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QQ 注册 我的订单 投诉建议 帮助中心 手机版
收藏本站

您好,欢迎光临国内领先的12306网上订火车票官网--114票务网!

火车票预订手机版
政府网站查询
云抢票客户端
当前位置:114票务网 > 政府网 > 四川政府网 > 成都政府网 > 成华政府网
中文名:

成华区政府网

官网:
www.chenghua.gov.cn
地址:
一环路东三段148号
车牌:
川A
区号
028-84344909
百度分享
分享到:

成华区政府介绍

成华区是成都市主城区,成立于1991年1月1日。以成都、华阳两地名的第一个字而定名。成华区东与龙泉驿区相接,南与锦江区临界,西与青羊区相连,北与金牛区、新都区毗邻。成华区幅员面积110.6k㎡(成都市幅员面积最大主城区),管理14个街道。 全国第四、西部第一高塔—四川电视塔、国家AAAA级景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西南最大的成都动物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代后蜀皇帝孟知祥墓和“川西第一禅林”—昭觉寺、都市休闲度假的新亮点—北郊风景区等分布其间,聚集了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大中专院校和西南电力设计院、电子十一院等科研机构40余所。万科、华润、世茂、首创、龙湖、保利、招商地产、九龙仓、花样年等50多家知名企业抢滩成华,家乐福、SM城市广场、北京华联东环广场、高地中心、财富又一城、亚联财小额贷款公司等现代商贸、商务、金融业态完善了城市配套功能。成华区交通便利,沪蓉高速、厦蓉高速、京昆高速、成都绕城高速、成渝铁路、成昆铁路、遂成铁路、达成铁路、成贵高铁、成渝高铁、西成高铁纵贯成华区,成都地铁1号线、成都地铁2号线、成都地铁3号线、成都地铁4号线、成都地铁6号线、成都地铁7号线、成都东站布局成华区。成华区先后荣获“中国商业地产最具投资潜力城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文化先进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城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等殊荣。

中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1928年,成都市正式建置,当时建立的成都市政府,把成都、华阳两县的城区部区合并为成都市,成、华两县只辖乡区。1990年10月新区建立,并以成都、华阳两地名的第一个字而定名为成华区。 1997年,面积111平方千米,人口47.2万,辖9街道4乡。区政府驻一环路东三段。2000年,成华区辖12个街道(望平、猛追湾、新鸿路、双林路、双桥子、建设路、府青路、二仙桥、跳蹬河、万年场、桃蹊路、站北路)、4个乡(保和、青龙、圣灯、龙潭)。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733274人。2004年5月27日,撤销圣灯乡、保和乡、青龙乡、龙潭乡建制,所属行政区域实行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2004年,成华区辖14个街道(双桥子、猛追湾、跳蹬河、建设路、府青路、二仙桥、保和、龙潭、青龙、新鸿路、圣灯、万年场、桃蹊路、双水碾),83个社区委员会、19个村委会。面积109平方千米,人口密度5392人/平方千米。2014年12月31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成华区设立白莲池街道;调整青龙街道管理范围;撤销新鸿路街道,并入双桥子街道。

行政区划编辑成华区辖有猛追湾街道、双桥子街道、二仙桥街道、府青路街道、建设路街道、白莲池街道、万年场街道、桃蹊路街道、双水碾街道、跳蹬河街道、圣灯街道、保和街道、青龙街道、龙潭街道14个街道,99个社区。区人民政府驻一环路东三段。

电子科技大学 (2张)

成华区位于川西平原,东与龙泉驿区交界,南与锦江区毗邻,西与青羊区相连,北与金牛区、新都区接壤,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3°53'~104°03'、北纬30°33'~30°44'之间,地处我国重要的科技文化和金融商贸中心、西南交通通信枢纽、四川省省会、内陆特大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区的东北部。成华区幅员面积110.6平方公里,是成都市面积最大的城区。

地形地貌

成华区地处轴状凹陷构造盆地——成都平原的东部,区内地势平坦,地质构造简单,地貌类型不多,主要由第四纪冲积平原、丘陵和台地组成,仅东北部偏高,属浅丘地带。位于青龙街道石岭社区的磨盘山海拔594米,属龙泉山脉延伸地域,是成华区及成都市城区的海拔最高点。成华区城市部分地貌特征总体属于平原型,涉农部分位于龙泉山边缘,地势以浅丘为主,坝区约占三分之一。

气候

成华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常年平均气温16.2℃。全年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900~1300毫米,年内降雨分配不均,呈现春旱少雨,秋天降温快且多连绵雨,冬季干旱,温暖多雾的气候特征。日照偏少,年平均日照1228.3小时,太阳辐射量为90.94千卡/平方厘米,属全国低值区。全年无霜期为278天,初霜期一般出现在11月底,终霜期一般在2月下旬,既能满足冬季耐寒作物的热量要求,又能满足喜温作物如水稻、玉米和辣椒、番茄、黄瓜等蔬菜及其他植物对热量的需求。

