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QQ 注册 我的订单 投诉建议 帮助中心 手机版
收藏本站

您好,欢迎光临国内领先的12306网上订火车票官网--114票务网!

火车票预订手机版
政府网站查询
云抢票客户端
当前位置:114票务网 > 政府网 > 陕西政府网 > 安康政府网 > 白河政府网
中文名:

白河县政府网

官网:
www.baihe.gov.cn
地址:
车牌:
陕G
区号
0915
百度分享
分享到:

白河县政府介绍

白河县秦为钖县,属汉中郡;北周时改称丰利县,属西域郡;宋废除;明成化八年(1472年)于旬阳东置白河堡;成化十二年(1476年)改设白河县,以境内白石河得名。白河县位于陕西省安康市东部,巴山东段。北临汉江,隔江与湖北省郧西县相望,东、南部分别与湖北省郧县、竹山县接壤,西与旬阳县相连。 地势南高北低,全县山脉与沟相间,汉江从县境北部自西向东横过,县内冷水河与白石河从县境西南向东北大致平行流入汉江。行政区划分为12镇、128个行政村(社区)全境东西长53.3公里(图距),南北宽41.5公里,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白河县位于秦头楚尾,古称“南走巫夔,北通商洛,东扼均房,关南险奥,白河尤属襟喉。”

中文名称白河县外文名称Baihe County行政区类别县所属地区陕西省安康市下辖地区城关镇,构朳镇,茅坪镇等政府驻地城关镇电话区号0915邮政区码725800地理位置陕西东南部,安康东部面 积1450平方千米人 口21万(2010年)方 言西南官话气候条件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著名景点罗汉洞石窟,大湾石窟,石长城遗址,观音庙石窟等机 场安康五里铺机场、安康富强机场火车站安康站、白河县站车牌代码陕G行政区划代码610929现任领导县委书记:陈晖 县长:李全成 知名院校白河县职教中心、白河一中目录1 建制沿革2 区划3 地理环境▪ 位置▪ 地貌▪ 气候4 资源▪ 土地资源▪ 水资源▪ 植被资源▪ 动物资源5 人口6 经济▪ 工业▪ 农业7 交通8 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9 社会▪ 科技▪ 卫生10 民俗文化▪ 民间音乐▪ 民间美术▪ 民间舞蹈▪ 文物古遗址11 旅游▪ 白河石长城遗址▪ 张家大院12 白河县建制沿革编辑夏商时期白河为梁洲地,周代为麋国地,称钖穴。秦时称钖县,属汉中郡,东汉末,建安二十四年(219),改属西城郡(今安康)。三国、晋、钖县属魏兴郡。

北周时钖县改称丰利县,属西域郡。唐至五代丰利县属均州。后唐、晋、后汉后周至宋,丰利县属金州地(安康)。宋乾德六年省丰利县入郧县。元代属金州之旬阳县地。明成化八年(1472),于旬阳东置白河堡。成化十二年(1476),改设白河县,以境内白石河得名,隶属新设之郧阳府(今湖北郧县),次年改属金州。明万历十一年(1583)金州改称兴安州,白河地属州辖之旬阳地。清乾隆四十七(1782),只安州升为兴安府,仍辖白河县。中华民国时期,白河县属陕西省汉中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撤销道制,白河县属省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安康专员公署(第五行政督察署,第五行政公署)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河县隶属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公署安康分区行政督察公署管辖。1950年,隶属安康分区专员公署管辖,专员公署辖区又称专区。1969年专区改称地区,白河县属陕西省安康地区行政公署管辖。2000年至今,安康地区改安康市,白河县属安康市管辖。 区划编辑

白河县地图民国二十八年(1939),白河县在旬阳县内有文牛、庙坪两个行政保的“飞地”划归旬阳县管辖。1951年,以分水岭为界将原湖北郧县辖地大坪、陕西省旬阳县小沟划归白河县管辖。 2012年,白河县行政区划分为12镇、128个行政村(社区),分别是城关镇、中厂镇、构扒镇、茅坪镇、卡子镇、宋家镇、西营镇、仓上镇、冷水镇,麻虎镇、小双镇、双丰镇。四境:县境北与湖北省郧西县景阳、夹河、羊尾三区(镇)一江之隔;县东的泡桐树梁、火烧寺和麻栎沟垴,与湖北省郧县将军、陈家庄毗邻;县南的黄龙洞、平顶山、东沟垴、硫铁矿二、三工区、界岭垭、晏家扒、天堂寨和韩家山,与湖北省竹山县得胜(镇)区接壤;县西的金枝沟魏家沟、印沟垭、太平山、九个函、五岭山付家坡、马食坪,与旬阳县兰滩、武王交界。

