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QQ 注册 我的订单 投诉建议 帮助中心 手机版
收藏本站

您好,欢迎光临国内领先的12306网上订火车票官网--114票务网!

火车票预订手机版
政府网站查询
云抢票客户端
当前位置:114票务网 > 政府网 > 广西政府网 > 桂林政府网 > 恭城政府网
中文名:

恭城瑶族自治县政府网

官网:
www.gongcheng.gov.cn
地址:
恭城镇拱辰西路46号
车牌:
桂C
区号
0773-8220750
百度分享
分享到:

恭城瑶族自治县政府介绍

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东与富川瑶族自治县及湖南江永县交界,南与钟山、平乐县毗邻,西接阳朔、灵川县,北临灌阳县。县城距桂林市108公里,全县总面积214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全县辖3镇6乡117个村委会5个居委会3个社区,总人口28.5万人。 1990年2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恭城县,设立恭城瑶族自治县。

中文名称恭城瑶族自治县行政区类别自治县、特小城市(Ⅱ型小城市)所属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下辖地区恭城镇、莲花镇、平安乡等政府驻地恭城镇电话区号0773邮政区码542500地理位置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面 积2149平方公里人 口28.5万(2010年六普)方 言桂林话气候条件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9.7℃著名景点恭城文庙,恭城武庙,湖南会馆,红岩村等机 场桂林两江国际机场火车站恭城火车站车牌代码桂C行政代码450332目录1 建制沿革2 行政区划3 自然资源4 地理气候▪ 地质地貌▪ 气候5 经济发展▪ 工业▪ 农业▪ 发展近况6 科教文卫▪ 科技教育▪ 文化▪ 卫生7 交通运输8 旅游▪ 恭城文庙▪ 恭城武庙▪ 周渭祠▪ 湖南会馆▪ 大岭山桃花圆9 现任领导10 名优特产▪ 小吃▪ 土特产品11 地方名片建制沿革编辑

秦时属桂林郡之临贺(今贺县)。汉武帝元鼎六午(公元前111年),置苍梧郡,临贺分置为临贺、富川、荔蒲三县。恭城属苍梧郡之富川县。三国时,吴末帝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富川县又分置平乐县,恭城属始安郡之平乐县。隋大业十四年(618年),萧铣称梁帝,置桂州,分平乐地,置茶城县。此为建县之始。唐武德四年(621年),平萧铣,置乐州,辖平乐、永丰、恭城、沙亭4县。茶城改名恭城。唐贞观八年(634年),改乐州为昭州。五代、宋沿唐制。元大德五年(1301年),升昭州为平乐府,领平乐、恭城、立山、龙平4县。明、清沿元制。民国元年,废府制设道制,恭城属桂林道。民国10年,废道制,恭城直属广西省。后置平乐行政督察区,属平乐区。1949年12为11日,恭城解放,属平乐专区。1958年撤平乐专区,改属桂林专区(地区)。1990年2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恭城县,设立恭城瑶族自治县,以原恭城县的行政区域为恭城瑶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 行政区划编辑1996年,全县面积2149平方千米,人口约27万人。辖3个镇、

群众文化活动6个乡:恭城镇、莲花镇、栗木镇、平安乡、三江瑶族乡、嘉会乡、西岭乡、观音乡、龙虎乡。县政府驻恭城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恭城瑶族自治县总人口271216人。恭城瑶族自治县现辖3个镇、6个乡:恭城镇、栗木镇、莲花镇、平安乡、三江乡、嘉会乡、西岭乡、观音乡、龙虎乡。自然资源编辑恭城县内资源丰富。钽、铌储藏量在中国占重要地位,

森林中的村落钨、锡、铅、锌和高岭土储量居广西前列;花岗岩储藏量25亿立方,大理石储藏量15亿立方。水力资源11.07万千瓦,可开发6.31万千瓦,有林面积16.5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7.09%。主要旅游景点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武庙、周渭祠和湖南会馆,新开发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景点大岭山、横山、红岩。优农产品有恭城月柿、沙田柚、柑、槟榔宇和红瓜子等;地方特产有甜酒、月柿果酒、黄笋等。

恭城瑶族自治县

恭城处于中国大地构造位置江南古陆南缘,次一级构造海洋山隆起、都庞岭一银殿山隆起、灌阳一恭城地槽的南端。由于地壳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层时代较多,褶皱、断裂构造发育,火成活动强烈,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恭城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河流沿岸有较为平坦的小冲积平地。全县东、西、北三面为中低山环抱,中间为一条南北走向的河谷走廊,其间河谷、平地、台地、丘陵相互交错。县内最高处是银殿山顶,海拔1885米;最低处是恭城镇古城村岭尾屯,仅有130米。全县山地1570390亩,占总面积3223530亩的48.71%;丘陵709715亩,占22.02%;台地28710亩,占0.89%;平地874883亩,占27.14%;水面及其它39832亩,占1.24%。

气候

恭城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夏湿冬干,夏长冬短,四季分明,光照多,热量足,雨量充沛。