土壤

成华区土壤肥沃,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黑色石灰土、黄棕壤、暗棕壤等多种土类,其中第四系黄色沉积物和白垩系上统沙泥岩风化物等发育形成的姜石黄泥水稻土、姜石黄泥土、紫色土为主要土类。成华区土壤中广布黏性土层,土层深厚,土壤有机含量占50%以上,适宜各种作物生长。

自然资源编辑水资源

成华区水源属岷江、沱江水系,地处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沙河、府河、东风渠纵横交错,水量充沛,区域内有众多溪沟,境内无径流站,地面径流主要由降雨形成。平原区径流深441mm,径流系数0.466,径流模数44.1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年径流深385mm,径流系数0.407,径流模数38.5万立方米/年平方km,年总径流量4712立方米。降雨时间分配不均,6~9月份径流量占全年的77.12%,故年地表水径流大部分作为河川径流排走。成华区地下水天然存量丰富,年可开采水资源总量为4140万平方米,其中平原区可开采量为2750万平方米,台地区为1390万平方米。部分深度为200~300米的深井水质较好,生化指标均达饮用标准。天然补给总量为7943.8万立方米/年,其中河流渗入量5395.03万立方米/年,在浅层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中占主导地位,渠系渗入量为1050.28万立方米/年。

生物资源

成华区生物资源种类多样,动植物种类近10纲、百余科,其中鱼类有锦鲤、澎泽鲫等70多个品种,另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品种。种植业品种类型丰富,有蔬菜、果树、花卉等。林业属典型城市林业,天然植被茂盛,栽培植物上千种,有不少挂牌的古树名木,如红豆树、香樟、银杏、楠木、青枫、柏树、黄桷树等。

交通编辑铁路

截至2012年,成华区拥有3个客货集散枢纽,即成都北站(紧邻成华区)、成都东站、成都新客站;4条高速路起点,即成绵、成南、第二机场、成渝;4条客货铁路,即成绵乐、成渝、达成、成昆。

公路

形成以高速公路、快速通道为支撑,次干道、新社区道路为补充的路网布局。对外交通主要依靠快速路、主干道与中心城及周边其他区县进行快速联接,对内主要通过服务性主干道、次干道以及支路实现县与镇、镇与镇、镇与村、村与村的交通联系。截止2011年底,区内道路总里程500.16千米,其中省道8.36千米,城市道路总里程318.69千米,农村公路总里程173.11千米,现状道路线密度4.52千米/平方千米,经营性停车场备案335家,提供77814个泊车位。

人口民族编辑人口

四川电视塔 (2张)

2014年末,全区户籍家庭总户数278206户,户籍总人口707758人,比上年增加19685人,户均人口为2.54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707758人,无农业人口;男性人口为355929人,女性人口为351829人,性别比为101.17:100。18岁以下、18~35岁、35~60岁、60岁以上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14.43%、23.93%、39.69%、21.95%。全年出生人口7333人,人口出生率10.51‰,比上年增加1.18个千分点;死亡人口3648人,人口死亡率5.23‰,比上年减少0.5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8‰。全区计划生育率达98.86%。

民族

成华区民族以汉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以上,其他民族按数量依次为蒙古族、回族、藏族、彝族、满族、土家族、羌族等。成华区的民族迁徙也是以汉族为主,清朝以来该区人口迁徙有两次是较大的。一次是清朝初期客家人从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迁徙来区定居务农的约8万人;另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从北方及沿海搬迁到区内兴建工业基地的产业工人达10万余人,两次大的迁徙提升了成华区农业、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民俗生活文化也出现了多元化方式,对区内经济等其他领域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经济编辑综述

2014年成华区GDP(地区生产总值)达65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2亿元,下降15.8%;第二产业增加值158.9亿元,增长2.5%;第三产业增加值491.9亿元,增长8.1%。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10.7%、89.4%,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0.0%:24.4%:75.6%。全区全口径财政总收入达到131.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63.8亿元。

第一产业

2014年,成华区农、林、牧、渔总产值0.32(现价)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0.17亿元。全区粮食总产量341吨。全区全年农村用电量8102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同期增长1.8%;农用薄膜使用量1吨;农用化肥使用量(折纯)155吨。年末实有耕地2974亩。

第二产业

2014年,成华区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06.2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7%。现有年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33家,实现利税总额8.93亿元,增长26.7%;其中:实现利润6.5亿元,增长43.2%。工业企业产销衔接较好,产品销售率达97.8%;资产负债率78.2%;亏损企业7家,亏损面为21.2%。全年工业投资35.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9.1%;技改投入17.6亿元,同比下降16.5%。2014年全区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2.8亿元,同比下降0.5%。有四级以上建筑企业71家,完成建安产值205.4亿元,同比下降11.3%;全年实现工程结算收入236.4亿元,下降0.4%;全年房屋施工面积2123.2万平方米,增长10.2%。

