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QQ 注册 我的订单 投诉建议 帮助中心 手机版
收藏本站

您好,欢迎光临国内领先的12306网上订火车票官网--114票务网!

火车票预订手机版
政府网站查询
云抢票客户端
当前位置:114票务网 > 政府网 > 陕西政府网 > 榆林政府网 > 靖边政府网
中文名:

靖边县政府网

官网:
www.jingbian.gov.cn
地址:
车牌:
陕K
区号
0912
百度分享
分享到:

靖边县政府介绍

靖边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偏西,榆林市西南部,无定河上游,跨长城南北。是1935年解放的革命老区。全县总面积5088平方千米,辖22个乡镇。按地形地貌分为北部风沙滩区、中部梁峁涧区和南部丘陵沟壑区,分别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地势南高北低,海拔介于1123~1823米之间。靖边县内交通便利,307国道和210国道穿县城而过,靖边至榆林、靖边至(定边县)王圈梁、靖边至安塞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靖边至子洲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过境的太(原)中(卫)铁路已建设,靖边成为连接陕西、宁夏、内蒙等地的交通枢纽。

中文名称靖边县外文名称Jingbian County别 名统万城行政区类别县所属地区中国陕西省榆林市下辖地区张家畔镇、宁条梁镇、周河镇等政府驻地张家畔镇电话区号0912邮政区码718500地理位置陕西省北部偏西,榆林市西南部面 积5088平方千米人 口28万(2014年)方 言晋语-陕北话-靖边话气候条件半干旱内陆性季风气候著名景点大夏统万城遗址,古长城遗址,革命旧居等机 场榆林机场火车站靖边站车牌代码陕K行政区划代码610824GDP365.19亿(2014年)目录1 历史沿革2 行政区划3 地理环境▪ 位置▪ 地貌▪ 气候4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水资源▪ 生态资源▪ 矿产资源5 人口民族6 经济发展▪ 综述▪ 工业▪ 农业7 交通8 教育9 名优特产10 民俗文化▪ 秧歌▪ 剪纸▪ 信天游11 名胜古迹▪ 统万城遗址▪ 古长城遗址▪ 革命旧居▪ 红沙峁▪ 镇靖古城历史沿革编辑据县内小桥畔、褡裢沟等古文化遗址考证,早在靖边县城旧石器时代,靖边县境内就有先民繁衍、生息。约在公元前16~7世纪,靖边县域为少数民族狁聚居的地方。春秋时,县域为少数民族白翟所居。周敬王八年(前512),晋人灭翟,直到周烈王七年(前369),县域一直属晋。晋灭后,属魏。魏惠王后元五年(前330),魏秦雕阴之战后,魏将上郡15县献于秦,今县境归秦。秦统一六国(前221)后,县域属上郡。汉时,县域置上郡奢延县。西汉时,隶属朔方剌史部;东汉时改属并州剌史部。三国西晋时县境为羌胡所据。东晋、十六国时,县境先后为后赵、前秦、后秦所据。东晋义熙三年(407),后秦赫连勃勃拥兵自立,占据上郡,建大夏国,并于义熙九至十四年(413~418)在今县境北部筑都统万城(今红墩涧乡白城子)。南北朝时,北魏于始光四年(427)灭掉大夏,于神四年(431)建立统万镇,太平真君七年(446)设岩绿县,太和十一年(487)改置夏州,县域分属化政郡、阐熙郡,其西部属山鹿县。北周保定四年(564)东部设宁朔县(治所在今杨桥畔),属弘化郡辖。隋开皇元年(581),撤弘化郡复设夏州,三年(583),改夏州为朔方郡,撤山鹿县,辖地并入长泽县。县域分属朔方郡长泽、岩绿、宁朔县。恭帝义宁元年(617),梁师都在夏州建立梁国,县域属梁。唐武德二年(619)宁朔县归唐。六年(623),在宁朔置南夏州。贞观二年(628),消灭梁师都,复改弘化郡为夏州,撤南夏州与宁朔县,并将岩绿县改为朔方县。贞观五年(631)复设宁朔县,长安二年(702)又撤。开元四年(716)再设,九年(721)再撤。不久又设。五代十国时废道建置。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沿袭唐建置,县境属夏州朔方、宁朔、长泽3县。宋时,县域为北宋、西夏反复争夺之地,初属宋,后长期分属西夏夏州、龙州、洪州、宥州。元时,县域属陕西行中书省延安路。明洪武六年(1373),设靖边卫,是年又设靖边道。明成化三年(1467),设靖边营。清康熙元年(1662),撤靖边道,原所辖营、堡统归榆林道管辖,同时设靖边所。雍正九年(1731),置靖边县,隶属榆林府。 乾隆八年(1743),靖边县改属延安府管辖。以新城堡为县城:“东与怀远县清平堡接壤,一百二十里;西与定边县柳树涧接壤,一百二十里;南与保安县牛头坡接壤,一百一十里;北至边墙十里”(乾隆手抄本《靖边县志稿》)。光绪年间(1875~1908),镇靖堡为县城:“东至崔家畔一百里,与怀远县之狄青原接界;西至二道渠一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茶店圾接界;南至黄花池滩二百一十里,与保安县之柳沟接界;北门外即边墙,出口至四朴树六十里,与怀远县之本塔儿梁接界;东南至沈家园子八十里,与安塞县之平桥接界;西南至阔阔川二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侯家岔、甘肃省安化县之乱石头接界;东北至毛乌素六十里,与怀远县之许家沙畔接界;西北至史家地坑一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二十里塘接界。计东西广二百一十里,南北袤

