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中国海南省省会,位于北纬19°32′-20°05′,东经110°10′-110°41′,地处海南岛北部,北濒琼州海峡,土地面积2304.84平方公里,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和最大的交通枢纽。海口市地处热带,热带资源呈现多样性,富于海滨自然特色风光景观。自北宋开埠以来,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海口于1926年12月9日建市,1950年4月23日解放。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海口市成为海南省省会。2002年,海口、琼山两市合并,海口市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行政区划编辑
新海口地图截至2010年10月,海口市分设秀英、龙华、琼山、美兰4个区,共辖23个镇和18个街道办事处,150个社区居委会、249个村民委员会、2504个经济社(村民小组)、4个农垦农场、2个省属农场。2013年3月,海口市琼山区正式启动府城镇区划调整工作,撤销府城镇,在琼州大道以东设滨江街道办事处,高登街以北设府城街道办事处,高登街以南设凤翔街道办事处。2013年6月18日,府城镇撤镇设街,3个街道办事处挂牌办公。 截至2015年3月,海口市辖秀英、龙华、琼山、美兰4个区(县级);下设21个街道、22个镇,共43个乡级政区;下设176个居民委员会、248个村民委员会;下设2643个村民小组。 市辖区名称面积/平方公里邮政编码区人民政府驻地
海口市位于北纬19°32′-20°05′,东经110°10′-110°41′,地处海南岛北部,北濒琼州海峡,隔18海里与广东省海安镇相望;东面与文昌市相邻;南面与文昌市、定安县接壤,西面邻接澄迈县。海口市东起大致坡镇老村,西至西秀镇拨南村,两端相距60.6公里;南起大坡镇五车上村,北至大海,两端相距62.5公里。全市土地面积2304.84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海口市景 (36张)
海口市地形略呈长心形,地势平缓。海南岛最长的河流——南渡江从海口市中部穿过。南渡江东部自南向北略有倾斜,南渡江西部自北向南倾斜;西北部和东南部较高,中部南渡江沿岸低平,北部多为沿海小平原。全市除石山镇境内的马鞍岭(海拔222.2米)、旧州镇境内的旧州岭(199.9米)、甲子镇境内的日晒岭(171米)、永兴镇境内的雷虎岭(168.3米)等38个山丘较高外,绝大部分为海拔100米以下的台地和平原。马鞍岭为全市最高点。地表主要为第四纪基性火山岩和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呈较大面积分布,滨海以滨海台阶式地貌为主,西部以典型的火山地貌为主。全市地貌基本分为北部滨海平原区,中部沿江阶地区,东部、南部台地区,西部熔岩台地区。
气候
海口市地处低纬度热带北缘,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这里春季温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多台风暴雨,冬季不冷但寒气流侵袭时有阵寒。 全年日照时间长,辐射能量大,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以上,太阳辐射量可达11到12万卡。年平均气温24.2℃,最高平均气温28℃左右,最低平均气温18℃左右。极端气温为最高39.6℃,最低2.8℃。年平均降水量1664毫米,平均日降雨量在0.1毫米以上的雨日有150天以上。年平均蒸发量1834毫米,平均相对湿度在85%。常年风向以东南风和东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3.4米/秒。海口历史气候数据(1971年—2000年)月份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全年
平均最高气温(℃)21.022.326.029.731.932.933.132.330.728.425.122.027.95
平均气温(℃)17.718.721.825.227.428.528.628.127.225.322.319.024.15
平均最低气温(℃)15.416.419.122.424.525.525.525.324.622.919.916.721.52
降水量(mm)19.535.050.6100.2181.4227.0218.1235.6244.1224.481.334.91652.1
相对湿度(%)86888685848382858583808184.0
日降水量≥ 0.1 mm日数(天)8.410.610.111.516.516.015.014.914.312.57.97.3145.0
日照时数(小时)109.198.7137.3167.9218.1222.8251.3217.7193.8176.7144.8131.32069.5
自然资源编辑土壤
主要土壤类型有玄武岩砖红壤、火山灰幼龄砖红壤、沙页岩砖红壤、带状潮沙泥、滨海沙土。土壤土种共8个土类,12个亚类,43个土属,110个土种。
矿产
境内已探明矿产资源20种,其中能源矿产有石油、天然气、褐煤、低热值油页岩(油炭质页岩)、泥炭等5 种;金属矿产有铝土矿、钴土矿、褐铁矿等3种;非金属矿产有高岭土、耐火粘土、砖瓦粘土、硅藻土、膨润土、沸石、浮石、建筑用玄武岩、建筑用砂等9种;水气矿产有饮用天然矿泉水、热矿水、地下水等3种。具备明显优势和开发潜力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饮用天然矿泉水、地热水、地下水,以及建筑大宗用的河砂、玄武岩石材、砖瓦粘土等;比较重要的矿产资源有钴土矿、铝土矿、褐煤、低热值油炭质页岩、高岭土、耐火粘土等。地热资源丰富,地热田控制面积约4平方公里,分布在350~700米深度内,水温39.5℃~49℃,矿化度1克/升~2.3克/升。
水文