白河县白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巴山东段。北临汉江,隔江与湖北省郧西县相望,东、南部分别与湖北省郧县、竹山县接壤,西与旬阳县相连。位于秦头楚尾,古称“南走巫夔,北通商洛,东扼均房,关南险奥,白河尤属襟喉。介于东经109°37″~110°10″,北纬32°34″~32°55″。全境东西长53.3公里,南北宽41.5公里,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

地貌

白河县地势南高北低,山脉与沟相间,无一处百亩平地。汉江从县境北部自西向东横过,县内冷水河与白石河从县境西南向东北大致平行流入汉江。县内山脉,中部从北向南,依次为天池岭-蒋家梁子-大山庙梁-韩家山;西部从北向南,有土地岭-太平山-五条岭-界岭;南部自西向东,有马食坪-韩家山-圣母山-平顶山-野人山。横亘约100余公里,南部山脉一脉相承,与湖北竹山县交界,县西、南、东三面山脉与中部接连呈向东倾斜的“山”字形。县城东与郧县交界的下卡子汉江边县白河县最低处,海拨仅170米;南部界岭中段的五龙尖海拨1901米,居诸山之冠。按海拨高度,地表形态,可分为剥蚀构造中山区陵区和侵蚀构造低山河谷区。

气候

白河县多年平均气温15.6℃,极端最高气温出现于1962年(42.6℃),极端最低气温出现于1977年(零下10.3℃),年平均无霜期264天。以候平均气温≥10~22℃为春、秋季,候平均气温≥22℃为夏季,候平均气温<0℃为冬季的标准,白河县3月下旬初至6月上旬初为春季,6月上旬初至9月上旬末为夏季,9月上旬末至11月中旬为秋季,11月中旬至次年3月下旬为冬季。春、秋季各约70天,夏季约100天,冬季约120天左右。由于白河县地形南高北低,海拔高度有1731米高差悬殊,县南的歌风、宋家、双河、四新、南岔、卡子和县东部的顺水等地与汉江沿岸一带的季节相差10天左右。即中山地区春夏季节时间较低山河谷地区短10天左右,秋冬时间长10天左右。气温的垂直差异、阴阳坡差异亦十分明显。在同一经纬点,同一时间,山上山下、阴坡阳坡气温有5~9℃的差别。若同时积雪,阳坡日出即融,阴坡几天乃至十几天不化。冬天,阳坡日出可不围炉烤火,阴坡不烤火难以静坐。白河县人总结气候的地域差异谚云“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的多”。

资源编辑土地资源

白河白河县土壤面积有214.56万亩,占白河县总土地面积的98.65%。其中自然土壤173.12万亩,农业土壤41.4万亩,白河县土壤有4个土类,9个亚类,18个土属,63个土种。黄棕壤为主,占白河县土地面积的98.64%。由于白河县地貌是大山深沟,基岩裸露,岩石风化强烈,土壤流失严重,所以粗骨型土壤占土地面积的90%以上,土层厚度小于30厘米的土块占44.72%。土壤瘠薄,粗骨,富铁、钙、钾、硫,贪氮,缺磷、硼、锰和丰富的有机质。沿县境汉江南岸一带土壤呈微碱性,县境南部界岭一线土壤呈微酸性。

水资源

白河县 渔舟晚唱白河县共有大小河沟765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下的696条,占90.9%;流域面积为5~10平方公里的河沟27条,占3.5%;10~30平方公里的23条,占3%;30~50平方公里的10条,占1.3%;50~100平方公里的5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4条(不含汉江)。汉江从县境北部自西向东偏南横过,县境西部的冷水河水系与县境东部的白石河水系几乎平行自南向北汇入汉江,直接汇入汉江的河沟还有磨沟、拖板沟、北店子沟和麻虎沟。县内地貌起伏强烈,地表破碎,河沟下切力强,一般河谷狭窄,河沟比降大,流量随降水而变化。水量丰枯悬殊,水能理论蕴藏量大。

植被资源

白河县地理纬度和地貌特征,形成白河亚热带和暖温带植被群落。亚热带植物成分中的桔柑、油茶树、无花果、枇杷、油桐、棕榈、芭蕉、山茶花、夹竹桃、银杏、香樟等,在白河县各地生长良好,无花果、芭蕉、夹竹桃可长成小乔木,无花果、枇杷、桔柑、柚、香橼、油茶不仅生长良好,而且能开花结果,唯油橄榄只花不果。70年代从四川引进的亚热带竹种一慈竹,在白河县各地栽植生长良好。热带的红豆树县内也有生长,暖温带成分树种核桃、椿树、漆树、桦树、柿树、杉、桑等,在白河县前、中、后山均可普遍见到。

