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QQ 注册 我的订单 投诉建议 帮助中心 手机版
收藏本站

您好,欢迎光临国内领先的12306网上订火车票官网--114票务网!

火车票预订手机版
分享到:

乌拉街小米

乌拉街小米米色为淡黄或白色,煮粥不糊汤,味道醇香。性甘、微寒,有健脾、除湿、和胃、安眠作用的吉林市乌拉街满族乡“乌拉街小米”,曾作为清王朝的“贡米”。小米熬粥营养丰富。有“代参汤”之美称。由于不需精制,小米保存了许-生素和矿物质。

乌拉街的小米从皇太极时期开始,就成为后金及清朝的贡品。在《盛京通志》中记载,包括小米在内的“百产供御攸需”,就是说,包括小米在内的多种物产都只供皇家所用。在《永吉县志》卷二十二“物产”中说:“有谷分黄白二种,乌拉产最佳。清圣祖幸吉林食小米,不黏,移植禁中,后为贡品。”这两句话将乌拉小米成为贡品的来龙去脉说得很透彻。

高士其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随康熙皇帝东巡,阴历三月二十七到四月初三,住在大乌喇虞村(今乌拉街满族镇旧街村),四月初四离开。他在《扈从东巡日录》中说:大乌喇虞村“地宜稷、宜谷、宜稗,三月播种,八月割刈。盖三月之前地冻未开,八月以后陨霜杀草”。其中说的稷,是粟和黍的总称,粟就是谷子,谷子有黄白二种,磨碾前,要将谷子放在热炕上炕干,然后去壳,就是白小米和黄小米,不黏。黏的叫黍,去了壳,就是大黄米和小黄米。白小米和黏的小黄米都是贡品。黄黏米磨成水粉,池干了,做成各种黏饽饽,如《吉林通志》中吉林将军府迎圣驾和恭贺万寿节进贡的物产,就有“搓条饽饽、剪子股饽饽、打糕肉夹搓条饽饽、炸饺子饽饽、打糕饽饽、撒糕饽饽、豆面饽饽、豆铲饽饽、蜂糕饽饽、叶子饽饽、水团子饽饽、鱼儿饽饽”等,这些饽饽都是用白小米面和小黄米面做成的。小米、小黄米以及小米粉面和小黄米粉面可以直接作为贡品进献,然后由御膳房加工成各种米饭和面食。

吉林地区谷物的种植历史非常久远,早在两三千年前的西团山文化时期,人们就开始种植谷子,并用石镰收获,用石制研磨器磨米,在吉林郊区猴石山遗墓葬址、乌拉街杨屯房屋遗址中,都“多次发现粟的碳化物”。到了乌拉国时期,谷子的种植技艺已渐成熟。清朝的打牲乌拉地区(包括五官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即五千垧地,种植谷子,每垧地最高产量达到七石(2600斤)左右。高士其还记载了康熙时期乌拉街种谷子“不施粪溉,不加耕耨,可足终岁之用,土膏肥沃可知”。乌拉街的杨屯、北兰、韩屯,成为白小米丰产的主要区域。因为这一地区处于松花江沿岸,是典型的白浆土地,即百姓说的黄壤土,和油砂冲积土,最适合谷子的生长。白小米不许百姓食用,一律进贡给朝廷。乾隆十一年(1746年),清廷发布了禁止谷米买卖的公告,私卖米粮(主要指小米和稗子米)“不及五十石者杖一百徒三年,米过五十石者发附近充军”。

“松阿里(松花江)的鲟鳇鱼,大乌拉的白小米”,在清朝是出名的。优中之优的白小米产地,是乌拉街杨屯靠近旧街的地方,大约有二十多垧地,人称“孤店子”的地方,土壤是松花江的黑油砂土和白浆土,那里产的“吉米”实是稷米(即小米),是极品中的极品。

说起乌拉街小米,还有一段民间传说故事。据说,1682年,康熙东巡,当时移驻在吉林的宁古塔将军巴海,献上一个神罐,罐上刻有“唐开元丰谷”字样,打开一看,里面是一罐黄灿灿的谷种。康熙将谷种分一半给巴海,将另一半带回京城种植,并嘱咐巴海,这是天赐之宝,让驻防乌拉的八旗将士好好种植,来年他要亲自验看。第二年,虽经千辛万苦,巴海的谷种就是不出苗。秋天进京送贡时,巴海不敢提起这件事,康熙皇帝却拿出了三大穗谷子。原来,康熙回京后,将谷种种在御花园中,精心培育,开花结穗。康熙将三株大穗谷子摘下,送给巴海和盛京(今沈阳)将军及黑龙江地方官员各一穗。巴海将带回吉林的谷种,交给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总管在杨屯种植成功,后来成了进贡朝廷的主要物品。

发布评论
网友评论