海口自产水资源总量为19.07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折合地表径流深为830毫米。海南岛最长的河流南渡江穿过海口市中部而入海。南渡江主流在市区长75公里,流域面积130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60.99亿立方米。海口市主要河流有17条,其中南渡江水系7条,南渡江干流从海口市西南部东山镇流入境内,穿过中部,于北部入海,入海口段从西向东主要分流有海甸溪、横沟河、潭览河、迈雅河和道孟溪。支流有铁炉溪、三十六曲溪、鸭尾溪、昌旺溪(南面溪)、美舍河和响水河;独流入海的有9条,分别为演洲河、五源河、荣山河、演丰东河、演丰西河、罗雅河、芙蓉河、龙昆沟和秀英沟,另外有白石溪流从文昌市境内出海。境内还有凤谭、铁炉、东湖、凤圮、云龙、丁荣、岭北、玉凤、沙坡等水库,总库容量15000多万立方米。海口市地处南渡江下游河口河网地带和休眠火山口地带,潜水、承压水分布广泛。潜水含水层以南渡江三角洲潜水和玄武岩孔隙裂隙潜水为主,分布范围分别近800平方公里、400平方公里,水位单位涌水量分别可达14.6/秒、30升/秒。地下承压水处于雷琼盆地,含水总厚度达200 米~350 米,老海口、秀英两段可采量共27万立方米/昼夜。地下热矿泉水处于琼北自流水盆地东北部新生代厚层,分布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海域
海口假日海滩海口市北面临海,海域面积83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1公里。海水平均水温25℃,最高34℃,最低17.2℃。透明度1米,最大达2米。浅海盐度29.6%—31.8%。大部分海底平缓,以软泥为主,泥沙次之;靠近沙滩海岸一带海底以细沙为主。近海水质富含有机物质和无机盐。60—1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面积约200平方公里,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滩涂面积上百平方公里。海口市大部分海岸坡度平缓,岸线开阔连绵,沙岸带沙细洁白,有热带海洋世界、假日海滩、白沙门海滩、西秀海滩、粤海铁路通道南站码头海滩、东寨港海滨海滩、桂林洋海滩等海滨风景区和游乐区。港湾与近海还有少许岛礁和潮滩。近海海水清澈,常年风轻浪平,有多处较为适宜的傍岸泳区。
动植物
海口动物 (4张)
境内有野生陆栖脊椎动物199种,其中红胸角雉、山鹧鸪、海南虎鳽等5种为海南特有种;列入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名录的有蟒蛇、唐鱼、海南山鹧鸪等13种。海洋渔业资源主要有鱼类、虾类、蟹类、贝类等。其中鱼类有100多种,常见且质优的鱼类有马鲛鱼、黄花鱼、西刀鱼、石斑鱼、海鲤鱼等;虾类有斑节对虾、沙虾、青虾等;蟹类有锯缘青蟹、小蟹、花蟹、膏蟹、梭子蟹等;贝类有泥蚶、毛蚶、牡蛎、鲍鱼等。此外还有海蜇、沙虫、海马等海洋生物。 海口市处在全国橡胶、胡椒等热带经济作物产区,拥有林地9.58万公顷,约占土地面积的4
海口城市植物景观2%。地上有野生植物1980种,其中海南特有的有40多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的有苏铁、坡垒、海南黄花梨等3种;国家二级保护的有黄檀、粗榧、土沉香、见血封喉等10多种。乔、灌木180多种,其中80多种属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诸如橡胶、椰子、棕榈、龙眼、荔枝、菠萝密、咖啡、黄皮、莲雾、胡椒、槟榔等。药用植物1200 多种,其中较著名的有巴戟、益智、砂仁等。海洋植物资源主要有海藻类、江篱和红树林等。
人口编辑2013年全市出生人口2.72万人,出生率12.6‰;死亡人口0.96万人,死亡率4.4‰;自然增长率8.2‰。年末常住人口217.1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5.18万人,城镇化率为76.1%。 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0.07万人。其中,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 16.7%,15-64岁人口占76.1%,65岁及以上人口占7.2%。常住出生人口2.76万人,出生率12.6‰;死亡人口1.01万人,死亡率4.6‰;人口自然增长率8.0‰。从区域年末常住人口分布看,秀英区37.25万人、龙华区64.88万人、琼山区49.83万人、美兰区68.11万人。年末户籍人口165.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6.51万人、非农人口98.8万人。从区域年末户籍人口分布看,秀英区29.65万人、龙华区45.97万人、琼山区38.98万人、美兰区50.71万人。
政府领导编辑市长:倪强市委书记:孙新阳常务副市长:袁光平副市长:巴特尔、蒙国海、朱永盛、鞠磊、孙世文、任清华
经济编辑综述
海口历史上是个港口小镇,商贸活动形成较早,但规模小。解放前,商业、手工业在全岛有一定的地位,但近代工业无几,商品生产落后,经济基础薄弱。郊区农村基本上是一种自给半自给的单一农业经济,人民处于温饱无着的状态。解放后,逐步走上了计划经济的轨道,市内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1996年,市区居民的人均年工资8162元,年末户均存款4912元,人均居住面积13平方米;郊区农民人均年收入3482万元,人均居住面积17.2平方米,基本解决市民、农民的温饱问题。但仍有极少数的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困难户靠政府救济过日子。 从解放初期至1978年,海口市国内生产总值有所增长,但十分缓慢。从1979年开始,海口市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市政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及“以开放促开发”的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招商引资,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发展民营企业。至1987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89亿元,比1978年增长2倍,年均递增1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39亿元,增长2.4倍,年均递增14.6%,其中农业(种植业)增加值1864万元,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47.71%,林业增加值69万元,占1.77%,畜牧业增加值772万元,占19.76%,渔业增加值905万元,占23.16%,副业增加值297万元,占7.6%;第二产业增加值2.28亿元,增长2.1倍,年均递增13.3%;第三产业增加值6.22亿元,增长2倍,年均递增13.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789元增加到2906元,年均递增9.4%。