以来已属陇上胜迹。温泉水质优良,水温54℃,富含人体必须的多种微量元素,锌含量居全国名泉之冠,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和矿泉水开发价值。此地群山环抱,清流映带,鸟鸣林幽,一派田园风光,甘肃省工人疗养院和体育训练基地座落其间,为理想的洗浴、疗养、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位于县城东南28公里处的花石崖,相传为唐玄奘取经途中大战黄木狼的万紫山,现存有黄木狼洞遗址。此地林木苍郁,悬崖峭壁,岩石嶙峋,寺庙兀立,集自然、人文景观于一身。绿树成荫、草色青青、溪流涓涓、鸟语花香的秦非子牧马场、三皇谷森林公园等,令人心旷神怡。轩辕谷隘、充国陵园、宋金墓群、庞公仙境皆是陇上名胜。红崖晚照、古洞悬石、月台云影、高岭飞泉俱为旅游佳处。 轩辕广场 轩辕湖公园:依托深厚的轩辕文化,清水县在县城主轴线的东头,建有一座占地40亩的轩辕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身高”9米的人文始祖轩辕大帝,轩辕大帝背靠历史遗存轩口窑、三皇谷及轩辕桥。

轩辕广场 (2张)

轩辕湖公园暨水舞广场(2013年8月4日正式竣工开放)是清水县传承轩辕文化、建设美丽县城的标志性工程,也是创新文化发展载体,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赵充国陵园:赵充国陵园位于清水县城北1公里处的牛头河畔。始于汉,后历代辟祭田,修祭殿,勒石刻碑,铭期史迹。1962年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陵园建筑典雅肃穆,气势恢宏,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墓区现存历代石刻碑廊,宋墓群等省、县级文物保护点十多处,是省内外宾客观光旅游和赵氏族系寻根拜祖的圣地之一。 轩辕谷.轩辕窑:皇帝时代在华夏文明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这个时代继承了以伏羲文化为代表的原始文化,造就了酋邦文明,为奴隶制文明奠定了基础。轩辕黄帝作为这一时期文化的代表,开创了华夏文明。而他的早年时期则是在清水度过的,清水因之而称为“轩辕故里”。在这里,有着关于他的传说和记载,也有他和他母亲生活过的痕迹。轩辕谷 俗称三皇沟,位于清水县城东七十里的山门乡白河村。据省、市、县志记载及民间传说,为轩辕黄帝的诞生地。这里林木茂盛,流水潺潺,有“轩王爷睡觉石”,轩辕黄帝戏耍之“戏台”、晒太阳之“晒台”。轩辕窑 亦称轩口窑,位于清水县城北2公里处上邽乡李崖村。相传为轩辕母携帝栖居之所。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此处有齐家文化陶片遗存。 永清堡:清水这片沃土给先民们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在这里他们顽强生活,繁衍生息。五千五百年前,“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性王国开始动摇,留下了大量村落遗址。在清水较为典型的当数永清堡遗址。 永清堡遗址是清水县境内发现的一处距今5500年左右的原始村落遗址。该遗址位于清水县城一中校址(原国立十中),占地约3.5平方公里,地下文化层厚约1-3米,有大量灰坑、灰层、窑穴及房址,属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的一部分。遗址出土了陶片、石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晚期父系氏族公社初期过渡的社会概况,是清水远古文化的典型代表。秦亭故址:从秦非子到秦庄公,秦人先后有五代首领以“秦”为根据地惨淡经营,致力农牧,在同西戎的对峙交战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在这里居住生息了三百余年。这个“秦”就是后来的秦亭之“秦”,秦帝国之“秦”。秦始皇统一中国,置郡、县、乡、亭。也许是出于追根溯源的缘故,在其先人的发祥地清水首置上邽县,设秦亭。秦亭故址,在今清水县东北秦亭铺乡秦子铺村。周孝王13年,秦族先祖部落首领非子因在此为王室牧马有功,被封为王室附庸,邑于秦亭。 花石崖—万紫山:花石崖又名万紫山,位于清水县陇东乡。在县城东南28公理的陇东土寨村之涧沟河下游、渭河北岸盘龙山中段,西北向支峰南坡,海拔最高处1823米,山对面下到五里为310国道。这里峰峦叠嶂、翠柏掩映、清泉流水、春花秋实、万紫千红,故称万紫山,又因悬崖峭壁、山石花纹五颜六色,又名花石崖。花石崖历史悠久,相传唐代以前就建有庙宇,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7年)重修二台玉皇殿,有匾高载(文革中被毁)。现存明清石窟二处,彩塑、壁画和雍正岁次丙午题匾。花石崖按地势分为“东崖”、“西崖”,上有“凤凰头”,下汇“三岔口”,中有“三仙台”等五大部分。 三仙台:“三仙台”等五大部分,东崖峰峦起伏,石崖重叠向上倾斜,悬崖峭壁上有一石洞,名曰“黄木狼洞”,洞口约三米,地形险要,洞深莫测。西崖壁立千仞,离奇古怪,崖壁巨石上有一淡土黄色块,光滑明亮,每当夜幕降临,明月东升,其石闪闪发光,犹如一轮明月悬空,故名“月亮崖”。北端崖隆起,圆顶兀石,形似凤头,纵观四野,恰似雏凤临空遥望渭水,故名“凤凰头”。山下东西峡谷飞流激响,幽境怡人,三条小溪汇合,故名“三岔口”。所有建筑物都依山势逐台修建,大体可分为“磨针殿”、“大殿院”、“玉皇顶”、“雷音崖”四大部分,从谷底沿山而上,有一巨石平地而起,高约50米,顶阔而平,大约有10平方米,称“磨针殿”,殿内有隋代塑像二尊,均为明清作品。 通仙桥:沿山而上,第一台上有“通仙桥”,“通仙阁”、“静石台”和“青龙洞”。第二台是“祖师殿”。殿前是一刀切齐的悬崖峭壁,高约百丈;台后巨石隆起顶端椎圆,故名“天心石”。第三台沿石缝而上,崖顶倾斜而立,形如虎口,人称“老虎口”,崖顶有“笑天石”,崖上有悬空云梯,攀梯而上,穿过石洞可爬入“观音佛龛”,内有明代塑像三尊。再身贴悬崖峭壁栈道曲栏,曲膝而下,悬空又有石窟一处,为“雷音佛龛”,其间有明代塑像一尊,面部丰满,神情生动,为石窟艺术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