动物资源

鸟类老鹰、金雕、长耳鸮(猫头鹰)、鸢子(隼)、家燕(楼燕)、大嘴鸦、白颈鸦、寒鸦(体形小,分布中山)、喜鹊、红嘴蓝鹊(山鸦鹊)、八哥、画眉、野鸽、灰斑鸠、珍珠鸠、大山雀、啄木鸟、山麻雀、家雀、红嘴相思鸟、布谷(杜鹃)、柳莺、黄鹂、锦鸡、白冠、长尾雉、环颈雉、竹鸡、秧鸡、小麻鸭、池鹭、白鹭、秋沙鸭、鸬鹚、沙鸲、白鹡鸰、骨顶鸡、翠鸟、戴胜、红尾水鸲和褐河鸟。兽类虎、金钱豹、云豹、豹猫、猕猴、野猪、狼、狐、貉、草鹿、毛冠鹿、林麝、扭角羚、豪猪、刺猬、猪獾、青猺、大灵狸、黄鼬、水獭、青羊、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岩松鼠、鼯鼠、蝙蝠、蜥蜴、石龙子和壁虎等。

人口编辑唐、宋时期,总人口2.4万多人。宋末,社会动乱,人口开始减少。到元初,人口仅1.1万余。明成化十二(1476)年建县时,白河县总人口达2.3万多人,明末增长到2.6万余。明末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经过白河时,“人民星散,十去其九”,在籍人口剧减。清初,白河县城居民仅10余户,足见人口减少之程度。清康熙年间(1662~1722),奖励垦荒,并鼓励生育(滋生人口,永不加赋),加之大批移民迁入,使白河人口迅速增加。至乾隆末年,白河人口发展到近4万余。嘉庆六年(1801),白河总户数达10320户,总人口达51110人。清末,社会虽然动乱,偏僻之地反而安定,自然经济状况少与外界接触,且湖北、关中尚有移民迁入,清末白河县人口上升到63000多人。民国十(1921)年,白河人口接近7万人。民国时期人口

白河县夜景出生率高,死亡率亦高,人口增长缓慢。抗日战争爆发后,关中、河南、湖北又有一批商人和手工业者迁居白河,并成立了河南、湖北、河北等同乡会,人口突增。这批迁居商人、手工业者,基本都留居下来,其二、三代已成为白河人。白河第二次解放后,随着党政、经济工作的需要,又有一批“南下”(来自山西、河北)、“西进”(来自河南、湖北)干部留居白河。建国以来,从大、中专学校分配了多批外省、外县的毕业生来白河工作,1978年后,大多数先后调回原籍,但仍有1/5定居白河。 2012年末,白河县总户数63842户,总人口209888人,减少1810人。其中:男性113912人,女性95976人,男女性别比119:100。总计中:非农业人口24469人,农业人口185419人。年末常住人口163635人,暂住人口1947人。按户籍人口统计,年末城镇人口71572人,城镇化率34.1%,较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经济编辑2011年,白河县年完成生产总值20.04亿元,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5.02亿元,第二产业7.44亿元,第三产业7.58亿元,分别增长6.2%、25.5%、1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29亿元,增长39.8%;财政总收入12768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428万元,分别增长16.2%、20.1%;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21.63亿元,增长15%;贷款余额8.26亿元,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2亿元,增长2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80元,分别增长17%、20.5%。城镇化率达到28.5%。

工业

民国十几年,县城、白岩、麻虎、月儿潭部分民居以块石,甚至河滩大卵石垒墙,其技术为外地人叹服。六七十年代,县城民居几乎全以块石砌墙,南方人看后称“白河县一大巧,石头垒墙墙不倒”。1971年8月在黄家湾建起白河机砖厂,1972年以小窑投产,所产红砖变形开裂,质酥易碎,不逾6年黄土用尽。又于1978年迁址中厂,投资19.27万元,建14门轮窑1座,机械设备15台件,职工36人(其中季节工11人),年产量由1979年的37.71万块提高到125.8万块,从此扭亏为盈。80年代中期,新址黄土亦将用罄,同时个体砖窑也取代集体经营砖窑。