199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98.87亿元,通过结构调整,一、二、三产业较为全面发展。农业增加值2.5亿元。工业增加值12.62亿元,剔除价格因素,比1987年增长2.6倍,平均每年增长15.3%。第三产业增加值70.68亿元,全年商品销售总额55亿元,旅游收入11.33亿元,邮电交通增加值16.39亿元。 2014年,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05.51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58亿元,下降2.4%;第二产业增加值215.67亿元,增长5.6%;第三产业增加值735.26亿元,增长11.3%。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6.2:22.9:70.9调整为5.5:21.4:7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000元,比上年增长7.7%,按年均汇率折算为7418美元。
第一、第二产业
1952年,海口市工农业总产值1506万元(按195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17.9%,年均递增4.48%。其中,工业总产值1180万元,增长18%;农业总产值326万元,增长17.7%。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一五”时期(1953~1957),海口市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指导方针,适当调整轻、重工业和农业的比例关系,国民经济得到稳定发展。195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3277万元,比1952年增加2097万元,增长1.78倍,年均递增29.67%,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增长7.4倍,集体工业增长26.3倍;农业总产值259万元,比1952年增加32万元,增长14.1%。1957年,在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的比重由1952年的78.3%提高到90.1%,农业总产值比1950年增长46.2%。并建立起一批骨干企业,如海口农业机械制造厂、矿山机械厂、海口修造木船生产合作社、三联造船厂、海门造船厂,同时还发展了电力、食品、纺织、建材、皮革、塑料制造等工业。“二五”时期(1958~1962),国民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次较大的波动。在急于求成思想支配下,继续对城区残存的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尤其是对农村为数不多的小手工业,不是合并、歇业,就是撤销、关闭,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1962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4118万元,比1958年下降22%。其中,工业总产值3758万元,下降23.7%;农业总产值360万元,增长1.1%。1963年,中共中央决定用二三年时间,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国民经济失调状况开始好转,工农业生产走出低谷,到196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493万元,比1962年增长36.9%;工业总产值6726.6万元,比1962年增长78.9%。1966年,正当克服了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这场灾难使工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97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910万元,比1970年下降28.7%;轻工业产值7476万元,比1970年下降6.4%。1976年,在农村大搞“以粮为纲”、“备战备荒”、“割资本主义尾巴”,并再次取消自留地,限制社员搞家庭副业,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人为地改变生产关系。但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工农业生产依然取得了一定进展。1976~1977年,由于对“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后果认识不足,在经济管理上,仍继续发生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现象,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使多年遗留下来经济脆弱的问题未能得到彻底纠正。1977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2.4亿元,比1976年增长1.5%。其中,农业总产值1163万元,下降11.8%;工业总产值2.28亿元,增长2.3%(其中轻工业产值增长4.3%,重工业产值下降1.3%)。从1979年开始,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特别是1983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的决定,确定海南实行“以对外开放,促岛内开发”的方针,极大地推动了海口市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1987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21亿元,比1978年增长1.7倍,年均递增11.7%。其中,工业总产值5.72亿元,增长1.8倍,年均递增12.3%;农业总产值4908万元,增长1.08倍,年均递增8.5%。1988年4月,海南建省创办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中央赋予海南较大的自主权和多项优惠政策。