第三产业

2014年,成华区商贸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实现商品销售总额530.3亿元,增长11.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8亿元,增长12.5%,其中:批发业零售额18.2亿元,增长7.0%;零售业零售额248.3亿元,增长13.4%;住宿业零售额1.9亿元,增长7.9%;餐饮业零售额25.4亿元,增长8.2%。全年引进省外资金259.8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2379万美元,全年外贸出口84067万美元。

社会编辑科技事业

2014年成华区全年专利申请总数321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552件,发明专利授权量164件。全区有高新技术企业44户,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51亿元。新建科普宣传实践基地1个,城乡科技信息服务站2个,开展科普宣讲进社区活动12次,以多种形式普及科学知识近万人。

教育事业

2014年末,全区有小学25所,当年招生6873人,当年毕业5317人;普通中学20所,当年招生8366人,当年毕业8655人;职业中学5所,当年招生1965人,当年毕业1696人。全区教育系统中、小学共有教职工4295人,其中:专任教师4046人。在专任教师中,小学教师1678人,普通中学教师2368人。高标准推进公建配套学校建设,完成投资6.37亿元全面启动列五中学高中整合扩容等36个建设项目,龙潭总部城配套中学、昭觉寺片区配套九年一贯制学校、龙潭工业园配套幼儿园等12个配套项目年内竣工,热电厂地块配套小学等3个建设工程在建。实施学前教育提升工程,新增3所公办幼儿园,全区公益性幼儿园累计已达到28所,公办及公益性幼儿园占全区比重约为42.5%。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年拨付资金2323万元,全面免除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投入资金1625万元免费向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和作业本,对义务教育阶段在校住宿贫困学生发放生活补助18.6万元;全面完成春、秋季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及两类高中教育阶段城乡低保家庭学生和低保边缘困难家庭学生满覆盖教育资助,全年共投入经费1466万元,资助各类困难学生1万余人;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全年免除中职学校一、二、三年级学生学费平均3695人。

文化事业

2014年,“两馆一中心”项目主体完工,完成了龙潭、新鸿路、青龙、建设路、猛追湾等5个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的打造,开展“六进”文化惠民活动538场次。开展“高雅艺术进广场”、“戏曲进社区”等活动共计78场次。努力打造文化活动品牌,成功举办2014年成华区社区群众新春音乐会、2014年成华之声·社区合唱节暨成华区“文化四季风·欢歌庆秋”群众合唱比赛、第四届成华区邻里文化节活动以及“向东绽放·2014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等活动。全面推进文化地标建设,完成了龙潭寺、青龙场、东郊记忆、电子科大办公楼和理工大学文物建筑群等5处重点区域和重点点位的文化地标设置工作。积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服务工作,区图书馆新增公共图书4.8万册,为街道、社区配送报刊985种,流转图书2.5万余册,所有服务窗口全部免费,全年共接待读者22万余人次,外借图书12万册次,开展公益讲座16期,电脑培训班2期。区文化馆面向群众免费开放音乐、舞蹈、器乐等18间文化活动厅室320天次,免费提供水电、音响、钢琴、培训辅导等服务,全年累计开放2880个小时,接待群众9.6万人次。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保持对文化市场的执法高压态势,有效规范了文化市场经营秩序,确保文化市场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医疗事业

2014年全区卫生系统拥有医疗卫生机构50家(不含社区卫生服务站和门诊部以下医疗机构),其中:医院3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家,妇幼保健院1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卫生监督大队1家。辖区共有技术人员5797名,拥有床位533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新鸿路、跳蹬河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府青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5年1月完工,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累计9家实现正常运转。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晋升为全区首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填补了我区无三级甲等医院的历史空白。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首创了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健康驿站”院落零距离服务模式,在万年场街道试点打造了2个院落“健康驿站”,让社区居民不出家门便可享受到便捷、优质的基本医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区婴儿死亡率为4.23‰,新生儿死亡率3.2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41‰,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8%,均控制在标准内。强化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狠抓疾病预防控制,全年全区急性传染病发病率93.46/10万。

体育事业

2014全年新建10个街头篮球场;新建17条全民健身路径;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92名;体育场馆向群众免费开放体育锻炼22.2万人次。以“快乐体育·健康成华”为主题,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300余次。区域特色项目普及提升,成功举办了2014年“快乐体育·健康成华”街头篮球挑战赛,参加人数2500余人次;大力开展太极拳、柔力球、空竹等健身运动,已建立各类习练站点56个,习练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