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城市)
阿克苏市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塔里木河上游,因水得名,维吾尔语意为“白水城”,古为秦汉之际西域三十六国的姑墨、温宿两国属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也是龟兹文化和多浪文化的发源地,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誉,是阿克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兵团农一师师部所在地。
全市耕地面积7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4.1亩,森林面积70万亩,草场面积403万亩,全年可以放牧。
阿克苏市气候宜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基地,红枣、薄皮核桃、红富士苹果、杏、香梨、葡萄、甜瓜等特色产品,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是著名的瓜果之乡。
阿克苏市是全国重要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已成为新疆重要的棉花交易集散地、轻纺工业聚集地。
历史沿革
阿克苏市历史悠久。“阿克苏”系维吾尔语。“阿克”意白色,“苏”水也。
古代为西域姑墨国旧地。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始定是名,原为道名,
清光绪年间置县时,道名随之沿为县名,称阿克苏县。
民国2年(1913),温宿本府改为阿克苏县。
民国17年(1928),阿克苏道改为阿克苏行政区,阿克苏县受其管辖。
1958年5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阿克苏县与温宿县合并为阿克苏县,
1962年10月又恢复温宿县,阿克苏县依旧存在。
1978年阿克苏县受阿克苏地区行政公署管辖。
1983年9月,撤县建市(县级)。
2012年2月6日,柯柯牙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
2013年1月23日,自治区政府(新政函[2013]17号)批复同意将阿克苏市802.733平方千米区域划归阿拉尔市管辖。
2014年11月14日,自治区政府同意将现英巴扎街道管辖的英巴格社区、林园社区以及阿依库勒镇部分区域划入设立多浪街道,街道办事处驻现英巴格社区居委会办公楼。
行政区划
2010年阿克苏市总面积2.33万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36平方公里。市辖:依干其乡、拜什吐格曼乡、喀拉塔勒镇、托普鲁克乡、库木巴什乡、阿依库勒镇、良种场。
地理环境编辑
地理
阿克苏市境南北最长213千米,东西最宽199千米,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塔里木盆地的西北边缘,天山南麓,阿克苏河冲积扇上。北靠温宿县,南邻阿瓦提县,西与乌什、柯坪两县相毗连,东与新和、沙雅两县接壤,东南部伸入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和田地区的洛浦、策勒两县交界。地理坐标为北纬39°30′~41°27′,东经79°39′~82°01′。阿克苏市城区坐落在多浪河畔,位于北纬40°10′,东经80°16′。东北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直线距离666千米,公路里程1010千米。地处乌鲁木齐与喀什之间,扼南、北疆交通要道,为南疆重镇。
气候
阿克苏市地处欧亚大陆深处,远离海洋,具有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特征。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气候干燥,无霜期较长。春季干旱多大风,伴有浮尘扬沙天气,夏季多阵性雷雨天气,时有暴雨、冰雹等局部性强对流天气,秋季天气情况较好,降雨天气明显减少,气温适宜,冬季相对温暖,雨雪天气较少。
日照
阿克苏市空气干燥,云量少,晴天多。分布特点是南部多,北部少。全年日照时数2505~3136小时,平均日照时数2 809小时,全年日照百分率在60%~70%。太阳总辐射量为130~140千瓦/平方厘米
温度
阿克苏市年平均气温在10.8℃,极端最高气温达40.7℃,极端最低气温为-27.6℃。日平均温度大于10℃的天数有197天。
积温
阿克苏市光热条件较好,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10℃稳定积温达3953℃,≥15℃稳定积温达3299℃,≥20℃稳定积温达1857℃。
无霜期
阿克苏市无霜期较长,一般在190~251天,无霜期最长可达295天,最短160天。
土壤温度
阿克苏市地面平均温度12.0℃~15.1℃,地面极端最高温度62.4℃~71℃,极端最低温度-27℃~-20℃。阿克苏市平均封冻日期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最早11月10日,最晚12月21日。冻土层深度一般在40~60厘米,最深可达80厘米。10厘米土层解冻日期在3月7~20日,平均在3月11日。
风速
阿克苏市由于受天山屏障作用,全年风速较小,年平均风速1.5米/秒,最大风速一般在10~15米/秒,历史最大风速达18.5米/秒,
风向
风向多为西北风或西风,春季风速最大,夏季次之、秋冬季风速最小。
降水
阿克苏市年降水量一般在60~90毫米,年平均降水量80.4毫米,主要降雨时段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11月降水量最少,平均月降水量仅1毫米。降雪主要集中在12月到次年2月之间。
蒸发
年蒸发量1643~2202毫米,是年降水量的27倍。一年之中以5~8月最大,月平均蒸发量260~360毫米,冬季最小,仅20毫米左右,夏季和冬季相差13倍以上,年平均蒸发量1948毫米。
水文