白河建成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1985年在县城小河口原石灰窑处凿山建白河县灰沙砖厂,是减少制砖毁地的开发项目,投资94万元,职工78人,设计年产灰沙砖600万块。1987年投产,年产320万块,1990年产260万块,耐压强度为151公斤/平方厘米。因设备不甚配套,及其他原因,90年代后,已不景气。1976年,筹建白河县水泥厂,8月县上投资在白岩沟口动工,占地16400平方米,厂房、住宿建筑面积2933平方米,设计年产普通硅酸盐水泥7000吨。1977年生产454.5吨,1981年4123.15吨,1980年推行了经济责任制后扭亏为盈。1983年,省、地、县、厂四方投资共224万元进行扩建,1985年10月竣工,年生产能力2万吨。1980年出厂325号水泥占总产量的66%,1981年出厂325号水泥占86.83%。出厂合格率为98.45%。1986年注册商标“白龙牌”水泥。425号水泥占52%以上。1990年职工190人,固定资产294万元,产量10250吨。 2006年白河县建材业生产水泥8.2万吨,实现产值2100万元,同2005年增长17%。2011年,白河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5.909亿元,增长35.8%,增速较上年加快6.9个百分点,占生产总值的46.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8.6%,工业主导作用更加突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46.38亿元,增长63%;实现增加值15.39亿元,增长37.7%。 2012年,白河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5.909亿元,增长35.8%,增速较上年加快6.9个百分点,占生产总值的46.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8.6%,工业主导作用更加突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46.38亿元,增长63%;实现增加值15.39亿元,增长37.7%。

农业

按白河农作物的分布,大体可分为三个农业区。北部低山河谷区:位于县境北部,汉江以南,海拔600米以下的冷水河、麻虎沟、白石河三大河流的下游地带。其沟谷狭窄,分布有不完整的河谷阶地、沟谷地和河谷漫滩地。跨越16个乡镇,78个村,农耕地占土地的75.5%,年降水量792.9毫米,无霜期257天,日照充足,光热资源较为丰富,易遭伏旱,是小麦生产的较适宜区。小麦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59%。1983年小麦平均亩产160公斤,比白河县小麦平均亩产高23公斤。一年两熟,占本区耕地面积46.8%,出产小麦、玉米、红薯和蔬菜。白河县的水稻几乎全在这一区。中部低山区:位于县境中部,海拔600~900米,属巴山北坡低山地带,河沟纵横,沟蚀强烈,狭谷陡壁多,岩基裸露,跨越28个乡,156个村,属北亚热带秋淋湿润区。无霜期250天,光热资源使作物一年一熟有余,一年两熟不足,易遭秋淋和伏旱,但中山区为轻。1983年平均亩产243.5公斤,一年两熟间套复种制,复种指数154.8%,垦植指数19.48%,总产中,秋粮占67%,玉米为大宗,次为红薯、绿豆、黄豆。南部中山区:位于县境南部,地处海拔900米以上的中山区,跨越18个乡,78个村,属暖温带山地,一年一熟。光热资源较差,年无霜期228天,易遭低温、秋淋、霜冻威协。是春玉米、黄豆、洋芋、燕麦的较适生区,但常因夏秋连阴雨和低温影响,造成玉米“秋封”。黄豆开花、灌浆期亦因长期处于阴雨天气影响产量。低山河谷区雨水偏多即受涝,低山略显干旱则粮食作物丰收。 2012年,白河县粮、油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9.2万亩、5.3万亩,粮食连续六年增产,总产量达到6万吨,较上年增长4.8%,油料总产0.6万吨,增长9.6%。白河县种植黄姜2.6万亩,发展中药材9000亩,种植烤烟0.9万亩,产量1036吨,实现产值1451万元。蚕桑产业发种3.3万张,收购鲜茧90万斤,实现产值1452万元。生猪、山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26.7万头、19.2万只、111.8万羽,实现畜牧业产值2.3亿元;林业经济迅猛发展。全年造林面积4.7万亩,流转林地1万多亩,建立经果林基地3万亩,林业产值4219万元,增长15.9%。

交通编辑襄渝铁路经此。十天高速公路从白河县境内穿过,实现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在白河县形成以高速公路为枢纽,融入安康、十堰两城市群的“1小时经济圈”,总体实施“两穿越、三循环、八连镇、十辐射”交通网络规划。基本实现“出县高速化、县乡等级化、村道网络化、运输规模化、管理科学化、服务人性化”的目标。2011年,白河县县乡道路改造132.7公里,新修通达公路90.8公里,建成通村水泥路149条725公里,实现了乡镇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通村率达118%,超安康市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农村公路总里程1394.9公里。开通客运班线36条,白河县客运车辆达374辆,货运车辆631辆,城区投放出租车80余辆,投放通乡镇客运车辆155辆,投放通村车辆129辆。建成二级客运站1个,五级客运站5个,招呼站7个。计划投资10.8亿元。其中: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投资6.7亿元,公路养护和安保工程投资0.4亿元,码头建设项目投资0.98亿元,其他建设项目投资2.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