经济发展编辑工业

恭城工业,隋、唐已有砖瓦等制作。及至元、明,竹木器、采矿、酿造业逐步兴起。民国时期,县政府设实业科,逐步发展土机织布、印染、铁木加工、采掘和炼锡等

青山绿水工业,但市场金属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大都靠外地输入。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沿设实业科,后改为建设科、手工业科、轻工局、工业局等,负责管理工业生产。1950—1989年,全县工业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总投资12654.6万元,其中县办工业投入5038.6万元中,县财政投入1392.8万元,自筹761.4万元,上级拨款及其它投入2884.4万元1949—1989年,工业总产值共计106488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1949年为17.44%,1989年为54.44%。特别是1986年,工业生产持续发展,到198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9853万元。以核算单位分,独立核算单位118个,产值8735万元,非独立核算单位14个,产值283万元,村及村以下835万元,全民所有制单位39个,产值5761万元,集体所有制单位91个,产值3245万元,集体与私人合营单位2个,产值12万元,村及村以下835万元,以规模分,中型企业2个,产值2373万元,县乡小型企业130个,产值6645万元,村及村以下835万元。118个独立核算单位,年交利税总额1734万元,其中县属工业1181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1396万元,其中县属工业5013万元。县属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949年为46.8%,1989年增至80%。 2003年,全县上下把工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和突破口。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4亿元,是2002年的1.6倍,年均增长9.5%,当年工业产值、增加值增幅在全市排名第一。共建设100万元以上项目193个,是"九五"期间的2倍多。2012年工业总产值突破90亿元,增长27.7%;南方水泥、龙星公司、长行公司、矿产公司等7家骨干企业总产值达45.12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4.73%,支撑作用明显。风电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核批装机容量19.8万千瓦,居全市第一。新入园混凝土搅拌站等5家工业企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完成53.6亿元,增长29.9%,成长为50亿元园区。

农业

恭城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林、牧副、渔全面发展。1989年农业总产值82

恭城沙田柚45万元,按可比价,比1950年增长166%,比1978年增长53.4%。种植业1989年产值502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60.9%。种植业中以粮食为基础。民国23年粮食总产52944吨。解放后,粮食生产在耕地面积基本未变的情况下,通过大办水利、改良水稻品种、改革耕作制度,总产量不断提高,1949年为35366吨,1983年达到111708吨,1989年104858吨。按总人口平均每人有粮:民国23年549公斤,1949年255.7公斤,1983年457.2公斤,1985年369公斤,1989年394.3公斤。林业是恭城农业经济的一大优势。1988年有林地面积174.15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54%,森林总蓄积量422.39万立方米,农业人口平均占有林地7.48亩,蓄积量18.1立方米。1989年林业产值699万元。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1950年5.13%,1978年7.7%,1989年8.5%。解放后,森林资源遭到几次大的破坏,加以历年滥伐和山林火灾,致使森林资源消耗量大于生长量。1979年以来,年均减少5万立方米,森林资源大量消耗,已严重影响生态平衡。畜牧业在农业中居第二位,1950年产值275.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18.38%,1978年为534万元,占13.6%。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畜牧业发展较快,1989年产值187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上升至22.7%。渔业产值1982年8万元,1983年25万元,1989年增至46万元,但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6%。 2012年农业总产值完成30.29亿元,增长4.8%。粮食产量增长3.6%。种植花生等经济作物8.4万亩,食用菌生产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流转土地1.15万亩,建立了甜柿、蜜柚、金银花、槟榔芋等10多个特色种植示范基地,新种茶叶1100亩。改扩种水果2.3万亩(其中月柿8300亩)。水果标准化生产扎实推进。建立示范点107个8400多亩,新增标准化生产面积2.6万亩,水果标准化生产继续走在全区前列。成功承办了第五届国际柿学术研讨会,恭城月柿品牌的影响力得到提升。新建规模、特色养殖场144个,出栏生猪20万头、家禽397万羽。竹鼠规模养殖户达1000多家,存栏种鼠13.6万只、出栏30万只,成为华南最大的竹鼠养殖县,竹鼠加工项目投入试产。掌握娃娃鱼人工驯养繁殖技术,发展养殖户50多户,养殖数量突破1万尾。

发展近况

2009年恭城瑶族自治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57亿元

乡村风光,同比增长15.6%;工业总产值32.28亿元,同比增长20.75%,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21.79亿元,同比增长28.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41亿元,同比增长7.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12亿元,同比增长70%;财政收入达2.3亿元,同比增长14.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2亿元,同比增长1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41元,同比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4630元,同比增长10.6%。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9.98亿元增加到48.45亿元,年均增长14.9%;财政收入由1.15亿元增加到3.02亿元,年均增长21.2%;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12.46亿元增加到31.67亿元,年均增长20.5%;三次产业结构由47∶30∶23调整到31∶43∶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6.6亿元增加到39.27亿元,累计完成103.28亿元,年均增长42.9%。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19亿元,增长28.4%;工业增加值25.27亿元,增长26.8%;财政收入3.62亿元,增长2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亿元,增长1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97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5755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获得了“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665762万元,比上年增长9.1%。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3920万元,比上年增长30.4%。其中,工业性投资387451万元,增长55%;全部更新改造投资352483万元,增长56.3%。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92322万元,增长18.2%;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61598万元,增长90.3%。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56604万元,增长16.2%;更新改造投资304368万元,增长29.5%;房地产开发投资31350万元,下降14%。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323697万元,增长39.7%,其中工业技改投入290893万元,增长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