靖边县地图二百七十里”(光绪本《靖边县志》)。中华民国元年(1912),设榆林道,靖边归榆林道管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五月二十八日,刘志丹率红军打开县城镇靖,民国靖边县政府迁往柠条梁,占据今柠条梁镇全部,东坑乡大部,三岔渠乡与龙州乡部分村庄,共设3乡8保147甲。同年四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在县西部桃梨坬成立了靖边县苏维埃政府(习惯称西靖边)。十月后,归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领导。八月,在中国共产党西北工作委员会和陕北工农民主政府的领导下,于青阳岔也成立了靖边县苏维埃政府(习惯称东靖边),后归陕北省委和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领导。民国二十六年(1937)八月。陕甘宁边区党委决定将横山县苏维埃政府和东、西靖边县苏维埃政府合并为靖横县苏维埃政府。十月,横山中心县成立后,又设靖边县。是年,靖边县划归三边分区督察专员公署管辖。民国三十年(1941),陕甘宁边区政府将原来23个县调为29个县、市。靖边县为陕甘宁边区政府直属县。解放战争时期,靖边县属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管辖。民国三十八年(1949)七月,三边分区撤销,靖边县由延安分区管辖。 民国三十一年(1942)六月,吴旗县成立后,三边分区将靖边县的凤凰、罗涧两区划给吴旗。1949年吴旗县撤销,凤凰、罗涧两区划归靖边。1950年吴旗县恢复,上述二区又划给吴旗。1950~1968年,靖边县隶属榆林分区专员公署。1968~1979年,靖边县隶属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至2010年,靖边县隶属榆林地区行政公署。