阿克苏河是新疆三大国际河流之一,也是塔里木河水量补给的主要河流。阿克苏河多年平均汇入塔里木河的水量占塔里木河阿拉尔水文站以上三源流(和田河、叶尔羌河、阿克苏河)的73.2%,对塔里木河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阿克苏河:属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国际河流,流域总面积5.2万平方千米,其中吉尔吉斯斯坦境内1.9万平方千米、中国境内3.3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80.59亿立方米,阿克苏河由库玛拉克河和托什干河两大支流汇合而成,分别流经克孜勒苏自治州的阿合奇县和阿克苏地区的乌什县、温宿县、阿克苏市、阿瓦提县等5县(市)。阿克苏河在流经12千米后又于艾里西处分成东西两条支流,东支为新大河,西支称老大河。
库玛拉克河:发源于吉尔吉斯斯坦科克沙勒山,穿越科克沙勒岭后流入中国境内的温宿县帕哈抵村与托什干河汇合进入阿克苏河,河流全长293千米,其中国外集水面积10150平方千米,中国境内集水面积2306千米,仅占集水总面积的17.99%。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7.88亿立方米。河流最大年径流量69.91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36.44亿立方米。河道落差336米,水面比降为9.2‰,河道断面呈“V”字形,坡降陡峻,冲刷强烈。
托什干河:发源于吉尔吉斯斯坦科克沙勒山,流经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阿合奇县和阿克苏地区的乌什县、温宿县后,在帕哈抵村以南与库玛拉克河汇合后流入阿克苏河。河流全长457千米,其中地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140千米、中国境内317千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6.63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27.67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17.80亿立方米。河道落差471米,水面比降为4.1%。上游河谷狭窄,水流湍急,两岸多为断断续续的阶地或呈阶梯状谷坡,河床为砂、卵石河床。
老大河:位于阿克苏市西南部,源流于阿克苏河艾里西拦河闸分流后进入西大桥分水枢纽,穿过阿克苏市的托普鲁克乡、阿依库勒镇、库木巴什乡和阿瓦提县英艾日克乡、巴格托格拉克乡、乌鲁却勒镇后,在卡尔墩公安农场以下汇入新大河,河流全长115.8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26.25亿立方米,占阿克苏河年径流量的42.62%。老大河上段在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西大桥水电厂的建成已基本渠化,为阿瓦提总干渠所替代。
新大河:起源于阿克苏河尾端,自艾里西拦河闸分流后直接流入新大河,流经阿克苏市依干其乡、拜什吐格曼乡、喀拉塔勒镇、托普鲁克乡、库木巴什乡和阿瓦提县拜什艾日克镇至依玛帕夏拦河闸以下的肖夹克水文站汇入塔里木河,全长132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5.34亿立方米,占阿克苏河年径流量的57.38%。新大河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6~8月,新大河的水量除规划要求的水量流入塔里木河后,其余水量全部流入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的塔北灌区和塔南灌区。
多浪河(又名多浪渠):是一条古老的人工开挖河流,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从库玛拉克河多浪渠引水枢纽引水,自北向南流经阿克苏市的依干其乡、良种场、拜什吐格曼乡、喀拉塔勒镇等4个乡(镇)场后于纳玛特退水渠汇入阿克苏新大河,全长69.65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8.22亿立方米,占阿克苏河地表水径流总量的12.2%。多浪河灌区南北长78千米,东西宽2~10千米。
塔里木河:是流经阿克苏市最大的河流,也是全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在阿克苏市东南150千米处的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十六团夹河子自然镇附近的肖夹克处,由阿克苏河、和田河、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汇流而成,全长2179千米,流域总面积19.8万平方千米,流经市境长164千米,年径流量45.58亿立方米,最枯流量0.42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1 750立方米/秒,河道常有南北摆动,每年7~9月为洪水期,冬季为枯水期,洪水期可灌溉两岸胡杨林、荒漠草地,平时起排水作用。每年7~8月洪水期,流速0.7~2.3米/秒,水深1~7.5米,水宽40~600米;平水期流速0.3~1米/秒,水深1~3.4米,水宽20~100米,11月下旬结冰,3月上旬解冻,冰厚0.3~0.55米。多年含沙量平均4.89千克/立方米。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49.62万人(不含暂住人口,含未落户常住人口),比上年末增加1.07万人,增长2.20%。其中城市人口27.03万人,增长2.04%;农村人口22.59万人,增长2.40%。男性人口25.24万人,占50.87%;女性人口24.38万人,占49.13%。城市化率54.47%,下降0.08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16.45‰,提高0.05个百分点;死亡率4.69‰,提高0.12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11.76‰,下降0.07个百分点。
民族
阿克苏市是新疆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由维吾尔、汉、回、哈萨克等30个民族成分构成。汉族占总人口的一半,维吾尔族、回族次之,其他少数民族数量极少。
宗教