从此,海南开发建设的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海口市作为海南省的省会市,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用好用活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加大改革开放步伐,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得到长足发展,投资环境趋于完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显著成绩。1996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7.96亿元,是1987年的5.7倍。落实扶持政策,促进工业企业发展。 2014年,因受超强台风“威马逊”和强台风“海鸥”的影响,海口市农业生产严重受损,但在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有序指挥下,全市积极组织,采取“六抢一抓”即“抢排、抢管、抢收、抢修、抢种、抢防和抓服务”等措施,并安排灾后恢复生产补贴资金7000多万元,全力投入灾后恢复生产工作。农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罗牛山10万头养猪场异地技改项目开工建设,30万亩土地综合整治工程、那力洋蔬菜基地、柏盈兰花产业园二期、文山沉香产业园一期和新坡洋万亩蔬菜基地加快建设。2014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54.58亿元(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比上年下降2.4%。其中,种植业增加值26.26亿元,下降2%;畜牧业增加值18.57亿元,下降6.1%。2014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34.59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3.09亿元,增长3.5%,占比为91.5%。医药、烟草两大行业实现增加值56.95亿元,增长13.9%,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7.2%,比重为46.3%。工业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产值超亿元的有75家,比上年增加4家,其中产值超10亿元的有12家。全年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459.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3.7%。 建筑业平稳发展。2014年,全市资质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117家,比上年增加10家;完成建筑业增加值81.49亿元,增长9%;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86.6亿元,增长0.3%。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57.2亿元,增长1.5%;安装工程产值17亿元,增长24.3%。当年建筑企业新签合同价款236亿元,建筑业期末从业人员4.68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33.43万元/人。
第三产业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2014年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共完成旅客运输量0.69亿人次,完成货物运输量1.23亿吨;完成旅客周转量462.8亿人公里,完成货物周转量963.18亿吨公里。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0.76亿吨,增长7.7%。集装箱吞吐量134.67万标箱,增长15.3%。美兰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385.39万人次,增长16.1%。邮电通信业增长较快。2014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6.69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电信业务总量63.62亿元,增长12.6%;邮政业务总量3.07亿元,增长21.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75万户,增长7.1%;移动电话用户425.4万户,增长6.7%。互联网宽带用户总数56.98万户,增长5.9%。全年短信业务总量 37.2亿条,增长41.9%。 金融业运行稳健。201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213.55亿元,比年初增加258.37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31.22亿元,增加57.16亿元,占全部新增存款的22.1%。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649.27亿元,增加453.0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85.17亿元,增加29.27亿元,占全市新增贷款余额的6.5%;中长期贷款余额2728.35亿元,新增321.36亿元,占全市新增贷款余额的70.9%。证券市场交易较为活跃。全年证券交易金额6633.7亿元,比上年增长53.4%。其中,股票交易额4756.67亿元,增长59%;债券交易额1586.76亿元,增长25.5%;基金交易额123.99亿元,增长142%。年末证券账户58.31万户,其中法人户数0.35万户,散户户数57.96万户。全年期货交易额26729.84亿元,比上年下降0.5%。保险业持续较快发展。2014年保费收入56.46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5.72亿元,增长22.7%;人身险保费收入30.74亿元,增长16.1%。全年支付各项赔款与给付24.82亿元,增长88.7%。其中,财产险赔款与给付19.46亿元,增长111.8%;人身险赔款与给付5.36亿元,增长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