行政区划编辑明代前,靖边县区划无考。明初设靖边道、靖边营,下辖6堡1镇,即宁塞堡、巴都河堡、靖边堡(新城)、镇罗堡、镇靖堡、龙州堡、柠条梁镇。万历六年(1578),将巴都河堡并入宁塞堡。各堡、镇均为军事建制。其区域划分无考。清雍正九年(1731),置靖边县。全县分为3乡1346牌,即:东乡镇靖堡,475牌;龙州堡,172牌。西乡宁塞堡,519牌。南乡镇罗堡,180牌。光绪二十五年,县城镇靖堡,76牌,121村;东乡龙州堡,34牌,65村;南乡镇罗堡,50牌,153村;西南乡新城堡,38牌,110村;西乡宁塞堡,40牌,140村;西北乡柠条梁镇,60牌,71村。另将天主教民区编为7个牌,7个村。民国初年,省府为便于推行政令,在柠条梁设一分县,置县佐,专管诉讼,督催粮款之事。后撤分县,将全县划为6个区:第一区镇靖,第二区龙州,第三区镇罗堡,第四区新城,第五区宁塞,第六区柠条梁。每区又分若干段,段下编牌,每牌管10户人家。二十八年(1939),国民政府为了镇压人民革命,在占领区实行编牌保甲制。下设10保:柠条梁4保,龙州2保,新城2保,镇罗1保,镇靖1保,到三十一年(1942),国民党占领区只剩镇罗、新城、柠条梁3个区的8保144甲。二十四年(1935),解放区西靖边县下辖4个区26个乡:一区,驻地蒋家寺,辖8个乡;二区,驻地郭家沟,辖4个乡;三区,驻地谷嘴子,辖10个乡;四区,驻地张家坬子,辖4个乡。同年十月,又新建5个区,即:五区,驻地二里湾,辖6个乡;六区,驻地新城,辖3个乡;七区,驻地油坊坬子;八区,驻地胶泥湾子;九区,驻地边墙壕。七、八、九3个区无乡建置。十一月,县、区、乡苏维埃政府均被叛军破坏。二十五年(1936)八月,建立新城县(西靖边)苏维埃政府,下设新城、镇罗、巡检、李寺湾4个区。东靖边县苏维埃政府下辖青杨岔、龙州、峁涧、镇靖、张家畔5个区。二十五年(1936)又增设青坪区,共辖6个区,28个乡。二十六年(1937),靖边县(东靖边)、新城县(西靖边)与横山县合并,成立靖横县。不久又设靖边县,下设青杨、青坪、龙州、长城、镇靖、镇罗、新城、巡检、凤凰9个区。后又增设罗涧区。三十一年(1942),三边分区将凤凰、罗涧两区划给吴旗县。三十四年(1945),柠条梁划给安边县。三十八年(1949),吴旗、安边两县撤销,凤凰、罗涧、柠条梁3个区划归靖边县。至此,全县共设11个区和1个直属水利乡(杨桥畔)。11个区共辖66个乡。1950年,吴旗县恢复后,靖边县凤凰、罗涧两区又划给吴旗县。同时撤并龙州区,靖边县共辖8个区,45个乡,杨桥畔乡仍为直属水利乡。1956年,将全县9个区并为6个区,共辖33个乡。另外镇靖、王家庙、张家畔3个乡为直属乡。1958年,榆林专区将全区12个县并为6个县,将横山县的石湾、麒麟沟等地划给靖边县。当年,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下设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三级管理机构,部分公社下设管理区。其中石湾公社下设王家梁、王家峁、麒麟沟、清水沟、大水沟5个管理区;梁镇公社下设宋渠、东坑、中山涧3个管理区。管理区下辖生产大队。全县共17个公社,174个大队,809个生产队。1959年,梁镇公社改为国营新桥农场,场址设在柠条梁。1961年,榆林专区缩小区划,恢复横山县,石湾公社又划归横山。靖边县同时增设了新农村、畔沟、高家沟、杨米涧、大路沟、乔沟湾、中山涧等7个公社。并将小涧公社更名为龙州公社。至此,全县辖23个公社,1个国营农场,177个大队,1631个生产队。1963年,国营新桥农场由柠条梁迁到东坑。靖边县在农场内划出部分区域,增设了梁镇公社和三岔渠公社。将新农村公社并入张家畔公社。全县辖24个公社,1个国营农场,175个大队,1529个生产队。1965年,张家畔公社更名为城关镇公社,新农村公社再度分出。1970年,沈家圪坨公社更名为小河公社,在国营农场内划出东方红公社。全县辖26个公社,1个国营农场,194个大队,1380个生产队。1972年,将杨桥畔公社的清河沟、八岔、墩渠3个大队划归横山县。1973年,将龙州公社双城大队划归青杨岔公社。1980年,城关镇公社更名为城关镇。全县计有25个公社,1个镇,1个国营农场,184个大队,1990个生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城关镇和青杨岔、梁镇2个公社分别改为张家畔镇、青杨岔镇、柠条梁镇。其余公社都改为乡。原红柳沟公社和石窑沟公社由于与邻县公社重名,分别更名为周河乡、水路畔乡。部分村落由于打坝建库等原因,管理不便,在建制上作了调整:新城乡韩家沟村的后井沟、狼儿子沟、乔斗台、前沟等4个村民小组划归大路沟乡;长命山村的党岔、官草涧、白天赐、珠宝湾、寇庄等5个自然村划归杨米涧乡;赵关涧村的祁庄划归水路畔乡。截至1989年,全县共辖23个乡,3个镇,1个国营农场,205个村,5个城镇居民区,4个分场,1685个村民小组。 截至2011年07月07日,靖边县辖11个镇、6个乡:张畔镇、东坑镇、青阳岔镇、宁条梁镇、周河镇、红墩界镇、杨桥畔镇、王渠则镇、中山界镇、天赐湾镇、杨米涧镇、龙洲乡、海则滩乡、黄蒿界乡、席麻湾乡、小河乡、镇靖乡。撤销五里湾乡并入周河镇,撤销大路沟乡、杨米涧乡合并设立杨米涧镇,撤销天赐湾乡、乔沟湾乡合并设立天赐湾镇,撤销高家沟乡并入杨桥畔镇,撤销新城乡并入王渠则镇。