阿克苏市宗教历史悠久。古代,这里的居民曾接受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祆教(拜火教)和佛教等。佛教曾在这里的居民中有过近千年的兴衰史。维吾尔、回等民族信奉的伊斯兰教,自公元14世纪公开传入本境,至今已有七八百年历史。市境内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家庭、婚姻、风俗习惯都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区特点,但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及习俗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2011年,全市有清真寺404座,宗教教职人员622人。有基督教堂1所,教徒1182人。
经济
第一产业
2013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4761万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农业产值284044万元,增长6.44%;林业产值3779万元,增长8.52%;畜牧业产值69637万元,增长21.82%;渔业产值3656万元,增长8.33%;农业服务业产值13645万元,增长5.0%。201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15.11万亩,增长3.3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6.13万亩,比上年增长6.83%;棉花65.0万亩,下降3.49%;蔬菜播种面积7.32万亩,增长4.13%;瓜类种植面积3.73万亩,增长19.94%,果园面积64.74万亩,其中:红枣种植面积40.77万亩;苹果种植面积15.14万亩;梨子种植面积7.40万亩。核桃种植面积19.04万亩。2013年粮食产量13.30万吨,比上年增长6.31%;棉花产量8.47万吨,下降11.95%;蔬菜产量32.44万吨,增长8.75%;瓜类产量9.58万吨,增长17.11%,核桃产量2.21万吨,增长11.62%;红枣产量13.28万吨,增长25.76%;苹果产量27.78万吨,增长32.30%;梨子产量14.83万吨,增长0.34%。2013年牲畜存栏头数57.04万头(只),比上年增长7.58%。全年牲畜出栏头数81.49万头(只),增长7.66%。肉类总产量53346吨,比上年增长8.55%,其中:牛肉产量10530吨,下降10.08%;羊肉产量10663吨,增长10.50%;猪肉产量14264吨,下降4.75%;奶类产量26200吨,增长24.76%;禽蛋产量23900吨,增长20.80%;水产品产量2258吨,增长9.88%。2013年农业条件逐步改善,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3.9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45%,大中型拖拉机4705台,小型拖拉机7360台;全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2.88万亩,比上年下降0.37%。当年农民外出劳务收入12247万元,比上年增长13.71%。
第二产业
2013年工业增加值263851万元,比上年增长22.06%。其中:轻工业增加值94967万元,比上年增长75.2%;重工业增加值168884万元,比上年增长6.0%。产品销售率92.1%,比上年下降3.86个百分点。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53202万元,同比增长22.4%,其中:纺织业实现增加值26339万元,同比增长94.7%;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41865万元,同比增长20.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增加值32680万元,同比下降34.0%;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增加值107208万元,同比增长27.9%;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增加值1446万元,同比下降1.3%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10142万元,比上年增长34.9%。商品房房屋施工面积340.7万平方米,增长32.0%。商品房房屋竣工面积58.7万平方米,增长47.5%,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58.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7.3%,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53.0万平方米,增长159.8%。商品房销售额216932万元,增长197.2%。加快城镇居民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年内开工建设廉租房1500套、公租房500户、棚户区改造1500户。农村安居富民工程投入资金53382万元,6940户受益。
第三产业
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2102万元,比上年增长16.18%。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31846万元,比上年增长15.9%;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0256万元,增长24.8%。分行业看:批发业销售额262956万元,增长13.6%;零售业销售额256593万元,增长1.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2553万元。限额以上按销售类别:汽车销售额112522万元、食品销售额22920万元、服装销售额17404万元。2013年共有旅行社总数3个,星级宾馆12个,同比下降8%。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06万人次,同比上涨3%,旅游总收入5.41亿元,同比上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