地理环境编辑位置

靖边地处东经108°17′15″—109°20′15″,经差1°03′;北纬36°58′45″—38°03′15″,纬差1°04′30″,东西宽9l.3公里,南北长116.2公里。

地貌

全县按地形地貌分为三个区域,即北部风沙滩区、中部梁峁涧区、

靖边红沙峁——丹霞地貌南部丘陵沟壑区,分别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全县海拔介于1123米—1823米之间,地势南高北低,海拔最高点在中山涧镇水路畔村的大墩山,是芦河、红柳河、大理河、黑河、杏子河和周河的发源地;海拔最低点在红墩界镇的白城则。

气候

靖边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温差大,气候干燥,通风条件好,雨热同季,四季明显,主要自然灾害是干旱和低温霜冻,其次是大风和冰雹。年平均降雨量395.4毫米(348.3-431.3毫米),平均日照时数为2768.2小时(2516.1-3037.7小时)。年平均气温7.8℃,≥10℃的植物生长有效积温为2800℃(2358.0-3356.2℃),年平均无霜期为130天(115-145天)。

自然资源编辑土地资源

据1982年土壤普查测定,全县总土地面积763.2万亩,其中林业用地295万亩,牧业用地(草地)88万亩,城乡居民用地(含机关、学校等占地)10.52万亩(城镇1.06万亩,村庄9.46万亩),交通用地4.3万亩,水域用地3.8万亩,非生产用地、难利用地100余万亩,可耕地只有257万亩。可耕地中,由于水土保持的需要,约60%的土地不宜垦种,实际利用的仅在100万亩左右。

水资源

靖边县是中国138个水土保持重点县之一,

靖边水资源县境内河流均属于黄河水系,较大的河流有8条,多发源于靖边县南部白于山区,白于山分水岭以北有红柳河、芦河、大理河、黑河、圪垌河,分水岭以南有周河、杏子河、秀延河。流域面积为4354Km,占全县总面积的85.6%。2007年陕西省地矿局908大队勘测,探明靖边县储水总量为3.53亿立方米,可利用总量为2.1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23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0.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储量为2.83亿立方米,其中可开采量为1.58亿立方米。目前共有各类中小型水库35座,淤地坝1075座,总库容量10亿立方米,居陕西省第一位。

生态资源

截至2013年,靖边县林业用地470万亩,育苗面积2万亩。以灌木为主的森林覆盖率达37.34%,活立木蓄积量105.6万立方米。乔灌木树种达27科37属54种,陆生野生动物达30种,两栖类动物达10余种,中国林蛙、荒漠猫、石貂等重点保护动物均有分布。湿地生态系统发达,金鸡沙湿地、芦河湿地、海则滩湿地已被列入第一批《陕西省重要湿地保护名录》。

矿产资源

靖边县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以靖边为中心的陕甘宁盆地中

气井放喷部天然气田控制面积4300平方公里,控制储量3200亿立方米,属世界级整装大气田。在气田的开发利用方面,年净化能力50亿立方米的中国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已投入营运,靖边至北京、西安、银川的输气管线已建成投运,是“西气东输”的重要枢纽。靖边南部山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已探明储量约在1亿吨以上。到2010年11月止,全县石油年产能达300多万吨,境内有年加工原油150万吨的榆林炼油厂。县境内北部煤炭资源分布面积广,煤层厚,储量大,是神府煤田连接部分,已探明优质煤储量达35亿吨,具有重要的开采价值,煤炭资源的勘探开发工作已启动。

人口民族编辑光绪二十五年(1899)前后,靖边县清厘户口:“民,男称丁,女称口,男年十六为丁,未成丁亦称口。丁口系于户,十户一牌”。合305牌,3181户,大小丁口18420。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一月,开始推行“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靖边县于二十五年施行,户口登记项目主要有:户数(特户、住户)、男女数、不识字人数、无职业人数、老弱人数、壮丁人数等(无详细的数字资料)。1964年进行了第二次人口普查,以7月1日零时为标准登记时间,于月底结束。普查结果,全县共23382户,131469人。其中,大学文化程度的117人,高中程度的707人,初中2822人,小学19339人,文盲、半文盲56760人,未入学儿童51715人,文化程度不详者9人。全县有汉族(131435人)、回族(24人)、朝鲜族(1人)、满族(1人)、蒙古族(6人)、壮族(2人)6种民族。1982年进行了第三次人口普查,以7月1日零时为标准登记时间。普查结果:39268户,188134人。其中,大学毕业220人,肄业(不包括在校生)11人,高中文化程度7255人,初中23314人,小学46437人,11岁以上文盲、半文盲69944人。全县6种民族,汉族188102人,蒙古族15人,回族4人,藏族1人,壮族5人,满族7人。 2012年末全县总户数10.38万户,增长1.6%;总人口34.2万人,增长1.1%,其中:农业人口29.28万人,占总人口的85.6%;男女性别比例为107︰100(以女性为100)。常住人口35.73万人,出生率10.89‰,死亡率5.53‰,自然增长率5.36‰。

经济发展编辑综述

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66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39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42元。实现财政收入10.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1亿元),2011年初步核算,全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92.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8.6%。GDP总量位居全市第四位,增速高出全市和全省平均水平3.6个和4.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7亿元,增长7.9%;第二产业增加值242.22亿元,增长20.1%;第三产业增加值36.04亿元,增长12.9%。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0年的4.9∶82.6∶12.5调整为5∶82.7∶12.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82246元,比上年增加4096元,增长5.2%;按年均汇率折算,达12734美元。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58.7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20.04%,较上年提高3.01个百分点。2009年进入中国百强县排名第93位,2010年进入中国百强县排名第95位。2011年已跨入陕西省经济强县前五名,并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前十行列。201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17.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8%,GDP总量位居全市第四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65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259.48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40.92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1年的5∶82.7∶12.3调整为5.3∶81.8∶12.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88872元,比上年增加6626元,约折合14084美元,分别是全省、全市的2.1、1.1倍。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64.88亿元,占GDP的比重达20.46%,较上年提高0.42个百分点。

工业

据出土文物推断,早在石器时代靖边地区即有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手工业制品有石器、陶器等。秦、汉时期,有了少量的砖瓦生产。东晋十六国时,有了石灰生产。明代以后,砖瓦、榨油、酿造、铁器制造、缝纫等手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到民国时期,有石匠、砖瓦匠、木匠、泥水匠、铁匠、皮匠、鞋匠等各色工匠二三百人,出现了纺织工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营、集体工业陆续建立,工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4万元(私营),主要工业产品有铁制

中小企业创业园小农具、砖瓦、布鞋、车马挽具等。1958年,在“大跃进”、“全党全民大办工业”的形势下,靖边县将私营企业全部转为国营和集体企业,全年共突击办起各种工业企业2229个(国营6个,集体2223个),国营企业有职工131人,年总产值117.4万元。由于图形式,搞浮夸,造成产品质量低劣,浪费严重。次年,绝大多数企业倒闭下马,全县国营、集体(含公社办集体企业)工企业减至41个,总产值121.8万元,共有国营企业职工215人。生产方式基本仍为手工生产。60年代后,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动力机械生产规模逐步扩大。1969年,有企业19个(国营3个,集体16个),总产值52万元(国营27.7万元,集体24.3万元)。国营企业职工82人。70年代后,有了简单的机器制造业,主要产品有粉碎机、碾米机、脱粒机、磨面机、动力水车、水泵等。同时,社队企业逐步兴起。1979年,全县工业企业发展为49个(国营8个,集体41个),总产值360万元(国营205万元,集体155万元),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1.8%。至1989年,全县国营、集体工业企业调整为41个(国营15个,集体26个),总产值上升到947.6万元(国营720.7万元,集体226.9万元),国营、集体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4.5%(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是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961万元,是1949年的1400倍。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12.7亿元,增长10.4%,实现增加值252亿元,增长8.7%。县属工业企业19家,实现产值17亿元,增长52%。工业对全县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70.2%,拉动GDP增长5.8个百分点。2012年生产原油354.11万吨,增长1.1%,其中:长庆集团在靖作业区原油产量256.1万吨,增长0.8%;延长靖边采油厂原油产量98.01万吨,增长2%。天然气25.19亿立方米,下降5.7%;原油加工量338.4万吨,增长11%。

农业

土地革命后,靖边县农民普遍得到了土地,劳动生产的热情特别高,但是由于刚分到土地,有的劳力多而缺少牛犋,有的有牛犋却缺少劳力,给发展农业生产带来不少困难。40年代末,在组织变工队的同时,开始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简称互助组)。1952年,全县已组织起1186个互助组,其中常年互助组5个。1954年,常年互助组发展为355个。1953年,靖边县委在高渠村搞试点,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

葡萄长势喜人建立了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下简称初级社)。翌年,相继在沙渠、双伙场、九里滩、旧城、高家峁等地建立初级社13个。到1955年底,全县共建初级社95个。初级社的建立,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据同年底统计,全县粮食总产量为3003万斤,比1949年的2435万斤增长23.3%。为了尽快改变土地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实现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全县大部分初级社相继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下简称高级社),未建初级社的地区大部分直接建立了高级社,年底建成高级社161个,入社农户1.7万户,9.62万人,占总农户的97%。到1957年,全县共建高级社189个。由于高级社发展速度过快,工作过粗,农民的思想认识水平一时难以适应,因而生产积极性低落,出现大量宰杀牲畜、拉牛退社等现象。较上年,大家畜存栏减少0.63万头,羊子减少3.55万只,粮食总产减少139万斤。1958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发布后,中共靖边县委根据中央精神,撤区并乡,在短期内突击建成17个农村人民公社(以下简称人民公社),全县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其时公社组织规模较为庞大,最大的梁镇人民公社(包括今三岔渠、中山涧、东坑等乡),下设3个管理区,14个生产大队,47个生产队。1960年,县委为了纠正社、队规模偏大、不便管理的状况,将人民公社调整为20个(另有1个国营农场)。1961年贯彻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60条),又将人民公社划分成23个,下辖177个生产大队,1631个生产队。平均每社867户,4913人。以后经过部分调整,到1983年,全县共有25个人民公社和1个国营农场,196个生产大队,1740个生产队,38677户,181628人。平均每社辖7.5个生产大队,66.9个生产队,1487.5户,6985.7人。从1982年起,靖边县有些专业户、重点户为了扩大生产,自动联合兴办企业或承包集体企业,也有的是集体与集体、集体与个人、集体与国家联办,形成了一些新的经济联合体。这些经济联合体以自愿互利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或按股分红。1982年,有经济联合体7个,年纯收入2.75万元。到1988年,全县经济联合体发展为79个,从业人数349人。经济联合体全年总收入77.8万元,纯收入46.8万元,其中上交国家税金5.3万元,提留6.2万元,个人分配35.3万元。随着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靖边县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社员收入显著提高。198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4797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244万元,林业产值906万元,牧业产值1048万元,副业产值187万元,渔业产值6万元。与实行承包责任制前的1980年比较,总产值提高89.4%,其中种植业产值提高168.6%,林业产值提高203%,牧业产值提高87.1%,副业产值减少40.1%,渔业产值提高100%。据县统计局农民经济调查队对全县不同类型区的6个典型村的抽样调查,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988年为311元,比1985年初实行承包责任制的237元增加了31.22%。 2012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47亿元,增长13%,其中:农、林、牧、渔和服务业总产值分别为11.79亿元、1.02亿元、14.02亿元、0.22亿元和1.42亿元;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65亿元,增长6.8%,其中:农、林、牧、渔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7.07亿元、0.69亿元、7.92亿元、0.12亿元和0.85亿元。交通编辑民国二十四年(1935),靖边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共产党领导下的苏维埃靖边县政府对交通事业十分重视,由建设科主管。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1939~1942),陕甘宁边区政府曾动员子长、清涧、安塞、靖边等县民工修筑清涧至靖边和延安至靖边的公路。后因战争影响而停工。1954年,靖边县人民政府交通科分管交通建设。是年,第一条经靖边县的干线公路——鱼靖路(当时叫榆定路)开工修筑,翌年10月通车。1958年,靖边县成立工业交通部,1961年改为工业交通局,

延安至靖边的高速公路1985年分设交通局专管交通事业。这期间又先后建成了第二条经过县境的干线公路——吴定路和几十条支线及乡村简易公路。到1989年,全县有国营干线公路2条,全长151公里;县乡(支钱)公路8条,全长404.3公里;乡村公路60条,全长456公里。县城至各乡镇政府驻地都通了公路。干、支线公路上共建大小桥梁41座。全县形成了以干线公路为纽带,以县城张家畔镇为中心辐射全县的公路网。 靖边区位优势明显,2002年建成了中国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榆林至靖边高速公路,2005年靖边至定边王圈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G65包茂高速公路(包头至茂名)和G35青银高速公路(青岛至银川)在靖边县城交汇,穿越靖边的交通大动脉太原至中卫(银川)铁路通车运营,靖边已经成为中国县级城市少有的“旱码头”,成为中国西部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公路方面,2009年,全县通车里程达1124公里,全县于2002年实现了乡乡通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